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脫貧縣的致富“新經”

新華社哈爾濱4月12日電 題:一個脫貧縣的致富“新經”

新華社記者程子龍

貧困帽子摘掉了,致富的路該怎麼走?怎樣帶領農民打造持續、穩定的產業增收渠道?如何才能使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作為全國首批脫貧摘帽縣之一的黑龍江省望奎縣,經過不懈的探索,找到了一條豁然開朗的新路。

脫貧產業升級:“屯子菜”搶灘長三角

備春耕時節,望奎縣廂白滿族鄉前惠五村一片繁忙景象。黑龍江省委統戰部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輝找到村黨總支書記宋玉軍,商量趕快把油豆角和樹莓冷藏加工項目建立起來。這個投資600多萬元的扶貧項目,是村裡扶貧產業升級的“大動作”。由於這幾年扶貧項目抓得準,農民自種的“屯子菜”賣到了長三角。今年全村農民手握500噸豆角和樹莓的訂單,個個摩拳擦掌,打算大幹一番。

張輝把記者帶到一個新的養牛場,場內清一色的黑牛,皮毛閃閃發亮。張輝說,畜牧扶貧產業也瞄向了高端市場,這些牛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安格斯肉牛,牛肉質量在國際市場也屬上乘。

鄉黨委書記朱子軍介紹,覆蓋全鄉的9個扶貧產業項目,目前都在向著中高端市場進發。前惠五村的“笨榨”大豆油項目,還通過了國家新的食品生產SC認證,產品供不應求。村裡農民有了很強的闖市場意識,他們把各個產業的產品整合成一個“善為”品牌,好幾種產品打進了省城哈爾濱的“好百客”超市,他們種植的紅皮土豆每市斤賣出了12.8元的價格。

望奎縣扶貧辦副主任孔德宇介紹,縣裡在脫貧摘帽後,制定了脫貧攻堅鞏固再提升方案,產業扶貧仍為主線,農產品精深加工等6條產業鏈將全部升級,打造持續、穩定的增收產業。

利益聯結機制升級:“大河”“小河”的水都要滿

宋玉軍介紹,村裡的扶貧產業項目或企業,產權大多歸村集體,村集體與貧困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項目所掙利潤的30%留給村集體,70%給貧困戶分紅。只要產業存續發展,貧困戶就會一直拿到分紅。

朱子軍說,貧困戶多屬於老弱病殘,即使有了扶貧產業,他們也無力經營或不會經營,這就需要有個強有力的組織或集體把這個產業經營好。現在多個村採取了扶貧產業歸村集體,再由村集體給貧困戶分紅的形式經營,這樣既灌滿了貧困戶這條“小河”,也灌滿了集體這條“大河”,實現良性發展。

張輝說,在貧困縣脫貧後,扶貧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有的村集體沒經營過產業,可在與龍頭企業合作中學習和積累,也可以聘請職業經理人把集體產業做大。廂白滿族鄉的村集體,就是從大慶市以及綏化市的品牌企業身上學到了市場化經驗。

繼2018年之後,望奎縣今年繼續實施集體經濟鞏固再提升工程,大力發展集體產業項目。各扶貧部門引導村集體以土地、資金、農機具入股的方式,積極推進“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產業項目+農戶”“村集體+示範園區+農戶”等發展模式,一面建立富民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一面讓集體經濟強起來。

發展模式升級:“職業農民”享受企業文化

時下正是緊張的備春耕時節,但望奎縣先鋒鎮四段村貧困戶齊德生卻絲毫不用為種子化肥的事發愁。齊德生說,他是黑龍江省龍蛙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職業農民”——把12畝耕地流轉給企業後,又從公司承包70畝耕地,自己只出種植技術和勞動力,就可以從企業獲取三份收入:高於市場價的土地流轉費、承包耕種費、公司分紅,共有5萬多元。這對於貧困戶來說,過去是不敢想象的。

村民楊文忠說,他也是龍蛙公司的“職業農民”,除了三份收入外,每年超過計劃多打的糧食就歸農民自己所有了。公司每年還要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1000元錢,考上大學的孩子還能得到2000元錢獎勵。他們這些“職業農民”有著很強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龍蛙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翟清斌說,企業從2014年開始,就在先鋒鎮與貧困戶和農民一起發展,一畝地帶動農民增收533元,目前已帶動200多貧困戶脫貧,這一片區的農民每年可增收2600萬元。

望奎縣委書記單偉紅說,建立良好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利益聯結機制,極大地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他們思想在不斷轉變,獲得感越來越強。

據介紹,2019年望奎縣已開始實施脫貧攻堅內生動力鞏固再提升工程,通過宣傳教育、文化下鄉、技能培訓、脫貧光榮戶評選以及建立新的“村規民約”等方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內生動力,促進黨群關係融洽、鄉風文明和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