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内外,打造“行走中的课堂”——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融合内外,打造“行走中的课堂”——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行求知,体验中学”,学生仅有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更要引导他们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大世界,让他们去经历与体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需要学生用身体和心灵去体悟。

全国生态好教育联盟——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立足学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办学特色,依托全市的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开设了《行走中的课堂》传统文化研学体验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融合内外,打造“行走中的课堂”——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课题研究为载体,构建 “三融三有”研学新模式

研学绝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必须要有课题研究作为载体,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的整合,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山河,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重庆路第三小学《行走中的课堂》研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多元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了“三融三有”研学新模式,将研学活动主题和教育目标与学校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研学课程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研学内容促进书本与大自然相融合,坚持让学生“研学前有备无患、研学中有的放矢、研学后有感而发”。研学前要“有备无患”,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研、学、行”三合一实效评估,做好活动的方案实施,制定研学守则,明确研学路线、查找相关资料,切实做到有备而来。研学时要“有的放矢”,学生要根据提前确定的课题,有重点地观察、学习,让所有学生各取所需,研有所获,学有所得。研学后要“有感而发”,研学不能止于过程,经历了就结束,更要注重归来后的“有感而发”。学生要按照层次和研究课题,做好研学记录和个人反思,以及交流推广,形成独特稳固高效的学校研学旅行文化。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安排一个班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学生们把所见所闻,用相声、小品、快板、朗诵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每班一个研学主题,一学期孩子们就能了解十几个研学项目,真正实现了“1+1>1”的效果。

《行走中的课堂》分为“寻根中华文化”、“博物馆里知天下”、“触摸大自然的脉搏”三大板块。让学生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慢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从而带动家长、教师,形成重视与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

三大板块齐助力,形成独特的研学旅行文化

“寻根中华文化”这一板块,融合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重庆路第三小学将这一主题分为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并针对不同内容,规划不同的研学旅行路线与目的地。比如,组织学生到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倾听青岛民俗历史;走进青岛非物质遗产园,通过让学生亲自烧制个人专属的景德镇瓷器杯子、画年画、捏面塑等方式,让他们体验非遗文化;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海防边防船、中共青岛支部地方旧址、炮台山遗址、康有为故居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物馆里知天下”这一板块,学校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根据不同文化场馆的不同特点与文化背景,融合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比如,在青岛纺织博物馆,学生们了解了青岛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上青天”时代的荣耀,知道了青岛纺织服装拥有177个市级品牌,其中有金字招牌“郝建秀小组”,并为青岛百年纺织发展而骄傲…… 学校还充分利用和借鉴《研学旅行——小手拉大手 走进博物馆学习地图册》,与学生共同制定研学旅行路线图,并让学生在《地图册》“我的足迹”中,通过文字、图画、照片及导图等多种形式,记录观摩的经历、感悟及体会。

青岛市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啤酒博物馆、邮电博物馆等地都留下了重庆三小学子们的身影,学校也通过以基地为依托的实践中的资源整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万物生长的春季,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光伏农庄”,在秋季,则组织学生撸起衣袖、挽起裤管去田野里,体验农民收获的喜悦,让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体验耕作的辛劳……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举办“亲近自然”活动,这也是该校的“触摸大自然的脉搏”主题活动板块,该板块融合了生命教育的价值体验,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情感。

文章摘自:《青岛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