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林秉厚篇

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林秉厚篇

在靈寶發展歷史上,寺河山1914年歸靈寶縣第五區所轄,新中國成立以後,寺河鄉先後歸蘇村區、川口公社所轄,1966年8月設立寺河人民公社,1984年1月更名為寺河鄉。歷屆班子接力賽、一張藍圖繪到底,幾十年以來,在歷屆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寺河山人艱苦奮鬥,勇於創新,將昔日沉睡的荒山變成了美麗富饒的花果山,成為河南省農業戰線十面紅旗之一,如今,寺河山蘋果品牌深入人心,富硒蘋果美名揚天下,又成為山區群眾致富的金蘋果。

走進寺河鄉創業發展史,我們看到有許多革命先輩把自己的一生才華都奉獻給了寺河山,在群眾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為更好地繼承和學習先輩創業精神,激勵我們努力奮鬥、實現鄉村振興新目標,我們總結了《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系列文章,特此刊發。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國家突出貢獻專家、寺河山蘋果基地創業者、寺河山蘋果資深專家林秉厚的事蹟。

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林秉厚篇

林秉厚,男,漢族,1930年9月生,原籍福建省寧德市,是中國園藝學會會員、省園藝學會理事。大學文化,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林秉厚篇

1955年7月,林秉厚從浙江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畢業,被分配到靈寶縣園藝場擔任技術員。1955年10月,林秉厚撰寫了《靈寶山區勘察利用調查報告》;1956年春,林秉厚指導群眾在寺河山栽植蘋果樹2300餘株,邁開了靈寶寺河山區建立果園的第一步,成為寺河山蘋果生產基地的創始人之一。林秉厚從事果樹生產管理與研究40餘年,先後任靈寶縣園藝場副場長,縣園藝局副局長,為靈寶果品生產發展、技術研究、推廣應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優化靈寶蘋果品種結構,林秉厚先後從外地引進紅星、新紅星、富士、紅富士等良種進行繁育推廣,獲河南省著色系富士蘋果引進推廣科技三獎紅富士蘋果綜合豐產技術示範推廣,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為提高果農生產管理技術,他經常下鄉深入果園巡迴培訓,現場指導,全市各鄉鎮大部分果園都有他的足跡,每年培訓果農1000多人次。並應邀到新鄉、商丘、浚縣、寶豐以及三門峽市各縣講課。林秉厚撰寫的主要技術論文有《山區建立蘋果園技術要點》、《蘋果土窯洞加簡易氣調貯藏技術》和《蘋果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等。共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11項,其中省、部級5項。1982年,林秉厚被國家科委、經貿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授予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1985年,作為寺河山蘋果基地創始人之一,被中共靈寶縣委、縣政府授予“寺河山蘋果基地創業者”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林秉厚曾任政協河南省第五、六屆委員;政協靈寶縣第六、七屆委員會副主席和縣、市人大代表。1992年5月退休。

2014年4月28日逝世,遵其遺願葬於寺河山園藝場柏村隊。

看寺河創業史,向先輩們致敬——林秉厚篇

寺河蘋果基地創業者功績碑

寺河園藝場,位於靈寶縣城東南三十公里處的崤山北麓,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千米左右。建場之前,荒山禿嶺,人煙稀少,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公元一九五五年冬,王國仕、林秉厚、蘇印生、李坤峰四人調查組,肩負行裝,徒步跋涉,不畏艱辛,實地考察,認定此地氣候適宜,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蘋果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提出了建設萬畝蘋果基地的宏偉設想。翌年春,縣委、縣政府決定建場開發,場長李福來及王國仕、林秉厚、閻振德、李璋、樊全治等幹部、科技人員和工人,在東村安營紮寨,頂三伏之酷暑,冒數九之嚴寒,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斬荊棘,除荒草,辛苦耕耘,引果上山,栽植蘋果樹數萬株,寺河蘋果基地就此奠定基礎。爾後,廣大幹部、科技人員和職工一批一批奔赴山區,建場部,修公路,引進技術,繁育良種,擴建果園,精心管理,使蘋果基地日漸昌盛。至今,果園面積已達七千餘畝,年產千餘萬斤。蘋果色澤鮮豔,香味馥郁,脆甜可口,耐貯耐運,成為我國外貿蘋果基地之一。寺河蘋果基地的建設,為靈寶開發山區,振興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弘揚創業者之功績,旌勉後來人繼偉業,特立此碑以為志。

中共靈寶縣委員會 靈寶縣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月 立

策劃:張玉峰 編審:李建彬 王斌 李娜 程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