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故事”的菜餚?

北極陽光94142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中國美食歷史淵源流長,有故事的菜非常之多,我給大家分享幾個美食相關的歷史故事,供大家下次在餐桌上好吹牛。

一、黿湯

大黿是龜類的一種,味道如何且不說,它在古代具有極高的祭祀價值和占卜價值,經常作為國禮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給鄭國的國君送了一頭大黿作為國禮。鄭國國君很開心,就把大黿燉了做湯準備賞賜給貴族大臣,把殼留下來作占卜。

結果有一位大臣有一項特異功能就是遇到美食的時候,他的食指會跳動。鄭國國君知道他的這個特異功能之後,故意不讓他喝湯。


這個大臣覺得很沒面子,一怒之下用食指蘸了一下湯吃了。面對大怒的國君,他很後怕,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集合部下把國君幹掉了事。這就是著名的食指大動的故事。

二、羊湯

有一年宋國和鄭國打仗,宋國的元帥招集麾下將領開戰前動員會。殺了一隻羊做成羊羹,給每位到場的將領都賞賜了一碗,以示鼓勵。

結果單單忘了自己的戰車司機,司機懷恨在心,第2天剛剛列隊完畢,就開著這元帥的戰車直接投降敵軍。於是宋國大敗。

還有在中山國,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故事。中山國的國君給大臣們賞賜羊羹,也忘了一位。

這位一怒之下,直接投奔敵國,把國家機密全部透露給對方。最後滅了中山國。這就是著名的因一碗羊湯而滅國的故事。

三、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是現代知名度極高等一道家常菜,也是川菜的代表。其實這道菜的發明者是晚清重臣丁寶楨。

丁寶楨是貴州人,曾擔任廣山東巡撫和四川總督,養成了喜歡吃花生、雞肉的愛好。於是在四川總督任上,丁寶楨把花生,雞肉等混合炒在一起,形成了丁氏私房菜,大受歡迎。

因為丁寶楨官封太子少保,於是大家把這道菜尊稱為宮保雞丁。大家看到菜單上寫成宮爆雞丁的都可以指出他的錯誤。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看到這個,老妖首先想到的就是“東坡肉”跟“東坡魚”

這道菜可不像其他小吃,攀附什麼乾隆,康熙,趙匡胤,不是微服私訪就是半夜餓了之類,整天沒事做,就發明小吃了。

1.蘇東坡打贏了豬肉翻身仗,東坡肉成了流傳最廣的以文人命名的菜餚

無論什麼原因,宋朝是豬肉沒落的時代。

兩宋時期,豬肉有多沒落?史籍記載北宋宮廷一年用羊肉43萬多斤,而豬肉只有4000多斤,僅僅一個零頭。

而民間稍有地位的也是多吃羊肉,少吃豬肉。出現這種情況有一種說法是豬肉做出來不如羊肉好吃。

從蘇東坡的《豬肉頌》中看似乎真如此(貧者不解煮)。但是作為超級美食家蘇東坡,怎麼會倒在這種難關下。

經過耐心早就,蘇東坡終於找到好吃的做法。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不過有人考證史籍中記載東坡肉是到明朝才有,大概是因為從蘇東坡開始,豬肉逐漸翻身。

但是蘇東坡時期已經有東坡魚的說法存在,當然名字由來也是因為蘇東坡。

2.黿羹與食指大動

東坡肉與東坡魚是發明系故事,這個則是兩個吃貨的故事。

話說春秋時期,楚國給鄭靈公送了一隻黿,鄭靈公就讓人把黿做成湯準備吃。

這個時候鄭國子公與子家準備上朝,這個時候資深吃貨子公食指動了一下,就跟子家說,每次要吃到美食的時候自己食指就動,可能要吃到美味佳餚了。

兩人進宮後果然見鄭靈公正在吃黿羹,兩人就笑起來,鄭靈公就問何故發笑。

子家便把子公食指大動的預測告訴鄭靈公。鄭靈公就把黿羹分給諸公卿,唯獨不給子公。

子公大怒,走到鄭靈公跟前,伸手指到鄭靈公鼎中的黿羹沾了沾,嚐了一下,然後轉身就走了。

這下把鄭靈公氣壞了要殺子公,結果不料子公先下手為強與子家一起把鄭靈公給殺了。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不要低估吃貨~就算沒有低血糖,也很容易起怒火


妖鬼雜談錄


唐明皇吃肯德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