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經逝去的家人,究竟該以何種態度思念?

神馬映畫


藉助一座墳,了卻一段情

(天門風光——廣袤田野)

就用我寫的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朋友圈有一篇祭文,寫朋友回到老家,在老家待了不到24小時,就是為了送親戚最後一程。作者滿含深情回憶了逝去的親戚平凡的一生,寫自己平常忙於工作,回老家比較少,和這位親戚見面越來越少,沒有想到最後的見面是這樣的。朋友的文章讓我聯想到一首詩中的一句話:“藉助一座新墳,了卻一份鄉愁”。突然有種淚流的感覺。

有多少身在異鄉的遊子回老家越來越少!

有多少遊子除了春節回家,平常時間回家多是因為家裡又要新添一座墳!

(天門風光——江灘牧場)

回想這些年來一個一個離開的親人,眼淚控住不住留下來。

我父親兄弟姐妹八個,現在只有最小的妹妹還是兩口子都在,其他七個都已經屬於單身。我每一次回去送別一個老人,內心都無限傷感。我不會像別人那樣邊哭邊說故人的好和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但是我把這份失去親人的痛苦壓抑著,常常在夢中哭醒。尤其是父親去世後,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我經常在夢中邊哭邊訴說父親生活的艱辛,訴說自己對他的愧疚。


父親是操勞的命,一輩子做了四次房子,第一次為兄弟姐妹全家做,第二次為自己的小家庭做,第三次為大兒子做,第四次為小兒子做。不說別的,在農村做這四次房子就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艱辛了。他寫得一筆好字,每年春節前寫對聯賣,以此來賺點小錢,一生不知道寫了多少副對聯。


父親是因為食道癌去世的,去世前他把自己的去世後的三年的對聯都寫好了(在天門農村,有逝者的家庭三年內每年貼的對聯的顏色是不一樣的),碑文也擬寫好了,甚至他死後的悼文的主要內容都擬寫了草稿交給我。


他不慌不忙地安排著自己的後事,彷彿是安排別人的事情一般,能幹的父親不知道主持過多少人追悼會,清楚地知道每一個流程。只是不能想象他安排自己的後事時,心情是怎樣的。


(天門風光——播種)

二媽去世後,我經常在做家務活的時候想起她。她是母親六妯娌中最辛苦的、最吃得起苦的女人。她家是我父親兄弟姐妹中最先做樓房的。她很熱情好客,小時候她家總是有很多客人,因為她孃家的親戚多。每次她家來客,她就會把我叫過去吃飯,我知道她是念我在外讀書,油水少。但凡她家裡與什麼好吃的,她都會惦記著我,讓我去吃。所以我在她家吃飯很多。

二媽去世以後,夏天我會想起她汗水溼透了全身仍然做事的樣子,冬天我會想起她那雙貼滿了膠布的手,那手幾乎十個手指都裂開了,貼上膠布是為了能夠繼續做事。我有時候問她疼不疼,她說當然疼了,但是事情還是得做呀,你二爺(即二叔)不會做什麼家務,自己沒有女兒,兩個兒子幫不了什麼忙。

我常常在夢中夢見她沒有去世,仍然在做事。二媽喜歡喝酒,我一直想帶一壺大冶勁酒給她,卻因為每次回家行李太多,沒有帶回去。現在可以開車回去,方便攜帶了,她卻永遠也喝不到了,這成了我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

(天門風光——麥浪如畫)

要強的三媽的去世讓我們都很意外,我一直以為她的身體很好,她是因為肺癌去世的。三媽從一個農村鞋匠家庭奔到縣城,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女成為一名銀行職員,又從一名銀行職員上升為一名銀行行長,還被評為省級勞模。事業上她是很要強也很成功的,一個只有初中水平的女孩奔到這個位置不知道要自學多少知識,付出多少艱辛!漂亮能幹的三媽做到了,甚至在退休後還給別的公司做賬,以此來貼補女兒和外孫女的生活。

生活上她也很要強,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還撫養自己弟弟的孩子,後來一手帶大了外孫女。她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留學,讓兒子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從此她兒子從小縣城飛到了國際化的大都市。單說這種長遠的眼光也非一般人可以相比。

我高中三年在縣城讀書,常常到她吃飯,所以一直記著她的恩情,還沒有來得及報答,她就走了。正如人們所說“子欲養而親不待”,回去送三媽的那幾天,我多次到她的墓地去,總不願相信她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天門風光——豐收場景)

大伯和四叔都是極其老實的好人,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只知道一天到晚在地裡做事。他們與人說話很少,但是他們兩個好像都很擅長跟莊稼對話,莊稼很聽他們的話,長勢總是很好。他們不會享受生活,也沒有機會享受生活,老天對這兩個人還算好,都是非常突然去世的,沒有受什麼痛苦。

(天門風光——江灘)

姑爹一直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客人,我們這個大家庭總有很多事情需要姑爹來幫忙,在我的印象中,姑爹每次都是主動來幫忙,不辭勞苦,沒有怨言。在他自己家裡,他是特能幹的人,裡裡外外他都是一把手。這麼辛苦又勤勞的人卻因為肝癌去世。現在春節回去,沒有姑爹,感覺少了一分熱鬧,多了一份冷清。

(天門風光——江灘一角)

么媽去年七月還到我家裡做客,今年春節過後就走了,從此再聽不到她高聲大氣的說話聲,再也沒有機會和她一起打牌了。這個愛牌如命的人,因為缺少醫學常識,讓常見的糖尿病拖到各種器官衰竭,那麼年輕就去世了,還有一個兒子沒有成家呢。

(天門風光——江灘小景)

十一年的時間,家裡走了7個親人。這些親人相繼離開我們,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難道就因為家裡多了一座墳,我們就回去一趟,在短暫的時間內了卻一段思鄉之情嗎?這哪是了卻一段鄉情啊,這是新增了一份痛苦和思念。

家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也越來越少!

我決定即便家裡沒有增添新墳,每年至少要回家鄉兩次。

祝願家鄉的親人都健康長壽!

邊寫邊哭,寫完此文,我眼睛都哭腫了。


文章寫於2017.7.17日


學以致其道


在電影《無問西東》中,有一句臺詞:“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對以後的人好吧!”

對於逝去的家人,總是會很傷感,很悲痛。對於人生的這趟列車來說,家人,朋友,都是這趟列車裡匆匆忙忙的過客。相逢即是喜悅,離去也不必執著。

就在年前,我舅舅因為癌症去世了,還有不到半個月就過年了,舅舅還是沒有挺過去。回想起舅舅在世的一幕幕,眼淚就不住的往下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這是期間我心裡不停默唸的一句話。當舅舅還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也是非常痛苦,癌症的折磨,可以說生不如死。想想舅舅難受的樣子,現在,也是解脫了吧……

對於我們還在世的家人,更應該好好珍惜,不要逝去了,才後悔;更要化悲痛為力量,把握當下,熱愛生活。

願天堂沒有痛苦,一切安好!



囧囧好看


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很心痛,我的家公在17年冬至前一天11點55分在醫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家公那年75歲了,他是一個退伍老兵,很善良的一個人,我嫁進家門他把我當女兒一樣,我們從來沒有吵過架,沒有紅過臉,他退休以後都是我幫他去銀行拿退休金,每個月準時拿給他,他每個月都會拿點零花錢給我,不是很多,我不要他會生氣,叫我去買零食吃,買衣服穿,在他17年的時候我們感覺他比以前生病的次數多了很多,我和老公商量買間大的電梯房和公婆一起住,我們以前買的房子比較小才70個平方,所以我們是分開住的,吃飯一起吃,買電梯房就是想到以後家公不用爬樓梯那麼累,出街也方便很多,在他病重的時候房子在裝修,每次帶他去看房子他都很喜歡,說我們的玻璃房子,他走得太突然了,還沒等房子裝修好他就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這是我永遠的愧疚,每次在夢裡夢見他我都會告訴他,爸爸,我們搬新家了,你一定要記得路回家,別回去老房子那裡了,醒來後我都是淚流滿面,我真的不能釋懷他就這樣突然走了


滴落的魚


對於逝去的人如何思念?

嗯,對那些人最好的思念方式,就是把他教給給你的傳承下去。我的姥爺是我們這輩孩子小時候的噩夢,他以前是老師,對待我們永遠是教育的口氣。教育我們要站有站像,坐有坐相。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觀察周邊環境,說話做事要自信妥當。以前我們特別不喜歡他,但他在我剛參加工作,就去世了。在之後的日子裡,我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想起他,想他在的話,可以跟他談談,他就是個智者,我們都一直錯怪他了。現在唯有把他教給我們的做好,走路挺胸抬頭,吃飯長輩先動筷後才可以,變得自信妥當……這些東西我會交給我的寶寶,讓他傳承下去。

思念他,就讓自己好好的,成為讓他放心的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姜萊的將來


家人的去世,人都難免會傷感,過度的悲傷與難過,對自己,傷身,傷心,也會影響整個生活秩序的混亂,與不安。同時也影響了,往生者的往生。

「往生」這兩個字,往是前往,生是滅生,為什麼人去世了叫往生,在涅槃經中,佛要涅盤了,第子們問,以後我們怎么辦?雲:「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在金剛經中,佛曾經是忍辱仙人,好多世也遇值,然燈佛,人的一生,亦如衣服破了,又換一件新衣。又是一個開始,

由此可知,人的肉體是生滅的,變滅的,誰都無法去改變的,「法」,是常住法不變異法,是不生不滅的,
對於自己家人的往生,,去世,不


要僅用肉眼來看事情,即心識來想現相,靜下心來,要用「智慧的心」,來看整體,也就是心靜中的「觀自在」。他始終的就在那,「存在」著,有人說,你說的有理,但我就是一想到,一感觸,就會流淚,難過,悲痛,不安,

一定要靜下來,想想,不僅你家人去世,其他的也會去世,連你也會往生的,只是時間的問題,何勞如此般往生滅的現象中,不可自拔,抓著不放呢?

唯有提起精神,面對事實,因緣所生,緣起緣滅,過好現在的人生新功課,也珍惜,現有周圍的緣,或新的緣。唯有惜褔,今後的每一天,快樂,且又能助人,的日子,是正向的心念,祝褔的心波。能平靜,快樂了自己,又幫助了家人。

往生路上,又要生的人,需要的是,正能量,心念默默的祝福,若時時太過悲傷,難過,不安的負能量,念波中只會增加往生路上牽掛與煩憂。要當下的提醒自己,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是如幻三昧」。


和_子


我的父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慶石油工人,清明將至,我編撰了一個懷念他的專輯——《我的父親王恩德》,以緬懷慈父、弘揚家族親情。共1712字,編配64張父親生前照片和我們家庭生活照片。我把這篇文章通過網絡發給兄弟姐妹及孩子們,不期引起強烈反響。

大姐大姐夫已是80多歲的老人,她(他)們在微信留言:英達並各弟妹,我們懷著無限感恩和崇敬的心情,飽含熱淚反覆多次閱讀了英達第編撰的《我的父親王恩德》,感慨萬千。父親樸實、平凡、奉獻、偉大的一生永遠值得我們懷念。讓我們永遠學習他、紀念他。讓我們團結、友愛、勤儉、向上的家風代代相傳。我們向英達保存這些寶貴資料並撰寫懷念父親文章的辛勞表示敬佩。他為我們晚輩繼承和發揚良好家風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大哥已經76歲,他在微信留言道:……你對父親的評價特別精準,把父親的性格、為人處事、為家庭和子女所做的奉獻、父親的辛苦都說的很到位。父親所有的一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我們要好好的生活,讓天堂裡的父親放心……。

其他姐妹及孩子們也紛紛在微信留言,都是感慨萬千。

您覺得我這樣做怎樣?

您如果有興趣,我可把這篇文章發一下。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很敏感,很簡單的問題

逝去和家人是兩個關鍵詞

家人就是要有親情和關愛,相互照顧體貼。

然而一旦逝去,親情雖在,互動卻沒了。如果非要強迫自己對待他或她還和活著時候一樣,那不僅僅摧殘自己,也是摧殘他或她,因為他她已經做不到了,他她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他她要休息了。

逝去的他她有自己的節日,比如清明比如過年比如週年紀念,總之那時候別忘了他她,他她就很開心了,活著的也該開心了!

謝謝交流!


山詠


這個問題真的很傷感!失去他們的陪伴真的是無法言語的傷心!這是個很讓活著的人失望的自然規律,可我們卻不得不去遵循!

思念依賴於記憶而存在,而親人是無法磨滅的記憶,所以我總會時而不時想起他們,不管是白天黑夜,醒著或者夢裡!

我們要善待自己活著的親人,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因為我並不迷信,我知道死了就什麼都沒了,以科學方法處理完後事,就只剩下回憶與思念!

我真的希望能有天堂,他們在那裡一切都好!


平淡歲月流浪的風


奶奶👵去世的第一個年頭,我幾乎每夜想她,看看她的照片就流淚,現在慢慢才以平靜的心對待,她一直在我心中。一件事,一句話,都能讓我想起她。


LinYuXi


老公去世了,雖然心裡很難過,但是為了孩子和他的父母,必須堅強起來,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到他們,畢竟生活還的繼續,懷念他了就到個無人打擾的地方痛痛快快的發洩發洩,然後擦乾眼淚繼續前行,這是對他最好的懷念,讓他安眠於九泉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