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金文經典著作影印叢刊解題(五)

5、《東觀餘論》解題

《東觀餘論》,(宋)黃伯思撰。

黃伯思,1079~1118,福建邵武人,字長睿,號雲林子。曾任秘書郎。他是李綱岳母的孃家侄子。李綱和黃伯思有兩重親戚關係:他們是“連襟”,分別與兩姐妹結婚。又是表兄弟。其祖父乃資政殿大學士、御史中丞黃履。因黃伯思身體瘦弱,人稱“風韻灑落,飄飄有凌雲之意”。黃伯思元符三年進士。哲宗時以銓試高等調磁州司法參軍,改通州司戶,河南戶曹參軍,後為詳定《九域圖志》所編修官,累遷秘書郎。黃伯思性好古文奇字,彝器上的款識,他都悉能辨正。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字學名家,能辨秦漢前彝器款識,曾奉詔集古器考定真偽。又糾正王著所輯續、正《法帖。,著《法帖刊誤》。自六經到子、史、百家,無不精通。善畫,工詩文。善篆、隸、正、行、章、草、飛白,皆精妙,亦能詩畫。《宋史·黃伯思傳》中稱黃伯思有《文集》五十卷。

今《東觀餘論》三卷乃其次子黃邙甄選其文章、題跋編集而成。但是卻罕見流傳。明代萬曆年間曾有李春熙刻本和秀水項氏刻本。而後者則出自南宋莊夏刻本。此書被編入《津逮秘書》、《學津討原》、《邵武徐氏叢書》等叢書中。

一函七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51/122~1。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281330~281336。無魚尾。版心上部刻書名,下部刻“汲古閣”字樣。上下單邊,左右雙邊。白口。寬16.2釐米,高24釐米。

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此書,索書號為:線普長309603、線普399706-09、線普長674834-39、線普531418-19。

無書名頁。無書牌頁。此書為津逮秘書叢書之一。所收為研究三代青銅器銘文論文十八篇,即:《銅戈辨》、《古器辨》、《商著尊說》、《秦昭和鍾銘說》、《商素敦說》、《商山觚圜觚說》、《周狸首豆說》、《周史伯碩父鼎說》、《周舉鼎說》、《周宋公鼎說》、《周方鼎說》、《周寶和鍾說》、《周雲靁鍾說》、《周罍周洗說》、《週一柱爵說》、《周雲靁斝說》、《周螭足豆說》、《周素盦漢小盦說》。無器形圖,有尺寸說明,有釋文,有考證文字。

另有宋嘉定三年溫陵壯夏刻本。

單魚尾。版心上部刻書名,下部刻“汲古閣”字樣。上下單邊,左右雙邊。白口。寬22.6釐米,高15.4釐米。

卷末除翻刻建安漕司舊跋外,有樓倫後序與跋,各以手書上版。避諱至“廓”字。 有浙江刻工陳靖、丁明、張彥忠、張世忠、劉甫、周甫、周才、李巖、吳堤、陳鎮等。曾為文徵明、王寵、項元汴、季振宜、徐乾學、惠兆壬、韓泰華、潘祖蔭等收藏,並有豐坊題記、項元汴及惠兆壬題識。

在整個宋代,黃伯思是最為著名的殷周青銅器真偽鑑定的專家。

《宋史·黃伯思傳》中記載說他: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商、周、秦、漢彝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妙絕。得其尺牘,多藏弆。

正因為如此,所以大觀元年,徽宗才命令黃伯思根據從全國各地蒐集所得以及內府所藏銅器,編繪《博古圖》一書。可惜,此書很快被王黼重編的三十卷本《宣和博古圖》一書取代,但是它的首創之功是不可取代的。

據李遇孫《金石學錄》中的記載:“史稱其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藏商周秦漢彝器款識,研究字畫體製,能辯證是非,道本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此書之外,又曾著《博古圖說》十一卷。此書之影響,可以李遇孫所言為根據:“後之修《博古圖》者,頗採取焉”。

如,該書對著名的“”字的考證,黃氏在《周舉鼎說》中主張:

案:,古文舉字也。三代彝器有此文者頗多。如爵有《己舉》,卣有《丁舉》之類是也。《戴記》:晉杜蕢洗爵、揚觶以規平公,時人謂之杜舉。蓋爵、觶之屬,可舉以獻酬之器,故或目以舉。今此鼎亦銘以舉而但一字,又非可舉以獻酬之器,則此所謂舉乃人名也。

又如,該書在《周寶和鍾說》一文中對“走”之人名的解說:

走之名於經、傳無見。蓋昔人自製稱謂,猶孤寡、不穀、臣、僕、愚、鄙,皆謙損之辭,故司馬遷自稱曰“太史公牛馬走”,班固自稱“走亦不任則技於彼列”,說者謂以猶今自稱“下走”之類。

在此書中,黃伯思還對當時所謂的“奇字”發表看法:

古文高質而難遽造,若三代鼎彝遺篆是也;奇字怪巧而差易工,若漢劉棻從揚雄所學,及近世夏鄭公集四聲韻所載是也,今人往往不能辨之,遂盡以奇字為古文焉。

由此而來,他對“古文”和“奇字”的認識已經昭然若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