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幾千年為何一直重農抑商?

烽丶丶火戲諸侯


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階級,商人屬於第四等,當然商人後面還有三教九流之說,這篇不多交代,只列舉為什麼會產生重農抑商的幾點原因。

重農抑商,商鞅首倡

一、思想

儒家思想貫穿中國古代社會,而逐利存在的商人是與儒家思想多麼的格格不入,畢竟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才是社會的根本。所以商人哪怕很有錢,在很多時候都是地位低下的。

當然有人也要說這歷朝歷代貪官汙吏層出不窮,瞧著也是很愛錢的,咋這麼打壓商人。

反倒商人中也出了不少儒商,仁商,義商,所以說還是看人,儒家思想很多時候都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武器。

二、經濟

中國古代是農業經濟為主,國家的收入不像現代那麼多,全都是靠稅收,裡面大頭就是田畝稅和人頭稅。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制定非常嚴格的戶籍制度,作用就是為了限制人口的流動。

所以咱們仔細但凡歷史上發生人口大流動了,必然伴隨著戰爭與天災。這是題外話,話歸正題,人口一定要控制流動,這樣國家才有穩定的勞動力。所以國家本身是非常討厭人口流動的,所以你看看士農工商裡面,前三個基本就是固定的,最後的商人是不是和前面三級截然不同,不僅流動,還要帶著東西流動。

此外商人不需要勞作,東闖西往就能積累大量財富,是非常容易煽動民眾們放棄鋤頭去謀取更大利益的。勞動力勢必減少,繼而國家稅收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商人的稅收是巨大的。甚至很多東西都是禁止民間運營的,最典型的就是鹽、鐵,除非獲得朝廷的特許。


此外,商人階級不需要勞作,苦於阡陌之間,有更多的時間精力經濟去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大概率覺醒成資產階級。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也許不會明白什麼是資本主義,但裡面隱藏的威脅,作為統治者們肯定是能感受的到的。


至此士農工商,商人末流,重農抑商的操作也就不奇怪了。


朝暮九歌


重農抑商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 農業大國。這種政策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他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以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面傾斜。

那為什麼要實行這種政策呢?

1 經濟

從經濟方面來看,重農抑商是維護統治的基礎,滿足了國家政權積累財富的需要。在古代我國是以“農業立國,農為國本”的農業經濟型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商”雖然是“士農工商”四大正業之一。但農業卻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生產部門,地租仍是國家財政最主要的來源。


2 政治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社會安定,穩定國家的統治秩序。

《呂氏春秋》指出:“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守,不可以戰”。因為在我國古代,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如今這麼高,農業的產量直接決定了人民的生計問題,設想,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果連百姓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那這個政權的統治肯定不能長久。反之如果大力大戰商業,肯定會使富裕階層日漸壯大,這樣必會導致奢侈浪費,那生產生大量奢侈品的製造業肯定會興起,這種產業的興起肯定會導致社會上大量人口放棄基本消費品的生產。在中國古代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災荒和戰爭,農業品生產量的減少勢必會威脅到國家的統治秩序。



3 思想

重農抑商的實施有利於維護“義利之辨,重義輕利”的傳統和理論思想。其實這涉及了一個公私問題。

首先,“義利之辨,重義輕利”是我國兩千年來的思想準則。在古代,農業是國家大業,是國家之大利。重農就是國家的重義。商是私人之利,為國家之患。在古代許多思想家看來,商業的發展會極大威脅著傳統的理論思想。而且,古代的思想家們都比較喜歡談古,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思想不能改變和廢除。

如果真的鼓勵發展商業,以古代的社會環境則會照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 如果大力發展商業,肯定會使“士農工商”的順序遭到衝擊,因為商人大多數是窮苦出身,都曾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讓他們掌握大量的財富之後,勢必會用其錢財來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這樣就會嚴重威脅貴賤尊卑的等級制度。

第二 自古我國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大量商業活動的產生勢必會照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這種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勢必會衝擊喜歡均平,寡慾,安於現狀的農民生活。



第三 很多人都認為,商人奸詐,農民淳樸。俗話說“無奸不商”,商人通過期滿和壟斷的手段來獲取鉅額的利益,這會刺激農民追求財富從而喪失淳樸的品行,敗壞社會風氣。

以上僅本人一點拙見,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落黎聊歷史


“重農抑商”政策貫穿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為什麼重農抑商其實包含封建統治者為什麼要“重農”和為什麼要“抑商”兩個問題。“重農抑商”政策的制定者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他們維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起碼要做到兩件事情:第一是讓老百姓有飯吃;第二是讓老百姓安分守己。“重農抑商”政策的制定也是基於這兩點。

由於封建社會土地產出非常低,種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統治者為了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糧食滿足社會的需要,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就要提倡農民多生育,鼓勵農民耕作,所以就提出了“重農”的政策。另外,因為農民需要常年在土地上耕作,這大大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封建社會的穩定。

商業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商人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獲得了比農民耕作大得多的利益。封建統治者認為商人是不勞而獲,如果不加限制,經商的人會越來越多,導致土地沒人耕種,糧食產出就會不足,影響社會穩定。另外,經商會讓人們思想變得活躍,視野變得開闊,這不利於封建統治者對人們的思想統治,所以統治者實行“抑商”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是統治者統治人們的手段,也是由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所決定的。


萍影浮生


主要是古代生產力低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糧食生產滿足供給需求。

先說糧食產量,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主食不同,這裡以小麥為例,以我國現在小麥產量為例,不同區域因為自然氣候環境不同,2017年我國小麥平均畝產720斤,這個產量在全球已經是最高畝產了,現代農業技術條件下的產量,解放前我國小麥畝產在100-200斤的水平,在古代產量不可能比解放前更高。

再說下一個勞動力的糧食所需,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一天消耗7兩面粉(做什麼吃怎麼做不在考慮範圍),這還是在沒有大量體力勞動的情況下,一斤小麥出面量大概就是7兩,那麼一個勞動力一年所消耗的小麥就是365斤,也就是說一個勞動力要養活自己最起碼需要耕種3畝地,一個成年男子在沒有現代化耕種機械僅憑牛拉耕地的情況下極限就是二十畝地,女子會更少可以以15畝來計算。

古代一戶的計算方式通常是夫妻加上孩子,男子成年後要獨立成一戶,古代沒有計劃生育,只要願意可以無限生,前提是要養的起,生3-4個在古代屬於正常水平,小孩基本沒有什麼勞動力,糧食消耗也比成人小,以一半計算,那麼一戶人家養活自己最少要10畝地的產量,耕種的極限在35畝左右,也就是一戶人家所耕種的收成在古代通過分配養活3戶人。

但是,不能這樣計算,因為國家有公務員要養活、有軍隊要養、有仗要打、城池要維修、軍事裝備要購買有各種各樣的開支,如果3戶人家中有兩戶人經商,那麼基本上這個國家的運轉就不行了,因為人在餓的時候不可能吃銅錢吃銀子,所以古代採用重農抑商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產量的穩定維護國家正常的運轉。


不惑閒談


這個問題有點難度,不過對我一個吃貨來說還是騷意z的。以下開始教科書式的回答。

皇帝是人嗎?毋庸置疑。是人就要吃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不要說美女從不下廚了,那米從何來呢?皇帝一問,四處怨聲。當官的說,我五更點卯,辛苦一天,斷案無數,為國奔波,沒時間種地啊,這活我倒能幹,我可以託富商們想想辦法。

富商們一聽,忙俯首帖耳道:"吾皇萬歲,我等日夜為了皇家的稀罕玩意兒四處奔波,跋山涉水,披風沐雨,披星戴月,實在沒空種地啊!"這時富商看到旁邊拿著書的秀才,氣不打一處來,"皇上,秀才們每日除了讀書,空閒時間多,讓他們邊讀書邊種地,真是愜意的生活啊!"

皇上點頭。秀才聽了,忙答:"皇上,萬萬不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我們去種地了,誰讀書?沒人讀書,誰能幫皇上你分憂解難?是富商們嗎?他們恐怕只會推脫責任。臣推薦一群人,他們就是農民。農民生於田間地頭,慣能吃苦,如果推行重農抑商,那麼天下人都將以農為榮,付出而後收穫,農民之樂,實在是讓人羨慕啊。"皇上深以為然。

綜合來看,重農抑商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國家之本是農業,糧食是當時的第一大需求,誰有糧食,誰就能說了算。所以重農抑商也就勢在必行。



文字也瘋狂


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古代的中國國情是個什麼狀況。盤古開天地,神農授萬物,這是古老中國流傳的神話,人類從學會種植農作物後,基本擺脫了被動採食的生活方式,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最早步入農業文明社會的國家之一。五穀豐登在古人看來就是富裕的生活狀態了,尤其是在黃河流域,人們學會了精耕細作,發明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具,所以中原地區成為自給自足的社會形態。糧食多了就會出現產品貿易,這是自然的事情,但古代人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概念,自古以來在儒家思想長期影響下,人們的生活理念就是耕讀濟世,社會各行各業分為三六九等,看重仕途,不屑於經商,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商業都是很邊緣化的事情,不是主流,源於很早前根本沒有什麼可以來交易的東西,只是到了宋代社會財富豐裕了才有所發展。千年來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把農業排在發展首位,認為商業不直接生產任何東西,靠投機倒把非君子所為,重農抑商就成為古代人的治世策略。商業這東西真正意義上來說,是資本主義時期的產物,最早出現在荷蘭,航海貿易是其發端,古代中國沒有商品經濟土壤,所以加上朝廷的打壓,商業沒有形成氣候。


風語者6406


重農抑商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政策。先秦時期,商鞅變法提出“獎耕戰”、“抑商賈”,發展了小農經濟,使秦國國力大增,迅速崛起。秦統一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鞏固和發展了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思想。

為什麼重農?主要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決定的,農業經濟作為當時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重農抑商”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誰佔領了主導產業,誰的地位就越高。也就是說,當時誰掌握了足夠多的土地,誰就能成為富人。這些富人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地主”。在地主階級中,有一個人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見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就是王。為了鞏固其皇權或王權,他們也有現實的需要去“重農抑商”避免地位受到衝擊。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下“重農抑商”的“抑商”。“抑商”的含義是限制私人商業經濟活動。我們假設春秋戰國不抑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強國明目張膽以高價購買弱國糧食,導致弱國通貨膨脹,以此消弱弱國實力;二是弱國暗渡陳倉,從強國購買糧食,以為戰備軍需。所以,強國和弱國都不希望發展商業,“抑商”是強國和弱國當時的現實需要。商鞅基於此原因之一,提出“獎耕戰”、“抑商賈”。且不說戰爭,就是在封建社會和平時代,發展商業對封建地主的衝擊也很大。由於生產力水平低,當時的大宗商品不多,能夠長期儲存的大宗商品寥寥無幾。這些物品,商人眼中當然看到其中的利。如果不抑制商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顯而易見,商人可以輕易從中謀取私利,擠佔地主階級的利益,使地主階級地位不保。為了鞏固其地位,他們出賣出售權,賺取營利的同時,抑制商人發展。

綜上,由於統治階級原因,所以重農抑商。


多知事


中國古代也並不是從頭到尾都重農抑商,當然大部分時間都是奉行這一政策的。躡蹤索因大概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在古代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情況沒有清晰把握的情況下,農業稅是要比商業稅容易收取的多;其次,農業的盈收可以直接供應中央政府與軍隊消耗,中間省去很多買賣上不必要的麻煩;第三,抑制商業發展可以為政府經營打開一片新天地,比如古代的鹽與鐵作為重要物資都是被政府所壟斷,這樣政府的財政收入僅在這兩項上就已斐然;最後,我想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如果鼓勵商業發展那麼最終就會出現現代商品經濟,如此一來社會的貧富差距急劇懸殊,自然就會出現仇富相關的的矛盾,加深社會對立與矛盾,不利於國家穩定,為了維護統治奉行重農抑商這一準則為國策也就不奇怪了。


雨晴煙晚8


在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影響最為深遠的觀念中,古代的“重農抑商”思想與儒家思想、郡縣制度、中央集團等制度和觀念同樣影響深刻,重農抑商如同儒家的仁孝文化一樣,深深刻在中國文化的基因中,至今依舊存在。

從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之表現。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這一政策深深制約和影響中國歷史,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所改變。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為何延綿數千年?

第一,中國大陸式封閉文化影響。中華文化能否傳承數年前,得益於封閉式的大陸農耕文化,同樣這種封閉式的文化,也導致了中國古代對一些觀念的堅持同樣延續下來。重視農業,抑制商業,就是這種大陸文化的體現。

第二,民以食為天,沒飯吃就出亂子。中國古代統治者最怕的事情是什麼,就是農民暴亂、造反。而百姓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飯吃,在古代層出不窮的民亂中,大多數都是農民遭受壓迫,沒飯吃,活不下去了。農民要有飯吃,就需要有土地,能種植糧食,這就是中國古代重視農業的根本原因。至今,這一思想依舊存在。改革開放以來,無農不穩,堅守農業耕地的紅線,重視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等等政策的演變,都是這種重農思想的延續。

第三,抑商政策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商賈不事生產。《漢書·貢禹傳》對這種行為後果有一個最知名的描述“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如果都為了賺錢從事工商業的話,那肯定會耽誤農事,直接威脅著國家的穩定與安全。比如,管仲就曾發動商業戰爭,通過利益引誘民眾大量參與商業活動,從而導致敵國無糧可吃,不戰而勝。

此外,加上商人重利輕義,與儒家的文化相沖突,也是受到統治階層輕視的另一個原因。


雷哥趣味讀史


1,中國地域封閉,你看古代的那種交通,是根本無法有效通過跨區域獲得資源的

2,中國直到17.18世紀仍舊是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大部分人都認為只有中華大地這塊地方,並且以全知道的知識模型理解世界

3,由於封閉地形,封閉文化,所以無法展開商業的大規摸發展,你想想,中國之前主要是農業耕種,那利潤是多少,不超過10倍,但是商業行為的利潤多少?可能達到幾十幾百倍的利潤,那大家都去經商,誰種田?而且本來農業文明的人口已經暴漲,又沒有大規摸跨區域的交易行為,根本不可能與現在相比

當然以上只是很淺的一部分關於中國文化中國文明的一些表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