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跟大鵬老師學語數


天氣變暖和了,我試著培養孩子自己穿衣服。我跟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做哦,孩子很開心的答應了。第二天早上,一陣忙亂,雖然衣服穿的歪歪斜斜,但總算完成了任務。我豎起了大拇指,嗯,不錯。

放學回來,我跟孩子說,你看現在媽媽忙不過來,你能不能幫忙摘摘菜,洗洗菜,掃掃地,還有吃飯前要記得自己洗洗手。

我們家承包了一個魚塘,星期天,帶孩子到魚塘邊去植樹,拔拔雜草,孩子邊勞動,邊玩耍,十分開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要從小開始。勞動讓孩子快樂,也讓孩子更加自信.陽光。


FF凡凡


謝謝!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家長要有狠心,要捨得!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跟我父母長大,用‘’嬌生慣養,溺愛‘’來說,一點不為過!可是他們都很愛勞動,他們離開姥姥,來我這裡上學,我就開始培養他們,吃完飯,大的洗碗,小的掃地擦桌子,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他們從不委屈,攀比,你幹多了我幹少了,他們會互相幫助,哥哥照顧弟弟……!

有一次,我外出學習10天,孩子都不大,我很不放心,學習結束就急忙回家,我走到院子時,聽見兩個孩子在家跳高的聲音,我吶悶:哥倆在家幹什麼呢?我走進屋子看,兩個人在蒸饅頭,他爸爸和的面硬了,孩子揉不動,跳著高地揉!等我愛人下班回家,告訴我,你不在家,兩個孩子蒸的饅頭比你蒸的好!我聽了很高興!

其實,家長朋友,你想想,每個孩子都有動手勞動的願望,是大人不給孩子機會,把它噩殺在搖籃中,孩子看見大人包餃子時,會說:我包,我包!大人會不耐煩地說:不用你,你幹還不如我自己幹好!要不說:你去寫作業吧!……!

孩子有了勞動習慣,他上班後,都從打水掃地開始,不嫌髒和累,領導喜歡,同事開心。孩子們發展的很順利!


沐清風明月


現在很多的家長對孩子非常寵愛,在家像小霸王一樣,一點家務也不幹,其實這樣並不好。不喜歡勞動的孩子,以後對自己的發展一定是沒有什麼規劃的。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我們的祖先就是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著自己。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物質水平不斷提升,當代孩子的動手能力卻越來越差,孩子們對待勞動也沒有了以前的熱情。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鍛鍊機會,給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健康成長,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以下幾點做法可以借鑑:

第一,父母本身要起到榜樣作用。想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首先自己要熱愛勞動,積極地幹家務活。這樣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能夠慢慢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如果父母本身就特別懶,家務活碰也不碰,那孩子自然是有樣學樣,一切都向父母看齊。如果幹一件事情,要求別人達到標準,首先自己要做到。

第二,不能急於求成。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這也可以幹,那也可以幹,就指使著孩子幹活,這反而失去了勞動本身的意義。剛開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慢慢教會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安全的家務活。而且最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和衛生,防止孩子受到什麼傷害。可以讓孩子自己疊被子、疊衣服,掃地之類的,循序漸進。勞動的本質不是讓孩子幹活,而是讓孩子懂得勞動的意義,明白不能不勞而獲。

第三,學會培養孩子對於勞動的樂趣。興趣和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某一件事有興趣,他才會主動地去了解,去勞動。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是很強的,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自己在做一些事的時候,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瞭解這件事情,對它產生興趣,最好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





跟大鵬老師學語數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之際,題主提出熱愛勞動的問題,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的。

中國人自古就崇尚勞動,尊敬勞動,認為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一直以來都提倡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和傳統。

近些年,由於社會的多元化,勞動價值的商品化,學生一心朝拜去讀書,畢業後參加工作的青年男女,很多人由於工作壓力增大,逢假日,就想懶散一下,女主人不願自己燒飯或者不會燒飯,就上飯館嘬一餐;男主人懶於或者不屑於打掃衛生,就請小時工代替自己做雜事。我們先且不論孩子在讀書期間該不該勞動勞動,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大人外出,孩子吃飯怎麼辦?孩子考不上學了,什麼都不會怎麼辦?考上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吃飯靠上飯館,長期下去健康衛生不講,哪有自己做飯香?家務事僱工,額外負擔不講,有沒有自己動手的那麼貼、那麼光?還有,這裡的香,這裡的貼和光所帶給自己的精神愉悅是無法言喻的,也是更好、更積極的休閒。在這裡,我只想談及有這樣的極少數現象,絕對沒有指責具體人的意思,請千萬別對號入座。

而且,不熱愛勞動,有可能帶入工作中變成勞動意識淡薄,甚至發展到好逸惡勞,拈輕怕重,一碰到費力費勁和困難的事就挑挑揀揀,出現頻繁跳槽。

我國現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時期,現行的一些體制正在逐漸打破和消失,未來時代更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起,從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抓起。

我們要做好下面的三個基本工作。

一,強化孩子的勞動認識。學校和家庭都要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和品德教育結合起來,高度認識:立德樹人,勞動成才。

二,以身垂範。老師多教導,家長子示範,行動是最好的語言,示範是最好的潛行默化。

三,創造機會,手把手教方法。小事小到掃地,整理床鋪,收拾房間;中事中到洗衣,煮飯;大事大到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公益勞動,例如植樹,清潔義務工等,只要可能,多給孩子拓寬一些勞動機會。

家校協同發力,全方位提倡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的勞動精神,唱好一首勞動者之歌。


錢德鑄


小孩子小的時候都愛勞動。

大家應該都有這種體驗,小孩走路還走不穩,就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掃把,簸箕在那非要掃地。在家搶著要抹桌子。然後大人在邊上喊,有的是一把從孩子手裡奪過去,說什麼“等你長大再幹”。

大人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有的是覺得孩子做事肯定做不好,做壞了還要大人重新收拾,更加麻煩。所以乾脆不要孩子幹。

同樣的現象還有,有的家庭保姆帶孩子,一般保姆為了省事,在孩子應該學吃飯的時候,非要餵飯。因為這樣又快又省事,孩子自己吃,不但吃的慢,而且吃的一地都是,保姆還要搞衛生。還有的在孩子應該走路的時候,非要抱著,表面看這個保姆對孩子真好,其實她們大部分是為了省事,讓孩子自己走路萬一摔著,東家要責怪。另外,小孩子好動,走又走不好,保姆得彎著腰,一路跟著孩子跑著跑那,累得很。所以乾脆不讓孩子自己走。

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事,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個敏感期。過了那個階段,你再培養教導,往往事倍功半。

不讓孩子在該做什麼事的年齡去做事,是剝奪了他學習權利。

等孩子大了,你再覺得他懶,想讓他做事就難了。因為已經養成了不幹活的習慣。

我記得我已經小時候非常想洗碗,有一次我媽同意我洗全家的碗,我開心地一邊洗一邊唱歌。可是也就那麼一次,後來我媽啥事都不讓我幹,怕我幹砸了,於是現在我成人了,還是懶得做家務,洗碗更加是深惡痛絕的事情之一。



所以,建議父母們多放手讓孩子做事。有時候放手給孩子,需要父母更大的耐心、包容心以及養育的智慧。


魚潛的平凡日子


1、最重要的一點,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讓孩子熱愛勞動,那問問你自己,你熱愛勞動嗎?


這很重要,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媽是有點輕微潔癖的,所以家裡從來都是乾淨整潔。現在我一個人生活,受我媽影響,我也是看不得住的地方有丁點亂。不管多忙多累,一點會好好的整理一番。我身邊也有不少反面教材,去他們家我腳都不知道怎麼下,據我觀察,他們父母也不是多勤快的人。這可能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吧。


2、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做事,當然,這個事不僅指做家務,也包括運動,逛超市等,千萬不要覺得他會做的不好,做的慢。多誇獎,讓他從勞動中獲得認可感和喜悅感。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從這些小事情裡面懂得熱愛生活。


3、再來可能就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了吧。之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一個高年級學生抱怨他媽媽讓他做的家務太多了,希望可以減少一些。

他媽媽是這麼說的: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兒子已經長大,應該開始學習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你必須學習,而且還要做的更多。


教習網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諮詢師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 陳默老師的回答:

<strong>

我總是被問到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這種問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注意力有天生的條件,有人他的神經功能很強,注意力就很好,有人神經功能很弱,他的注意力就不好。你看有一些孩子在0到3歲的時候,他睡眠都是淺睡眠,等到他上學了以後,就是那種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的神經功能弱,我們總是覺得,要讓孩子養成行為習慣,在課堂裡的學習裡去培養習慣,但是你要考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神經條件比較弱,人跟人的注意力差異是很大的。

影響注意力的另一個原因是情緒,如果一個孩子情緒很糟的話,他注意力情況會很糟,這個是可逆的,當他情緒好的時候,注意力就恢復了。

至於他在家裡的生活習慣,比如刷牙洗臉,這個就要看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一個孩子跟家長的關係不太好的話,通常就這樣不聽家長話,你講什麼都不聽。所以家長要先跟孩子搞好關係,你講什麼他才會聽。我現在不知道這孩子多大,如果這個孩子超過初中以上了,也就不要談什麼做規矩了,如果他是幼兒園小學,你可以給他立規矩。

具體的方式是,提前給他講好,這件事情該怎麼做,然後讓這孩子重複又重複,重複好幾遍,他就知道你講的這個應該怎麼做,他等到他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按照你原來說的這種方法去操作,一點不能打折扣,經過一段時間他就會養成規矩的,我現在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所以沒辦法跟你說你孩子的年齡具體要注意什麼。

所以你不要去想我是沒有養好他習慣,不存在這種問題。小孩子情緒好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合作,情緒不好什麼事情都不合作,關鍵是孩子的情緒,很多家長只會責罵孩子,一天到晚講負面的話,所以孩子情緒就很不好,什麼事情也不合作。

<strong>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我來說說這個話題吧

通過我身邊的例子:家長愛運動,孩子也熱愛,家長龜式生活,孩子也不好運動。


培養孩子熱愛運動,可以這樣做:

1、提供運動場地、運動環境

舉個例子,正逢清明假期,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踏青、爬山,提供孩子運動的氛圍,孩子才能感受到爬山的樂趣,才會熱愛戶外,熱愛流汗💦

2、帶領孩子一起運動,陪伴是最好的教學

舉個例子,平時週六週日家長可以下樓陪孩子一起小區跑幾圈,跳繩等,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如果家長窩沙發上玩手機,孩子肯定也去看電視了。

3、鼓勵孩子熱愛運動

如果父母不愛運動,也要鼓勵孩子運動,比如讓孩子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如果孩子踢足球的話,家長可以在一旁給孩子加油。



4、培養孩子一項運動擅長

當孩子在某一項運動中得到優越感後,自信油然而生!從此也會愛上運動。

我家孩子特別愛運動,游泳、跳繩、滑雪、籃球,都是他喜歡的運動項目,由這些運動結交不少優秀小夥伴,平時週末他們就約著一起出去玩,我也比較放心。


天天話育兒


這個問題提的好,勞動,在我們國家裡對勞動有很多解釋,比如勞動光榮、勞動教養、勞動改造等,勞動到底應該怎麼定義呢,勞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們看到工人們需要勞動,農民需要勞動、無業遊民需要勞動、犯了錯誤要勞動、犯法了要勞動改造……而我們國家裡另一種情況是,當領導的不勞動、公務員不勞動、有錢人不勞動、有地位的人不勞動、有名望的人不勞動、有權力的人不勞動等等,由此可見勞動是屬於下層人的專利或者犯錯誤、犯法的人的必須事物,勞動在我們國家和社會里已經被貼上了低級、低等和沒有本事或者懲罰錯誤的專屬標籤,勞動是痛苦、勞動是折磨、勞動是懲罰、勞動是……這樣的思維情況下,大部分人都選擇逃避勞動,比如在一個家庭中最沒有地位的人家務勞動最多,最有地位的人家務活幹的最少或者不幹,在一個公司或者社會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為家長不喜歡幹家務,為了幹家務活夫妻雙方還經常爭吵不休,有時候還會為此打架,甚至導致夫妻雙方離異,這樣的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從小孩子的心智模型建立中就已經種下了勞動可恥的潛意識,加上長大以後進入社會還是這樣定義勞動,孩子們從內心就對勞動非常抵制,也就不喜歡幹活了。

要想改變這一切,我們做家長的首先應該改變自己對勞動的看法和定義,夫妻雙方都主動幹家務做飯,在幹家務的時候要身心愉悅地幹,勞動完成後要與家人共同分享幹家務的快樂,然後,逐步影響和帶動孩子一起幹家務,最終改變孩子對勞動的興趣和認知。

以上只是個人淺薄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明德樹人教育機構


熱愛勞動是好習慣,是值得重視和培養的品質。其實,勞動不僅對孩子們,而且對咱們每個人來說,都極為重要。

正是勞動加智慧創造了人類,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一切。人的才能來自實踐、來自勞動。實踐(包括勞動)出真知,實踐驗證認識正、誤,實踐檢驗認識效果,實踐推動認識過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筆者心裡曾經長期有一個大惑不解的問題。小小的島國日本,人口密度大,經濟、科技等發展速度卻如此驚人。特別是二戰以後,日本在一個被打得稀巴爛的廢墟上僅僅用幾十年便恢復了元氣,重新崛起為世界強國。其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裡?後來通過資料介紹,才知道其根本動力在教育,在於對人才的培養造就。人才培養必須從孩子抓起。所以,歸根結底,日本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從小就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自己動手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良好習性。這樣培養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無論是勞動能力還是智力都很強。他們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義務、成就事業。

既然勞動實踐如此重要、至關成敗,那麼,該怎樣使咱們的孩子熱愛勞動實踐呢?筆者通過長期觀察和生活體驗,認為務必採取兩方面措施。

一是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從基礎教育階段起就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從幼兒園開始,特別是小學階段,老師要親自示範,告訴孩子們做好日常生活事務。如生活自理,打掃清潔衛生、洗衣做飯等。年齡長大一些後,如小學四年級以上,學校應定期組織帶領學生們參加工廠、農村的各種生產勞動。讓學生們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獲取對各種事物的直接感覺(感性認識)。

二是家庭應注意從小就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優良品性。父母要以身作則、帶頭示範做各種家務勞動。尤其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講究日常的衛生整潔,經常整理打掃房間傢俱衣被等。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具體、最親近的導師。父母的模範行為和良好的家教、家風(行為作風)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烙印,也從根本上影響孩子的思想智慧和行為習慣。

通過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齊抓共管,共同培養訓練,使孩子在有利的生活環境中耳濡目染,模仿學習中逐漸成長成熟。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成為既熱愛勞動、有實踐經驗,又有知識文化的寶貴人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