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部方誌文獻,1400餘個城市,我們如何從中發掘“東方城市的蘊藏”

尋找失去的東方城市美學,不止在於對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維護,更重要的是發揚

東方城市的蘊藏。將東方固有的蘊藏加以發掘,加以研究,刮垢磨光,進行新的創造。

吳良鏞

(1999年8月6日在昆明海峽兩岸座談會上的發言)

吳良鏞先生所講的“東方城市的蘊藏”即指中國城市規劃的優秀傳統,是一種跨越時空且充滿文化生命力的城市觀和規劃設計觀。欲明研究中國城市規劃的傳統,自然要把目光投向歷史研究。

但中國歷史上專門論述城市規劃的著作,可能就只有隋代宇文愷所著的《東都圖記》,這是一部記述隋代東都洛陽城規劃的專著,可惜後世失傳。因此,一般就認為,中國似乎沒有專門的城市規劃理論。每每談及一些中國城市規劃的問題,往往從中國文化的普遍特徵來切入,泛泛而論,未能觸及中國城市規劃的內核。例如,談及“天人合一”,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幾乎中國所有的藝術都受到這一精神的影響,體現出一種中國藝術的魅力,例如書畫、篆刻、園林、建築、雕塑等,當然,也包括城市。以“天人合一”論中國城市,並非不可,但對於今人如何在規劃理論與設計上把握要點,不免有空泛之嫌。本人也曾就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嘗試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中國城市規劃的實踐方式,也完成了論文(王樹聲:《“天人合一”思想與古代人居環境建設》,《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5期),但感覺還是主觀感悟的東西多一些,對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根底仍未能深入觸及,說服力還是不夠。

那麼,要認識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要義,至少需要理清幾個基本問題,例如,

中國先賢營造城市時到底關注什麼問題?

他們花心力最多的地方是什麼?

他們對城市的理解與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他們是如何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的?

這些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亦可說其一二,但真正回答起來,沒有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很難有本質的推進。因此,需要對中國城市規劃史上的基礎文獻進行發掘,在歷史文獻中尋找線索。這就涉及發掘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3000多部方志文献,1400余个城市,我们如何从中发掘“东方城市的蕴藏”

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以下簡稱《圖典》)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以歷史文獻和古代城市圖的研究為基礎,從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視野,結合當代城市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嘗試探尋中國原創城市理念和規劃設計思想的現代價值,為認識中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傳統的要旨,揭示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奠定基礎。

《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秉承梁思成古為今用的建築思想,以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城市人居環境規劃經驗進行基礎發掘,採集地方誌及歷史文獻3000餘部,其中囊括1400餘個城市,涉及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等。並進而從“圖”“文”兩個方面總結展示這些城市的規劃經驗和建設智慧,凝鑄出這部名實相符的《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為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為當代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形象生動的源流參照。

3000多部方志文献,1400余个城市,我们如何从中发掘“东方城市的蕴藏”

2015年春於古都西安

指導思想

《圖典》的指導思想有三個方面:

▋一是人居環境科學,這為揭示中國城市規劃的歷史經驗提供了方法論;

▋二是中國城市規劃實踐中的現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問題意識”貫穿了整個過程;

▋三是重視地方城市的規劃經驗,重視每一個城市的規劃價值,從中尋找中國規劃精神。

挖掘方法

《圖典》的主要用心之處在於做“尋找”和“發現”的工作,從古代留下來的文獻中去尋找有價值的史料,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意義,為進一步揭示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深層意義奠定基礎。因此,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尋找和發現,這就有一個標準的問題。

一往不變者,乃歷史之事實。與時俱新者,則歷史之知識。中國歷史古相傳之史籍,亦僅為一種積存的歷史材料,並非即我儕今日所需之歷史知識。所謂歷史知識,貴能鑑古知今,使其與現代種種問題有其親切相聯之關係,從而指導吾人向前,以一種較明白之步驟。此等歷史知識,隨時代之變遷而與化俱新,固不能脫離以往之史料,惟當在舊存之史料中耐心檢覓。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三聯書店,2008年)

《圖典》中對史料的選擇標準是由其研究目的所決定的,它是從當代城市規劃建設實際和城市規劃學術發展的實際出發,凡能揭示中國城市規劃特徵者,能鑑戒當代城市規劃建設者,有助於完善當代城市規劃學術者都應予以特別的重視。具體做法如下。

▋(1)古代城市規劃極為重視的一些規劃理念與方法,有現代學術價值,亦能直接融入現代城市規劃體系者,當首先重視。例如城市結合自然環境的規劃方法,城市風景營造智慧,生態環境保護經驗等。

▋(2)古代城市規劃極為關注,對今日依然有重要借鑑價值,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而融入學術體系者,應特別留心,可能有助於推動中國現代學術發展。例如城市人文空間規劃,文化古蹟的保護,文人對城市規劃的影響等。

▋(3)在古代城市規劃中並未普遍應用,或僅為一些地方的獨特經驗,但對現代城市規劃卻有重要借鑑意義者。例如經濟繁榮時期的城市規劃智慧,新舊城關係的處理方法,適應地方環境特點的規劃創造等。

▋(4)古人所言一些重要理念,有助於豐富完善中國建築理論、城市規劃理論和人居科學理論者。例如古人所言“全人”,“全居”,“昭其文”,“進求於精神之地,毋徒拘於形式之間”等。

▋(5)今日雖無明顯的實用價值,但有助於補充、完善中國城市規劃與建設史者。例如有關古代城市的規劃建設步驟,沒有城牆的城市建設,城市防禦體系建設,防洪、治水相關工程技術支撐等。

▋(6)對中國城市規劃人物應予以重視。規劃智慧由人而出,記述中國古代的規劃人物是《圖典》的重要內容。例如規劃都城的宇文愷、柳宗元、蘇軾、劉秉忠,規劃地方城市的餘守觀、翟鳳翥、楊汝楫、王鐘鳴、陳善同等。

▋(7)重視尋找城市的生成脈絡,重視城市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覆強調和重視的一些關鍵點、著力點。例如城市關鍵地段的規劃與建設、城市標誌建築、地方歷史古蹟等。

3000多部方志文献,1400余个城市,我们如何从中发掘“东方城市的蕴藏”

四境圖,清咸豐七年(1857年)的《南充縣誌》

《四境圖》分別畫了城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山水人文勝蹟。其實這四幅圖就是對城市四向山水人文勝蹟及其風景的一個評價。雖然《四境圖》不是當年規劃建設城市時專為規劃設計而繪,但它體現了在長期發展中積累起來的中國人關照城市、關照環境的方式,告誡城市規劃者應兼顧內外,進行整體經營,重視城市與四向風景的關係,很好地體現了中國規劃設計的“四望”傳統。

▋(8)重視“圖”的作用。中國自古素有“左圖右史”之說,特別重視圖的價值。“圖”就是高度概括的“文”,可言“文”之所不能言。《圖典》採用“圖”“文”並重的形式,可從“圖”中獲取一些“文”中無法獲得的信息。

▋(9)整體性的研究思路。歷史文獻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凡是能對研究古代城市規劃有幫助、有助於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特點的都予以重視。在空間角度之外,還尊重中國文化與先賢營造城市時的關切點,例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利、生態等方面。

總之,中國城市規劃的未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中國內部的學術力量來完成。為此,我們需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學術創新的關係。西方的理論需要借鑑,也必須借鑑,但中國原有的學術根基需要綿續,需要認清和把握中國城市規劃的源頭活水,需要重新擁有我們的規劃經典。如能這樣,古老的中國城市規劃必將煥發新生命。

【相關閱讀】皇皇鉅著,18卷《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內容一覽

END

3000多部方志文献,1400余个城市,我们如何从中发掘“东方城市的蕴藏”

本文摘編自《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一書“總論”,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文中插圖來自該書相關卷冊。

3000多部方志文献,1400余个城市,我们如何从中发掘“东方城市的蕴藏”

《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18卷)》

王樹聲 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龍門書局,2015.04

ISBN 978-7-5088-4801-3

《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共18卷,是對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基礎性研究成果,以古代文獻和圖像資料為基礎,以每座城市在歷史上的具體建設實踐為切入點,探尋中國本土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脈絡和經驗,著力發掘中國本土城市規劃在價值追求、規劃要旨、建設模式等方面有別於現代城市規劃的特性,進而為揭示中國本土城市規劃的現代價值、傳承中國本土學術奠定基礎。

本書共選取3500餘幅古代城市圖和大量的文獻資料,其範圍涉及到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等1400餘個城市,借鑑古人“左圖右史”的傳統,從“圖”和“文”兩方面展示每座城市的歷史規劃經驗,並從中國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概念,結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規劃、城市人文空間規劃、城市古蹟保護與文化傳承、經濟繁盛時期的城市規劃、城市建築與風景的營造理念、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城市規劃建設中循吏的貢獻、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中華美德等方面總結出3600餘條傳統規劃與營造經驗。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