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願望之——“共同富裕”

美好的願望之——“共同富裕”

美好的願望之——“共同富裕”


1.老人家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老爺子的諄諄教導依然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他說只要社會出現了兩極分化,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那麼老爺子所說的這個“兩極分化”,我們該怎麼理解,它是指“貧富分化”嗎?“兩極分化”的內容肯定包含“貧富分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消除兩極分化”後面緊跟著的是“共同富裕”,說明“兩極分化”的內容是肯定包含“貧富分化”的。但“兩極分化”的內容是否只包含了“貧富分化”呢?我不敢妄自猜測老人家的意思,那是對老人的不尊重,但我還是想試著分析一下。

老人家是從那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的舊社會走過來的。我想他是親眼目睹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慘劇的。在舊社會,地主、資本家妻妾成群,傭人、隨從環繞,錦衣玉食,普通老百姓卻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種場景毫無疑問是“兩極分化”,在那樣的社會,“兩極分化”與“貧富分化”高度重合。這樣的“兩極分化”對於一個深深愛著自己的國家、深深愛著自己的人民的人來說,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為什麼老人既擔心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同時又義無反顧的要推動改革呢?或許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豐富的鬥爭經歷和人生閱歷,讓其對社會發展進程的解讀和掌控,達到了一般人無法達到的高度,他敏銳的感知到了,未來的世界或許與他所經歷過的世界是有所不同的。有什麼不同呢?老人是否能夠全面而清晰的感知未來的所有呢?我不敢妄斷,但老人家曾經說過“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可見老人既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普通人。在當時那個普遍貧窮的年代,人們很難想象“兩極分化”與“貧富分化”有什麼不同,在他們心裡或許二者就是等同的。但從我們如今的社會來看,二者似乎還是有著區別。

舉個例子,我的資產是一百萬,而馬雲的資產是一千億。馬雲的資產是我的十萬倍,這很明顯,我與馬雲之間出現了貧富分化。但馬雲出門有小車,我同樣有自己的小車,只不過小車品質差一些,價格也就幾萬塊錢;馬雲有大房子住,我同樣也有房子住,只不過小一些,八九十平米還是有的;馬雲頓頓能吃肉,我同樣頓頓都能吃肉。那我究竟是貧窮還是富裕呢?我想就算是老爺子在世,他也會說你小子生活得很滋潤嘛,肯定是富裕的。我真誠的感謝老人家的高瞻遠矚,我也認為有小車、有房產、天天可以吃肉的自己,無疑是富裕的。那麼我是富裕的,馬雲不用說了,肯定也是富裕的,也就是說我和馬雲走向了“共同富裕”,這樣一個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說“貧富分化”並不完全等同於“兩極分化”,“貧富分化”其實也可以走向“共同富裕”。

2. 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私有制以及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事情存在

“兩極分化”與“貧富分化”是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呢?可以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可以是“財富不均”也可以是“權利不均”等等。但財富的聚集以及權利的聚集對於社會的發展都是有其必要性的,為什麼這樣說。聚集起一隻十萬人的軍隊,並由一位將軍進行統領,在我們的意識中彷彿是司空見慣的,是集中力量的一種形式,沒有什麼好稀奇的。那一個集聚了億萬財富的企業家呢?他與一位將軍有什麼區別?從歷史來看,一位將軍可以是守土為民的英雄,也可以是一個禍國殃民的軍閥。同樣企業家也可以是社會創業、創新的動力,但也有可能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桎梏。

企業不管是國有還是私有,都是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生產資料集合體。因為人民的需求是多種多樣且千變萬化的,所以這種生產資料集合體呈現出與人民需求相適應的規模和方式。比如一個搬家隊,一個人的搬家隊顯然是不滿足需求的,一個七八個人的搬家隊或許就能夠滿足需求了,那麼一個十萬人的搬家隊呢?顯然也不需要如此大規模的生產資料集中,這些事例太多,因為我們的社會就是按照這種規律運行的,我就不一一舉出了。這種以小商家,企業家為代表的規模靈活的私有生產資料集中制是與當下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民多種多樣的社會需求想適應的,因為人民除了搬家公司的需求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數不勝數,小到雜貨店,食品廠,家政公司,大到各種網絡巨頭,跨國公司等等。當然為了滿足社會的其它需求,例如國防安全等等,生產資料的集中形式又可能會是與私有相對的國有形式。總之生產資料的集中規模和形式,皆以社會需求而定。

允許私有制的存在,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因為生產資料的集中而率先富起來,但他們的生產資料集中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他們的存在是為他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先富帶後富,最終走向了共同富裕。

3.剝削階級作為一種階級已經不存在了,但剝削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偶爾談一談“剝削”和“階級鬥爭”,給“老闆”們念一念緊箍咒,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

企業和企業家,被你說得那麼好,那“剝削”是不是就不存在了?隨著無產階級的專政,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的確已經不存在了。但剝削這種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還沒有完全消失,如果這都要否認,那我認為就不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了。剝削的存在是如此的顯而易見,不用說,一些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農民工以及企業工人是有的;一些例如剋扣農民工血汗錢,壓低工人工資,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等等,因為僱傭者的貪婪對工人利益造成損害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我曾經這樣比喻過“剝削”,“剝削”是一種病毒,而僱傭者則是感染了“剝削”這種病毒的一種“特殊細胞”,不管它願不願意,從他成為“僱傭者”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感染了“剝削”這種病毒。企業家這種“特殊細胞”在免疫系統也就是我們的上層建築的約束下,是不會發生變異的。它的作用是普通細胞的催化劑,我們每個普通人就是一個個的普通細胞,在“特殊細胞”的催化下,我們不斷產生能量,這些能量既促進了特殊細胞的成長,也促進了社會整個機體的強壯。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必須一直處於正常狀態,也就是說我們的上層建築必須要不斷的調整以約束“特殊細胞”,以防止其變異。

我們必須正視剝削的存在,切實維護好工人階級的利益。剝削階級作為一種階級,已經不存在了,這種鬥爭可以不再叫作“階級鬥爭”,但那仍然是一種“鬥爭”,我們可以把它叫作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產生的,與殘餘的“剝削現象”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是一種適度的,與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鬥爭。

為什麼要繼續談“剝削”和“鬥爭”,因為為了發展經濟,許多人選擇將其忽視了。這是好事同時也是壞事,好的方面,不因意識形態之爭阻礙經濟的發展。不好的方面,工人權益意識淡薄,社會對保護工人權益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工人階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有效保證。所以,偶爾談一談“剝削”和“階級鬥爭”,給“老闆”們念一念緊箍咒,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

4.資本家的翅膀是由勞動人民的汗水凝聚而成的

有人說資本家的收益就該是普通勞動者的千萬倍,這不是剝削,因為資本家與普通勞動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資本家善於利用資本以及各種生產工具,而普通勞動者只能靠出賣勞動力創造價值,資本家的能力和創造的價值是普通勞動者的成千上萬倍,所以他的收益是普通勞動者的千萬倍也是合理的。此邏輯乍一看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資本家手中的各種工具和資本是怎麼來的?資本家的機器,資本難道不是由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凝聚而成的?難道它是憑空生成的?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只能維持生活,能夠真正凝聚為資本的少之又少,難道他們就應該一直成為資本家手中的木偶?而資本家卻可以憑藉無數勞動者的勞動凝聚成資本、設備甚至是維護他們利益的各種“打手”和工具?

用無數普通勞動者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工具武裝起來的資本家就自認為自己是超人了嗎?就應該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是普通勞動者的千萬倍了嗎?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的收益應該是普通勞動者的千萬倍嗎?不要忘了他們超人的翅膀是來自於普通勞動者的血汗。要正視普通勞動者的貢獻,不能因為他們存在的一些侷限,只能通過簡單的勞動力輸出以產生價值,而勞動力在價值形成要素中的比例又越來越低,就忽視他們。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辛勤付出的累積,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世界,所以要切實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和尊嚴。這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是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敬和關愛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

我們不僅要將這種優秀的基因在人類群體裡面傳承,甚至要延續到人工智能這種未來由我們自己創造出的新物種,而不是將冷漠傳遞給他們。如果人工智能某天真的能進化出意識,我希望他們能天生就是真善美的,而不像我們一樣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否則按照某些人的邏輯,擁有強大工具的人就該是高高在上的人,那未來我們面對那些擁有超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群體,我們都會變成螻蟻,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在價值形成所需要素中佔的比重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即使社會進入機器人時代,自然人不再從事相關勞動,他們也必須要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社會之所以能進入機器人時代,是以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血汗作為基礎的,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的後代理應享受福利。

5.企業家要始終保持創新、創業的企業家精神,不要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

企業家要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以創新、創業的精神推動社會朝著人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方向不斷前進,一旦停下來,就會聽到“緊箍咒”

為什麼要給那些自認為是超人的人念“緊箍咒”,是為了讓他們不要驕傲自大,要讓他們從天上回歸到普通人的世界中來,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成就是由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汗水凝聚而成的。

為什麼要給他們念“緊箍咒”,是為了讓他們不安於現狀,不能因為已經集聚起了鉅額財富,就停步不前,要始終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什麼允許他們集聚財富,集聚力量,因為人民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和升級的,他們的使命就是通過人民賦予的力量,不斷的開拓創新,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資本積聚者,妄圖鞏固既得利益,與人民利益做對抗的既得利益者,是我們不需要的,必須堅決通過改革祛除之。

當初我們為什麼要搞國營企業改革,發展私有經濟,就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了不能通過壓抑人民的需求來尋求發展,而應該通過採取能夠滿足人民千變萬化的需求的發展方式,來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就是說改革的原因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如今我們同樣面臨著當初面臨的問題,人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滿足。為什麼這樣說?當初人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是基本需求。如今人民的需求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這也就是我們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企業必須要深入認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這是關係到他們存在必要性的,是關係到能否滿足廣大人民更高層次需求福祉的歷史使命的。企業家只有不斷向前,通過不斷的創業、創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和升級的需求以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此才是對企業家精神的充分體現,否則只要一停下來就會聽到“緊箍咒”,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6.貧富分化不等於兩極分化,但我們要力求阻止其向兩極分化的方向前進

該怎麼認識“兩極分化”與“貧富分化”之間的關係?“貧富分化”不等於“兩極分化”,但“貧富分化”極有可能導致“兩極分化”。什麼時候“貧富分化”為造成“兩極分化”?當財富的集聚不能成為創業、創新的助推力,反而成為了某些人貪圖享樂、安於現狀的溫床,甚至為了鞏固既得利益,進而阻礙後來者的進步,那這樣的貧富分化,就是違揹我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的。也就是說阻礙了社會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貧富分化,我們可以認為其是“兩極分化”。而先富帶後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這種暫時的為了集中力量創業、創新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和升級的需求而造成的貧富分化,我們不能認為其是“兩極分化”。

我們要做的,不是阻止富人變得更富,而是要阻止富人拋棄“先富帶後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宗旨。“共同富裕”既是我們的目的,其實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應該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怎樣依靠人民?發展既要靠人民的勞動,同時也要靠人民的需求來帶動,生產力就是在不斷滿足人民需求的過程中得到解放和發展的。 什麼叫“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將社會生產協調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當中去,消滅一切阻礙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桎梏,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的成果為什麼要由人民共享?就是為了消除兩極分化,最終走向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富裕的原因是因為兩極分化會造成需求的不振,需求不振影響社會的再生產,進而造成惡性循環,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集中力量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但它不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我們要做的就是避免這種“集中力量”走向“兩極分化”。為什麼要集中,集中是為了把蛋糕做大,蛋糕做大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把蛋糕分好。所以集中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分散,如果集中阻礙了社會的活力,阻礙了社會走向共同富裕,那麼就可以說這種集中走向了“兩極分化”。這種集中雖然暫時表現為安全,但並不代表會一直安全下去,只有集中與分散辯證統一,才是正確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