人到六十歲是種什麼體驗?

鷹眼看教育


六十花甲,反璞歸真的年齡。不能說悟透了人生、悟出了人生真諦,也其碼飽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感覺終生難忘!

曾經的幼稚可笑,是逐漸成熟之後有比較才能鑑別、自知之明的結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是藉口也罷,自我安慰也好,努力過了,經歷了,雖有無盡的心不甘而十分遺憾,卻也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就知足常樂了。

六十歲已經接近了老年期,即將進入生命的倒計時階段。老年不提當年勇。一切順其自然,難得糊塗,又怕老年痴呆症那樣過早地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無不與遺傳基因及其後天的生活無規律、無節制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又具有延緩衰老和加劇衰老的兩面性作用,適合自己因人而異的運動方式才是好的方法。生命是有規律性的。先天不足,可以後天彌補。後天無法彌補的不足,只能是命運不濟了。

人生的最高境界,最終歸宿離不開死亡。六十歲,才知道珍惜時間,也是懂得了珍惜生命寶貴的反應。不可強求通過靈丹妙藥去長生不老,自然而然地步向生命的盡頭就是了。


莫忘初心242650426


呵呵,我想朋友還沒有到60歲,所以會問到這個問題。

(本文特別為朋友們貢獻作者剛結束的一段旅遊照片,願你喜歡)

我今年63歲,那麼我是一種什麼體驗呢?首先,可以肯定的說,自己不知道怎樣一下子就到60歲了。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是看破天地的莊子所說,體驗不外忽然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出一種體驗,由於參雜了太多過去的現在的東西,諸象環繞,很難說到位,在這裡我挑一個最切身的體驗來談一談。

(本文特別為朋友們貢獻作者剛結束的一段旅遊照片,願你喜歡)

我對人到六十歲最深的體驗是:你已被邊緣化。

什麼是邊緣化?即社會不需要你了,人群組織不需要你了。這個不適應讓人緩不過來,假設你在街上看見什麼事情,別人都在說,你也說,可能你的建議還會更準確些,但沒有人聽。你原有的生活圈子,企業還在運轉,我們不在其中,單位上發生的故事,你聽了有趣,但我們的思考與行動不會有人注意。即使你仍在原單位留用,說話聲音都要儘可能小些,因為,我們的話語權已被設限,並不能算數。你知道,這和以住,什麼以往,就是不久前大夥還好好的尊我為師傅,現在就不是師傅了?"忽然而已\

稀夫文字


人生如夢,我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回想人生,參軍退伍,工作上學,當律師,幹司法,搞企業,當包工頭,職業生涯不斷變化,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如今追隨女兒生飄在上海,仍然去公司打工,一則找點事情做,二則掙的小錢補貼家用,家裡老伴,孩子都高興,六十多歲的人一定要想的開,你已經在老的路上,開始了生命的最後行程,所以對任何事都要放手,對女兒生活不滿意也不要干涉,,順其自然,和老婆,外孫女過好每一天。


用戶1283394332386春


說說我的想法吧!

我現在快三十歲了,還有三十年。

我想我六十歲的時候,會和老公幫著女兒帶外孫子,兩個人輪班吃飯,一起推著嬰兒車帶孩子出去曬太陽。

女兒休息日的時候,我們老兩口去商場看看電影,去買點年輕時候喜歡的花,再去買點零食,然後去菜市場買點女兒女婿喜歡吃的菜,回家煲湯,煲純純的湯,原汁原味的。看著一家人吃得非常開心,我和老頭子就開心了。

等孩子們吃完飯,我們老兩口就回到幾公里以外的自己家,晚上看看新聞,泡泡腳。

是這樣的,我們週末和平時晚上回自己的家,讓女兒和女婿自己帶娃,也體會體會為人爸媽的不容易。但是為了女兒,我們願意白天幫忙,一邊帶孩子,一邊再學習最新的育兒知識,和年輕時候一樣。

六十歲,人生更豁達,每天不想煩惱,只是做好眼下的事情。不像年輕時候整天捧著手機,花甲之年,看看報紙,哄哄外孫子,和老頭子一起聊聊年輕時候的事情,回憶回憶以前的故事,就像在說別人的故事,不在計較得失。

沒有工作的壓力,每月退休金數額到日子顯示在短信上,還有副業收入,一部分用來給外孫子長大投資早期教育,圍棋,鋼琴,書法,跆拳道、另一部分用來看演唱會和養花草。

現在我還不到三十歲,珍惜眼下的每一天。



淌過溪水採蘑菇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夠隱居,去沒有人的地方,種遍野的曼陀羅花。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似乎一切都看的通透,又似乎一切都太執著,是一個沒有內心波瀾的人,沒有大喜大悲的時候,波瀾不驚,就是靜靜的,靜靜的,存在感很低的那種。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不再能很容易的接受新鮮事物,室友都在刷著抖音,可我卻連下載的興趣都沒有,屏幕滑動所流出的音樂除了讓我覺得通俗和聒噪以外別無其他。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比起出去和朋友聚餐,我更喜歡在家做一頓飯菜;比起通宵K歌,我更喜歡睡個懶覺;比起認識新朋友,我更喜歡維護舊關係。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我開始享受孤獨,喜歡安靜,即使是群居也不會刻意沒話找話聊,我開始喜歡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任務,偶爾選擇偷懶。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有一個極度包容的心,有過剩的同理心,開始接受這個世界一切的不美好,也學會原諒所有的人和事。

我今年23歲,卻有著60歲的心態。

我活的並不喪,我只是很安靜。


我是小青蛙ghh


本人男,還有幾個月就六十週歲了,在六十歲以前就利用點滴時間走了好多地方,祖國大陸幾乎走遍了,現在在女兒家為待產的女兒保駕護航。談談我現在的心裡狀態和生活吧,由於女兒習慣了我做的飯菜,所以我現在基本以保證女兒的營養為主,儘量做一些女兒喜歡吃的家常飯菜,飯菜基本上就是粗茶淡飯,加上一些時令水果。其餘的時間就是按時徒步鍛鍊,每隔一天去健身館游泳一次加上健身,健身房器械鍛鍊四十分鐘到一小時,游泳四十分鐘左右約一千到一千六百米之間,平時關心時政,女二女婿都是學法律的,他們的工作我都比較熟悉,所以有共同語言,我也會把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教訓與他們分享。愛人退休以後已被原單位返聘三年了,所以我倆處於兩地分居的狀態,但是由於網絡的存在我們每天都做視頻交流,愛人和女兒都是從事金融行業的,我們都有共同的話題,其他時間就是在網上看看股票大盤金融信息等,總之退休以後不是沒什麼事情可做了,貌似有好多事情沒時間去做了,看來我們只有只爭朝夕才能順應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一切。感謝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感謝祖國的強大,使我們能安居樂業頤享天年。


dllongge


如果你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你的青春只能持續一點兒時間——很短的一點兒時間。 —— 王爾德


這個開放式的問題,就像人生一樣,沒有標準答案。看似在問人生體會,但深度思考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個問題到底想探究的是什麼?


一、為什麼會是60歲?這個階段在人生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根據“埃裡克森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所述,人一生會分為:

1、嬰兒期(0~2歲):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2、兒童期(2~4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3、 學齡初期(4~7歲): 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4、 學齡期(7~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5、 青春期(12~18歲):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6、 成年早期(18~25歲): 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7、 成年期(25~50歲): 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8、 成熟期(50歲以上): 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我們重點看一下成熟期(50歲以上),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感受的一種超脫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
因此,60歲對於人生來說是又是一個十字路口,是一個轉折點,你可以走向絕望,也可以超脫智慧。


二、為什麼我們想知道60歲是怎樣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好奇,但更多地我認為是:為將來未雨綢繆,做好充分準備,去更美好地迎接這一天的到來,畢竟沒有人想成為一個獨孤落魄的60歲老人。

我們越瞭解60歲的相關信息,就等於我們接觸到了未來的預告,站在這種信息的制高點,好讓我們能更穩定地去生存與發展。


三、為什麼考慮要穩定地發生存與發展?

是的,我用的詞是生存與發展,看似沉重,其實是想給我自己敲醒警鐘。如今社會及科技正在以我們難以理解的速度快速發展,那是因為我們正經歷“科技革命&通訊革命”的時代,這是過去幾百年都沒有遇到雙變革。


所以,算法、AI、基因工程正逐步從想象中走進我們的生活,隨即帶來的財產安全、食品安全、隱私安全等問題也越發明顯。比如:AI逐漸替代人類,大批人將會下崗;無感支付代替現金支付,黑客正越來越容易盜取你的資金。


面對這些,我們的焦慮感&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尚未進入社會的大學生都開始掉頭髮,中年病/老年病日趨年輕化等現象。


在這樣一個變化的環境,我們更加要穩定地求變,穩定地生存、穩定地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由於人對於現狀的不安感,所以我們想要提前瞭解60歲時,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好提前做好準備,才能過的幸福。

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對應60歲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若我們以終為始地進行思考:

1、要明確一點,樓主其實是向我們敲響警鐘,我們不能做白日夢,期盼60歲後我們會變得怎麼樣

2、我們能做的,便是老生常談:珍惜現在,把握當下,利用好資源及時間,自我增值,不斷進步,增加成為期望中60歲樣子的概率。。

我想,這才是本問題想要達到的目的。


小小番茄粑粑


人到六十歲,都過了一個甲子年。回頭想想一切都恍惚在眼前,又不得承認已是花甲的老人了。還到了國家法定的退休年齡。

人到六十歲,要注意身體了。60歲已是老年。思想是最成熟的時候,但是身體卻徹底退化了。就再不要熬夜,11點之前一定要睡覺。熬夜只會增加去醫院的次數;飲食方面更要多加註意,少去參加酒局,能不喝的酒不喝,能少喝酒的儘量少喝。小酒怡情,酗酒傷身,年輕時沒啥感覺,到了60歲明顯覺得一杯即醉。

身邊和你同齡的人漸漸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毛病。如果你還很硬朗。那就繼續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始終要有年輕和歡樂的心態。身體是本錢,沒有健康的體魄,一切都是空談。

人到六十歲,懂得“斷舍離”

到了60歲,該斷的就斷,該放下的就放下,該離開的就離開。虛情假意的朋友,還是趁早斷了吧,他們只會消耗你;放下自己的執念,不再糾結於曾經的過失,放下自己的虛榮,不再是活給看別人的年齡,放下自己的脾氣,對家人好一點;那些不適合自己的圈子,也趕緊離開吧,圈子不同,不必涉足其中。

人到六十,為自己而活一次

60以人生經驗累積足夠多了,一切都已經大勢已定,只能順其自然,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不過,還是要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刷刷抖音,寫寫微博,滑滑屏幕,聽聽那些通俗而懷舊的歌曲。或者去曬曬太陽,與街坊鄰居瓜長蔓斷地說上一通。

現在孩子也長大了,已經獨立自主了。自己也該“解放”了。重拾自己的興趣愛好,找找自己的人生理想,能活自在一天,就賺了一天。

人到六十歲,對自己好一些。為自己而活,開啟人生的精彩之旅。


為生活而提神


六十歲,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了。

我還沒有到六十歲,但看到周圍六十多歲的人,大概分為這麼幾類:

第一類:創業,這一類都是屬於精力旺盛的。拿著退休金,利用工作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和經驗,創立屬於自己的公司。我認識兩位老人,都七十了,還跑市場,勁頭比年輕人都足,讓人由衷的佩服。

第二種:返聘,接著在工作崗位上班,也很令人佩服,但一般都不會工作很久,可能是心態會變吧。

第三種:幫著兒女帶孩子,這是大多數老人的歸宿吧。和兒女生活在一起,有好處也有壞處,處處以兒女為主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吧。希望未來的我不會走上這條路。

第四種:不用帶孫子,日常生活就是旅旅遊,跳跳舞,聽上去瀟灑至極。

我的目標是成為第一種人。


小寧大遠


歲月流失,光陰荏苒,猛然回首,將要予六十為鄰。

前兩天與網友互動,對其文章留評以"一代有一代的不同認識",那友回我"你哪一代"?我回友"六O後","不太相信”:

哈哈,這句反問,徹底喚醒了我的記憶。

六O後,唉,也真的無奈,我們這代人,艱苦創業,辛勤打拼,眼看著一棟棟的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的高速、高鐵,鋪架祖國的山川大地,從到處濃煙滾滾,煤、鐵礦的人海戰役,至現在的機械化開採,環境保護的綠色家園,從BP機,到智能化手機,這些翻天愎地的變化,使我們還在夢中似的,發現自己已是縷縷白髮,步入爺爺、奶奶輩的人了。

真使我們不勝感慨,這就老了嗎?

是啊,老了,不服不行。雖然心依然,可必經身邊的人,都己從領導、骨幹崗位退了下來,已是看看孫子,帶帶孫女的啦; 身體雖說還行,也只是做做後盾、指導兒女們去工作了,對於"哪碼事"嘛,更是心有餘而力不太充足了。

不過,說真心話,還真的是不太怎麼服老,這不、還在頭條上跟著時代的步伐,說東倒西,與年輕人躍躍欲試,一較高下。哈哈哈…

夕陽西下,老來紅。這就是快要奔六的我們跟著時代還在體驗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