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温度」工行芜湖分行一位基层支行行长的阅读感悟:打破思维里的墙

中国工商银行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的银行,工行芜湖分行党委对此积极践行,及时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份份阅读精神食粮。全员上下以阅读为基,打开思维的枷锁,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来改变自己,服务客户。

打破思维里的墙

——《七堂思维成长课》读后感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以及如何处理各类矛盾已经成了首要之务。我渐渐意识到只有成功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享受生活。卡罗琳·韦布的《七堂思维成长课》给了我来自各方面的灵感和启发。

自身的改变:合理有序的一天

杂乱的生活就如一堆各色缠绕一起的毛线,没有头绪。只有当毛线团解开,各色分类规整时,织衣服才会顺利高效。而只有决定好各种颜色毛线被使用的前后顺序时,才能编织出理想的图案。同理,只有当工作和生活变得有条理,有先后,有轻重时,我们才能最大化提升效率和达到预期。

以制定计划开始一天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当我们做着一件事时会同时忧心另外一件,或等好不容易做完了一件事时,脑中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来另一份待完成的重要的任务。这一切不见得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差,更大的原因是我们的脑容量不足以支撑和保存我们每日处理的大量信息。因此,正如韦布所提到的,我们需要设定“过滤机制”,从而留意我们每日所需要做的事。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列个清单。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比如纸上,手机上,电脑上等等,只要能发挥其应有的提示作用。这个做法并不会占用多少时间,甚至当我们每天醒来时,洗漱时,到达单位时,都可以在脑中初步思考过滤一遍。我们的记忆力有可能背叛我们,而我们记录下来的内容却不会,因此不仅仅是为了让一天变得更有条理,即使是为了工作的严谨我们也应该逐步习惯以这样的行为开始清醒的一天。

减少工作时的纷扰 把控时间

每次穿梭在支行和客户公司里或看着员工忙的上蹿下跳结果却不尽人意时,我不由得脑海中浮现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场景。我已经习惯了一接到消息就处理,手上忙着自己的任务却经常被半途突来的琐事中断。尤其,手机似乎已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上级的通知,下级的汇报,朋友的邀约,亲人的问候,以及那无数的邮件等等,几乎淹没了我的一天。当然,要想改变这一切并不是一件易事。韦布在书中提到了如“给自己计时”“关闭提醒”等等比较新颖的方法,然而对于国内的情形而言,不少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员工可能没法按照她建议地去执行,而很遗憾,银行就是其中之一。国内对于“预约“和”私人时间“的概念相对淡薄,因此想要和别人谈论关于时间的支配并不能得到广泛的接受。然而,我们可以借鉴韦布的想法加以细化:比如,我们可以把查阅邮件时间设定为每小时一次,上级的任务按照重要程度和时间分类而不是立刻处理,固定时间内电话设置为留言(有重要消息由助理接收过滤)等等。通过类似的方式,我们可以一步步改变工作场所信息混乱,决策失误等可避之处。

另外,我很赞同书中关于“设定边界,对自己负责”的诠释。一味地妥协很有可能给人以错觉——就是我们什么时间都有空,随时可以协调他人处理事物。我们很少会去拒绝,其理由五花八门:对方是我们的上级,对方曾经有助于我们...... 而正是这样繁冗复杂的关系网,拖住了我们提升效率的脚步。因此,我认为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作风,明确相应时间段做相应的事是作为领导必不可少的改变。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会议的安排。我们常见的情形是:第一个会议延长了几十分钟,导致了第二个会议的推迟;紧接着第二个会议的延长又延误了第三个…… 最终的结果是一天的行程都被会议填满,时不时还要加班。然而,会议一定要超时才能完成么?这种时间的差错最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会议跑题过多或会议内容时间估计失误。如果能更合理安排和执行每项内容的时间并在会议上精简直达主题,我们就能省下更多的时间并且按自己的原计划执行处理自己的事物。

客户的接待:信任开放的沟通

近些年,我一直在和企业打交道,主体客户群都是来自周边公司,因此,我对于如何取得客户信任,如何维持良好合作关系十分挂心。一餐饭一顿酒只有可能解决眼下问题,而以心交心则能使双方长期配合共赢;在这样的理念下,我当然也成功与周边几家大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而,作为支行管理者,仅满足于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拓宽资源,引入更多的潜在客户成了我的首要之务。

迎合对方的需求

说到满足对方需求,这一点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介绍对方想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针对对方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即使说的再诱人再完美,也不见得是客户最需要的。毕竟对方不是在银行这个行业工作,所以对于我们的产品并没有清晰的了解,因而他们提问的角度很可能与我们所理解的有一定的偏差;反之亦然。当然,也有部分人会不停地给对方灌输各类产品,除了出于营销地目的,还有希望或许其中一些产品能正好满足对方地需求。然而,这些都不是与公司客户社交的最佳方式,韦布在书中社交一课之“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部分对此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是言行过于绝对的例子,而我们不能总是以自己的理解定下社交与谈话的“规则”。比如,我们常常以封闭式问题(closed question)提问对方,从而简化寻找答案的过程,而这正式我们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动,并没有站在公司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和解答。显而易见,这样得出的方案不会是最贴切公司需求的,它限制了问题的选择。那么如何改进呢?我们可以尝试更多使用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进行引导,并从对方的肢体,语言,神情等方面加以分析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最终找寻相应的对策。使用开放式问题谈论时更像是与客户在聊天,给了对方说话的空间,而把自己摆在聆听者的位置上,以示对对方想法的尊重和听取。

正如书中所说的——“大家都喜欢谈论自己”,我们只有给予对方足够的说话的空间,他们才能够被激发去分享自己的想法,而这样双方才能保持思维在同一频道上,才能更加顺畅地沟通。而这正是取得对方信任的第一步。

总 结

韦布在书中提出的不少问题都是平日常见的;但我们一方面有意识地选择忽略了它们,另一方面选择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宁愿忍受和抱怨各种琐事也不愿耗费精力做出改变。我一向相信一个安于现状的企业是无法长存的,即使银行地性质与众多企业不同也同样遵守着这一规则。因此,从各方面慢慢做出改变以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是每个人都应努力的方向。当然,韦布书中的建议不见得都得以适用,强硬地按照书中的说法完全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只会失去公司原本的特色,更优的选择则是从书中得到灵感和启发,从而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看到和遇到的问题做出调整,制定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