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偏見是件多麼幼稚的事呢?當我還以為臺劇仍然是充滿傻白甜橋段的青春偶像片時,就被最近引起很多話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狠狠打臉。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這是一個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引出的故事。兇手家庭,被害人家庭,律師家庭,關聯家庭,社會輿論,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人性、善惡,壓抑著,撕扯著,這是一幅看似殘酷卻非常現實的眾生群像。

賈靜雯在劇中飾演一位受害者家屬宋喬安,一位無法從失去孩子的傷痛中走出來的新聞從業者,她瘋狂工作,用所有刻薄和尖銳將自己武裝,卻要靠酗酒來度過漫漫黑夜。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吳慷仁飾演的王赦則是在一個從小缺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法扶律師,可是他被潑糞,被罵人渣,被全網炮轟,只是因為他幫助殺人犯辯護。周遭的人或許根本無法理解他為何為了那些“犯罪者”開脫,當他說“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的時候,也許能看出他內心的堅持。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備受煎熬的不只受害者家庭,還有兇手李曉明的父母。

他們在事發後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受害者家庭,卻逃不開被媒體圍剿,被大眾攻擊的命運。炎熱的夏季也戴著口罩帽子,活得像下水道的老鼠。幫小女兒改名成“李大芝”,將她趕出家門。

“從現在開始,你就叫李大芝,別人問起父母,就說我們死了。”

“一家四口死三個就夠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裡。”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不去尋求真實的新聞信息,就趕忙發出一個假新聞為了搶頭條,還沒得到確切真相就把新聞呈現給了大眾。

而網絡民眾又是極易被媒體報道牽著走的人,翻開該事件報道的評論下,都是一片謾罵聲。當我們站在正義制高點譴責惡人時,當我們怒字當頭,衝動地傷害兇手家屬時,我們是不是另一種“惡”呢?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患有精神問題的罪犯、為其辯護而受盡譴責的律師、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以及媒體與大眾的相互拉扯,是該劇共10集所要講的故事:當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把這些陌生人的生活連接在一起時,所有的衝突和矛盾,情緒的激盪與人性的反思,都更加明朗。

可這就是現實,好人與壞人不是黑與白這麼簡單。小時候看的武俠劇、動畫片,好人壞人涇渭分明。好人好得徹底,手拿一把劍,懲奸除惡,連只螞蟻也不會踩,360º無道德死角。壞人的話,你從頭髮絲上都能看到他的壞,從第一集到大結局,就沒幹過一件好事。

我們都是好人,可事情為何變壞?

柴靜的《看見》一書中,收錄了其對藥家鑫家人的採訪。在該篇採訪中,她的一句話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張頗為相似:“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因為這個人從世界上消失之後,這些事情還是依舊存在,你必須要找到一個補救的方法 。”

我們很容易在善惡之間選邊站,跟自己不同邊的就是壞人。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都是可怕的存在。

如果世界這麼簡單,我也不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都是好人,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