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貧民皇帝一旦登基就會大肆殺戮功臣?

xuhao1993


有比較詳盡的史料記載的第一位開國皇帝(天子)是武王。文王在位時還沒有統一天下,正是招賢納士的時候,所以在文王是沒有殺功臣這一說的。武王伐紂後曾分別向姜尚、召公、和周公(姬旦)詢問過遺留下來的商民問題,姜尚主張殺光光,召公主張殺有罪的,而最後武王採納了周公的建議給了封地讓他們續宗嗣。周公輔佐成王平定三監之亂,斬殺了叛亂的也都是叛亂者不屬於功臣。其他諸同姓王族,異姓功臣都分封了,各自就國延續到秦的統一。並未有殺功臣一說。到秦,我們說說秦始皇,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個暴君。秦始皇也不過是執行而已;至於坑儒,完全是個偶然的獨立事件,跟那些被坑殺的儒生人品有很大關係,這與文化迫害不相干(秦統一天下後,將六國的王公貴族遷至咸陽讓他們繼續生活,並未殺害。

第一個被說殺功臣的是劉邦,可以說在歷史上劉邦是知名的殺功臣專業戶。那麼我們數數劉邦究竟殺了哪些功臣。①楚王韓信,劉邦以謀反罪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後劉邦外出打仗時呂雉設計將韓信殺了。②梁王彭越,被告謀反,劉邦將其流放,後呂雉勸說劉邦將其殺害,剁成肉醬。③淮南王英布,真的造反(韓信彭越先後被殺,英布懼怕於是造反),兵敗被殺。④燕王盧綰,造反,最後逃亡匈奴,沒死成。⑤左丞相舞陽侯樊噲,劉邦病重時疑心與樊噲,下旨要陳平周勃去殺他,還沒殺劉邦就死了。

在滅楚之前劉邦、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都是諸侯。諸侯相王,大家相互稱王的,誰又是誰的臣呢。垓下之圍是諸侯共滅楚王,劉邦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起了個主導作用,所以大家尊稱他一聲皇帝,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當時的政治形勢不過是跟春秋戰國一個樣子而已。劉邦殺他們更確切的是在殺競爭對手,是統一戰爭。

王莽受禪改革,失敗。沒幾年劉秀起身草莽,定天下,續漢祚。光武帝劉秀不殺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三國的曹、劉、孫,誰殺了功臣?西晉司馬氏奪天下的伎倆異常狠毒卑鄙,他所殺的已經談不上功臣不功臣了,礙他事的他殺,不礙他事得他也殺。

隋文帝建國後,功臣多獲罪,獲的是死罪,隋文帝殺了誰?1劉?P2鄭譯3盧賁4梁士彥5宇文忻6王誼隋文帝算不上殺功臣。唐的建國主要是李世民的功勞,所以李淵就沒有殺不殺功臣這一說。李淵曾答應李世民功成之日封他為太子,結果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才釀成了諸子的兵戎相見。太子李建成聯合老四陰謀奪李世民兵權,意圖殺害李世民及其部下。李世民不得已在李淵前告太子謀反,李建成知道陰謀敗漏便要入宮逼李淵表態。最終釀成玄武門之變。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歷史舞臺。趙匡胤是受部下擁戴當的皇帝,也怕自己手下被手下的手下擁戴,只好杯酒釋兵權,讓那些功臣回家享樂去了。可以說這些有赫赫軍功的將領,立國有功未必治國有能。天下安定後送他們回家養老,免得這些軍閥大老粗鬧出事來是件好事。

兩宋卻歷十八帝,祚三百二十年。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個時代。可以說宋是立國的管立國,治國的管治國,不相干涉,各盡其能才由此繁榮。

朱元璋立國後殺功臣是出了名的,其下手之狠毒遠不是劉邦所能企及的。與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同志老戰友,幾乎無一人倖免。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

到了清朝也沒有殺什麼功臣,主要我看是沒有什麼功高蓋主的功臣,真正算上的也就是三藩而且沒殺就都死了。

總結一下,君王在創業打江山的時候,都是用人之際,都會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韓坤既定之後,都會懷疑功臣的功高蓋主,所以卸磨殺驢是必然的,歷史上大多功臣結局不好,能有幾人善始善終,連老子早期都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是多麼偉大的前瞻性!

至於功臣們為什麼不急流勇退,哈哈我覺得吧是這樣的,功成身退並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功成身退後,人還活著,總是令昔日的主子不放心...功成身死,才是功臣們的最高境界!!!

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的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乎是歷史的常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漢初年的劉邦。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功高震主的韓信、彭越等人,只能是死路一條。劉邦奪取天下過程中居功至偉的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韓信被殺,蕭何曾經下獄,只有張良宣佈自己要去修仙辟穀不食了,才躲過了劉邦的猜忌,最終得以善終。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後世並不鮮見。不僅開國之君是如此,通過一番搏殺得以奪取君位的君主,在成功問鼎之後,其主要功臣也難免一死的下場。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雍正皇帝在登基的過程中,隆科多、年羹堯等人,都是立下了大功的。但後來,他們的下場都很悽慘。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不惜重蹈覆轍,追隨野心家成就其登頂的夢想呢?我想,首先是貪慾。要知道,那些功臣追隨野心家建功立業,不是無私的,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為了謀求富貴。在中國古代,最高權力的更迭,如果是按照既定的合法程序進行,比如說,老皇帝死了,太子登基。那麼,新的皇帝不用感謝任何人,他的皇位是老爹給的,他唯一需要感謝的就是死去的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這樣平穩的交接。不要有野心勃勃的人,希望自己能夠上位。更有一些人希望通過實現野心家的夢想而火中取栗。比如,在漢昭帝去世後沒有子嗣,最終經過了一番波折漢宣帝即位,漢宣帝即位後有一大群人因為所謂的“定策功”而被封侯。後世希望能建下不世之功的人,也層出不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到將來自己會不會也成為階下囚。等到他們死到臨頭的時候,後悔已經晚了。李斯在臨死之前就對他的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們總認為自己會比別人更聰明,自己會比別人更幸運。

其次,也有很多人是威勢所迫而追隨野心家們一起創業的。比如明朝初年,追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些功臣,他們很多人當初和朱元璋一樣是走投無路,被逼無奈才走上了造反之路,最終朱元璋登基稱帝,他們也成了開國功臣。最終這些開國功臣,多數都因為朱元璋的猜忌而死。還有一些情況是,在早期野心家沒有上位之前,他的追隨者和野心家們擁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他們是一個繩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和野心家們一起去搏一把。但是,等到成功之後他們會發現,野心家都是些只能共患難而無法共富貴的人。比如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年羹堯就是雍正集團的一員,他的妹妹是雍正的側福晉,這就導致年羹堯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和雍正一起幹。至於事成之後,雍正如何對待他,則是他在當初無法預料的事情。

所以,最佳的選擇是在野心家登頂之後,能夠成功地退出權力的遊戲。但是,真正能夠如同張良那樣及時地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

看跟的是什麼樣地老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怎樣地,以及公司文化環境。

私有制把一切都分割開分成塊,一人或一家庭一塊。從根上說,就是把時間空間私有化。空間私有化,比如田產一家一塊。時間私有化,國王一下令,全國某時不準說話。封建社會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開始,人們都在一個起點上,一家一塊地。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糧食出現剩餘,隨之人口增加,家庭增加,社會自然分工越來越多。有的家庭一直是農民,有的家庭經商,有的家庭做手工。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已的家庭不受侵害,持續發展壯大,開枝散葉。皇家做為專業化的政治家庭,處理政務就比非專業化的家庭得心應手。跟著皇帝打天下的文臣武將都很厲害,他們在朝中有了位置,就成了他們家庭的專業,世代相傳家庭越來越多,這一專業從中央到地方就被一家人佔了,很容易操控皇權。優勢來時,文臣武將都可篡權,到那時叫天天不應,叫地不靈。皇帝登基後,為掃清對子孫的威脅,把未來的時空私有化,變成對子孫有利的時空,要把戰友們處理一下。一部分發錢養老,一部分貶為百姓或奴僕,一部分關壓,一部分處死,一部分驅出國土或發往邊疆蠻荒之地,總之都是皇恩號蕩。只有最放心的留在身邊,分享江山。經此著騰,國體受損,往往立馬減弱國威,招來外敵。

劉邦,朱元璋屬於此類。李世民能和戰友們同甘共苦,確無法避免要與兄弟爭江山,要為哪個子孫繼承江山費腦筋,本質也是要保護自已的家庭發展壯大開枝散葉。個人觀點:封建制度權力機制註定了君臣互相殺戮現象。

不僅君殺臣,也有臣殺君,春秋戰國就是權臣架空君臣的歷史。諸侯架空周天子,權臣又架空諸侯,故戰亂不斷。

站在天下百姓好太平角度,天下安定又不願放下軍權的功臣已可死。

故歷史之沉澱,非常人所理解。

不要用狹義眼光去看待,這些豐功偉業之人非常人所為非常所為。

順帶批評下當代有種歪風,動不動就拿歷史偉人開刷開黑,不語驚人不方休,真是可憐又可悲,愚蠢之至。

其實都有原因,隋文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努爾哈赤沒有,可是康熙收拾很多,比如鰲拜,君王就是主子,有些老臣肯定人脈廣,軍權在手,皇帝指揮不動,這樣皇帝很不好當,有些皇帝為接班人清理障礙,比如朱元璋,有些大臣太過分,比如韓信。不一定當皇帝了嫉妒功高殺功臣,我這麼認為。

創業功臣肯定都能幹,但能幹的都不太聽話,聽話的不能幹。所以創業之初都愛用能幹的,等創業成功了,聽話就顯得比能幹重要得多,但這也是公司走下坡路的開始,所以把什麼定義為創業成功很重要。搞政治把建立國家定義為成功,那就出現革命成功殺功臣。公司把上市定義為成功,上市之後各自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完全可以跳出這個圈,只要你想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