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直言:家長在這些事上越對孩子“狠心”,娃將來越有出息

文|西紅柿媽媽

“岳母刺字”、“孟母三遷”,每個孩子的成功都和良好的家庭家教育分不開。北大教授指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這幾個方面多下功夫,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1、在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方面,家長要“狠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現在很多孩子是家裡的寶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自理能力普遍很差。因為很多家庭都是多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媽媽、奶奶、姥姥齊上陣,孩子被照顧得很好,都捨不得讓孩子幹活。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依賴性,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了。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在這些事上越對孩子“狠心”,娃將來越有出息

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不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要為別人服務,如果連最基本的自我服務的能力都沒有,又怎麼談得上為他人服務呢?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看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論,已經是破滅的神話,“高分低能”的“人才”最後終將被社會淘汰。

2、家長在培養孩子“自我控制”方面要狠心,從小教育孩子成為自律的人,娃長大後成功的機會更多。

孩子的“自我控制”,小編總結為大概包含兩方面,一是自我情緒的控制,二是自我行為的控制。

有些孩子年齡雖然比較小,但是脾氣卻很大,動不動大聲哭鬧、撒潑打滾,這就屬於孩子自我情緒控制不好。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要儘量做到延緩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學會什麼是等待。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在這些事上越對孩子“狠心”,娃將來越有出息

當孩子想要喝果汁,從冰箱裡取出來,立刻就要喝。我們告訴孩子要晾一晾,等一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不耐煩,所以在孩子等待喝果汁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玩一個小遊戲,讀一段繪本書來打發時間,不要乾巴巴地讓孩子等待。當孩子可以耐心和家長一起等待,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你這就是有耐心,你是大孩子了,大孩子都是有耐心的人。”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表現在他的行為控制方面。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有些老師會向家長反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隨便說話、小動作太多,這就是孩子自我行為控制能力比較弱的表現。

很多家長、老師以責備孩子的教育方法為主,甚至有些家長會很輕易地給孩子定義為“多動症”。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毫無用處,反而有可能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當您的孩子出現小動作較多,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時,家長首先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懂規矩、遵守規則要給孩子學習的時間和過程。

如果孩子自控能力差,家長該怎麼幫孩子改正呢?

首先要給孩子確立明確的目標,比如我們要求孩子上課要認真。

“認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孩子並不能具體理解。家長要給孩子提出具體要求,小朋友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小眼睛要注視老師,小耳朵聽老師講的內容,小手不要隨便亂動。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在這些事上越對孩子“狠心”,娃將來越有出息

其次,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對孩子多關注。

有些孩子還很小就每天與手機、電視為伍。當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家長工作了一天還要忙家務,覺得精力不夠,就選擇讓孩子看會兒手機、電視吧。研究發現,孩子看手機、電視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多動。

有些孩子的多動恰恰是因為缺乏關注,他們多動只是為了引起家長、老師的關注。所以家長應該儘量多陪伴孩子,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孩子愛運動可以練習拍球、走平衡木等運動項目。這樣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慢慢地能提升了。

3、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要“狠心”,培養孩子做有教養的人。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品德高尚、有氣質、有修養的人,那麼一定不要以孩子還小,作為原諒孩子犯錯的理由。孩子還小正應該教育孩子,讓孩子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孩子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就是從小時候一點一滴中培養起來的。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在這些事上越對孩子“狠心”,娃將來越有出息

當孩子第一次口吐髒字、當孩子第一次伸手打人、當孩子第一次亂翻別人的東西,家長如果無視縱容,孩子就會以為這樣做是正確的。長大之後,就會變本加厲。

一個人的品德、教養比他懂多少知識更重要,家長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未來。希望小編的育兒觀點,可以對您的孩子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我是西紅柿媽媽,二胎媽媽育兒達人,生活中育兒經驗或有任何困惑都可在下方留言,文章版權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下方點★★收藏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