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文 | 林不二子

昨日,又一檔關注原創音樂的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於愛奇藝上線,這是今年繼優酷的《這就是原創》後第二檔聚焦原創音樂的網綜。王源、梁博等8位唱作人帶來的歌曲和呈現的舞臺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身披“愛豆”身份但卻唱出真我感受的王源,還是demo與現場形成強烈反差的曾軼可,都帶來不少驚喜。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而經過一個多月的比賽,優酷《這就是原創》也讓鄧見超、瑪斯卡、閆澤歡、孟慧圓等一批有潛力的優秀音樂人走向大眾。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在前後間隔一個月的時間內上線兩檔原創音樂綜藝,雖然一個側重展示明星藝人的原創能力,一個偏好挖掘不為大眾熟知的原創音樂人,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讓華語原創音樂被更多人聽到。

這種平臺同題競爭最終推動某一品類得到關注的情景,很難不讓人想到去年各平臺同期上線的街舞、機器人格鬥等同題材綜藝。平臺對於同一題材的不同詮釋,最終把市場的蛋糕做大,這在街舞題材的競爭上已經得到印證,平臺這一輪的競爭受益的或許就是亟待更多人關注的原創音樂。

《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原創音樂的AB面

雖然同樣做原創音樂題材,難免被放到一起做比較,但從《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製作團隊前期接受媒體採訪的結果來看,兩檔節目在立意上相去甚遠。可以說分別揭示了原創音樂的AB兩面。

《我是唱作人》的模式和韓國Mnet在去年4月推出的《Breakers》類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我是歌手》的思路,即讓那些被人設、標籤遮蓋的音樂人能夠展現自己在音樂創作上的想法和成果。

因而王源在節目中直言“不要因為我是王源就否定我”;汪蘇瀧希望通過競演撕掉自身“QQ音樂三巨頭”的標籤;而高進則直言自己是代表音樂行業被忽視的群體而來。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由於賽制以競演為基礎,舞臺現場表現就成為了最直觀的判斷依據,《我是唱作人》雖然在“原創”一詞上沒有過多強化,但完整的現場表演也更能凸顯作品本身,從而讓大眾回過頭去了解唱作人的想法。

另一邊,《這就是原創》以選秀為基礎,側重的是原創音樂本身,雖然大部分歌曲更像是由demo走向成品的階段,但其強化了“創作”一詞在音樂表達中的重要性,因此更像是讓大眾發現具有強創作力的好苗子,從關注人再到關注他們的音樂。

比如在表演中忘詞的雨錕,她帶來的《辣椒》全程哼唱,但在QQ音樂歌曲評論下,都是支持她並希望給出完整版歌曲的呼聲。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我是唱作人》只有demo互聽與正式表演兩個環節,儘可能將時間留給作品展示,也就是讓唱作人用音樂說話。從結果來看,熱狗的《Hip-hop沒有派對》確實展示出了他對於當下娛樂市場環境與個人創作陷入困境的思考,他直面市場與自我的“Real”,確實傳達給了觀眾。

另外,節目中邀請不同身份、背景的觀眾構成101評審也很有行業價值。8位不同音樂風格的唱作人同臺表演,就像是一場對市場音樂審美與喜好的實驗,此前每首作品都能被稱為網絡紅歌的高進最終敗給了曾軼可,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大眾市場的未來走向。

而《這就是原創》則有初期海選、8小時限時創作、音樂辯論賽等多個比賽環節,圍繞創作一詞延伸出的不同環節給了原創音樂人們更大的展示空間,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像是Jazz、Trap、FutureBass等都出現在了舞臺上,限時創作展示他們的創作力,音樂辯論賽則展示他們用音樂表達自我的能力。通過一步步走來我們也確實記住了不少名字,閆澤歡、鄧見超、瑪斯卡、孟慧圓,在音樂平臺上都有評論999+的作品留下。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對於不知名的原創音樂人來說,作品是他們讓人記住的最強武器,而對於已經成熟的唱作人來說,作品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渠道。無論是從成熟唱作人角度切入,還是讓新聲音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本質上都讓節目的核心迴歸到原創音樂上。

殊途同歸,打破網紅音樂制霸局面

在去年的綜藝市場中,就出現了同題競爭的局面,彼時優酷和愛奇藝分別推出了《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引發行業關注兩個競爭對手的較量,不過從更大視野來看,真正的贏家是屬於街舞這一潮流文化的。《這就是街舞》人氣選手楊文昊在去年成為首個舉辦個人街舞專場的舞者,KOD街舞大賽的獎金額度從去年開始屢創新高,兩檔街舞題材節目對街舞產業的帶動效果明顯。

那麼視角重回到今年,兩檔原創音樂綜藝獲將給華語樂壇帶來新的變化。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觀察如今我們的華語樂壇,新歌的“生存環境”其實是相對嚴峻的,各種音樂榜單上長期佔據的內容,不是因短視頻等平臺而走紅的網紅音樂,就是由流量明星主導的歌曲,原創音樂極難“擁有姓名”。

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在於優質原創音樂缺乏更有力的傳播方式。此前就有音樂行業從業者認為市場不缺乏優質原創能力,只是沒有足夠的舞臺去呈現,因而《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的出現,或許就接過了這一棒,成為原創音樂產業鏈條上重要的傳播一環,作為當下這個時代為原創音樂向年輕人發聲的一個補充。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這就是原創》開播後,知名樂評人耳帝在微博寫下評論稱,“如今華語主流音樂已經被偶像音樂與網紅歌曲霸佔,在偶像音樂霸佔排行榜,網紅音樂霸佔公共聽覺空間的局面下,才需要更多真正的好內容,優秀的原創歌曲出現來與之對抗且平衡市場。”

《這就是原創》中個性化的花字字幕,節目導師在選擇音樂人倡導的年輕化創作視角,都讓《這就是原創》具有了吸引年輕人的能力。而《我是唱作人》在選擇邀請嘉賓上,其實也都具有了一定的話題性,由話題引發大眾的好奇,從而打破新歌傳播的壁壘。

《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硬碰硬”,揭露原創音樂的A、B面

在分眾化與個性化確實越來越明顯的當下,一首歌穿透全民確實是不易的,不過擅長擊中年輕人的視頻網站們,確實有能力為當代原創音樂創造一個觸達不同喜好人群的機會。

因此,專注於音樂本身而非流量或流行度的《這就是原創》與《我是唱作人》,勢必會提升大眾對原創音樂的關注度,在短期內共同造勢,讓原創音樂也能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甚至成為新時代的金曲,讓我們的年輕人能夠在保持個性化的同時,也擁有共同的音樂回憶與共鳴。

市場需要新鮮的音樂歌曲,我們需要持續的原創音樂綜藝,今年《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兩檔重磅原創音樂綜藝的出現,或許正是讓原創音樂之火在未來更旺盛的一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