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山水畫的傳承真的“窮途末路,無可救藥”嗎?

山水弘毅xsy107


說這話的人瞭解中國山水畫的歷程嗎?歷史上最初的山水畫是咋樣?明清的山水畫和宋元的山水畫區別在哪?唐朝山水畫是如何走向?先了解山水畫的發展史再來預判山水畫的發展方向吧。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山水畫代表了中國畫,花鳥、人物都是從山水中分離出來的。中國山水畫發展歷程高峰群起,大家輩出,扛鼎之作如潮水般洶湧澎湃,光芒萬丈。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傳承史,沒有繼承哪有發展?


當代山水畫是指近三十年來的山水畫。三十年來,特別是八五新潮以來,山水畫空前發展,創作思維活躍,創作手法多樣,創作語言豐富,這些都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才有的結果,可以說當代山水畫是近百年來最繁榮的時代。

我們翻開三十年以前的山水畫,那年代的作品全是說教,是僵硬的,枯燥的,失去了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最基本的審美情操。山水畫一直在傳承也一直在發展,現在許許多多的山水畫家廣納題材,手法多樣,變化多端,創作出許許多多不同面貌不同感受的山水畫,這樣的探索精神是可貴的,也是山水畫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有傳承也有創新,山水畫前景一片光明美好!


陳會衡山水畫家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喜歡山水畫的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們必須明瞭,山水畫發展到今天,正處於一個沉重思考的歷史轉折階段。

中國畫發展到宋元時代,山水畫逐漸顯露起來,成為繪畫題材的主要藝術形式,明清達到一個高峰。

我們距離清朝滅亡只有一百多年,而這一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變革最劇烈的時代。

中國山水畫也不能迴避社會的改革鉅變。

所以山水畫經歷了現代繪畫的洗禮之後,是需要反思的。

目前,中國畫的基本方向沒有改變,這就是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發展和創新傳統。

這就是一個難題。

事實上,繼承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創新更是一種望盡天涯路的感覺。

所以,李可染先生深刻總結說,中國畫要以最大的勇氣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中國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是文學、書法、與藝術的綜合文化。

但是,現代的山水畫教育,卻完全用西畫的純粹的繪畫性來學習中國畫。

也就是說,現在學習中國畫,基本上就是純粹的“畫畫”。

而中國畫是需要豐富的文學、書法的滋養的。

文學給我們人生和美,書法本身就是繪畫的組成部分。具備了文學和書法才算具備了中國畫的基礎。畫畫,不過是文學和書法的延續而已。

現在的山水畫之所以索然無味,不是你的繪畫不行,而是文學性好書法性不夠。

所以,缺乏耐人尋味的東西。

中國古代的繪畫之所以耐人尋味,是因為山水畫本身就是文學性和書法性的延伸。




千千千里馬


中國國粹京劇可以演釋一種傳統文化的信號——消失消亡,藝術脫離時代脈搏就必定走向沒落,如果的京劇恐怕就是活化石的繼承保持。處於國家非遺保護狀態就是名存實亡。

國畫在當代是否脫離群眾生活和時代氣息?一個文化是否存在乃至發展,評判標準是判斷是否起到時代精神意義,是寡還是眾?有多少人關心他的存在?

敦煌繪畫因佛教而傳承下來,證明佛教的時代意義,繪畫而是佛教的傀儡而已。人們關注的佛教金碧輝煌莊嚴肅穆,這個時代畫家完成傀儡的代書。藝術是否獨立下來才是藝術的生命力,當今許多藝術是否存在傀儡之殼有待推敲。

山水畫沒有進入新時段,是千年繪畫的繼承改進,畫中以古人之眼看世界,畫面以古畫古感為追隨,人在畫中游,沉醉在古法的概念深淵裡,恐怕以承代傳,法度沒有明顯更新,意境成為最後的稻草,古人意境緣何當代之物?恐怕需要推敲。

在我看來,有了影視國畫不是時段最吸眼球的畫種,中學生欣賞基本看不進去,看國畫屬於少數人的視野。






尚畫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只不過問題的前題需要調整一下。當代的中國山水畫,不僅僅只是一個傳承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改革”和“發展”的問題,以及還有文化藝術普及和市場結構的變革問題,還有就是大眾“銷費”理念的變化和發展。這中間有多方面的因素的問題。

前有很長一段時候,在社會上一說起藝術品“銷費”馬上就與收藏投資升值聯繫在了一起,好像購買藝術品就是為了升值保值,與人文文化傳承與藝術審美生活沒有關係,對藝術鑑賞能力提高沒關係。而其中最“要命”的是在那段時候,我們的傳媒系統也大多“鼓吹”藝術品的價格和名人名家們的“厲害”,而對於“新人"而言,對於新人新作就“無人問津”了,或很少有宣傳了。

然而這也只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中國山水繪畫本身面臨著的是傳承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畫的各種門類裡,目前只有山水畫還“沉浸”在自己自被“創造”出來後就一直被程式和傳統所穩固,似乎有“江山永固”之意。打開中國繪畫史,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在中國畫的三大門類中,當代人物畫早已完全擺脫了傳統人物繪畫的樣式,即使是傳統題材(如道、仙、釋類的題材)人物畫也完全不同於傳統技術。當代中國畫中的花鳥繪畫更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對於花鳥題材畫的宋畫而言可以就是一個高峰,而到了明清時代率先得到了“改革”和發展,尤其是到了徐渭(文長),和朱耷等揚州八怪,可以說為後來的任伯年吳昌碩等開了“改革”的先河,則以後也就出現了“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等不同於古人的畫鳥繪畫流派。返觀作為中國畫第三大門類的山水畫,則自唐代始作為獨立門類畫作以來,經過宋元明請,民國至本世紀最初十年,基本上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大多都以“傳承"程式化的面貌呈現,並有眾多藝術家以“像×××的風格樣式”為自豪,顯得非常的功利,至使山水畫的變化進程更是緩慢。雖然有黃賓虹、張大幹、傅抱石、趙望雲、李可梁……等等先鋒人物的嘗試探索,但都沒有跳出傳統程式化的模式,而林楓眠先生的“衝刺”突圍,吳冠中先生的探索研究,也並沒有成為“主流”。傳統得傳承,使山水畫大多數為“千人一面”的態勢依然為主流形態。這也就為山水畫的“改革”和發展打開了空間。

再一方面,對於中國畫的鑑賞普及,這也是審美意識的普及,而這樣的普及應該是文化意義的,而決不是功利主義的,或是商業利益的。

從上面幾點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出題者的意圖,和當代山水畫家們的囧境了。當然應該還不止這幾點。

我認為要擺脫這樣的局面不容易。其他因素的改變我不好講,但作為一個藝術的探索者而言,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對己多些“高要求”,不做職業藝術家,做一份能夠保證生活需求還能“養藝術”的工資的工作,保證自己能夠繼續探索藝術就可以了。對於媒體,建議多一點藝術理論的學習和宣揚,普及藝術文化基礎知識的宣傳,能夠在“萬綠叢中”找出那些並不豔麗的小花,幫助有才華的“窮藝術家”們能夠“翻身得解放”;並且能夠動員企業家能夠伸出援手幫助真正的藝術家們得以為藝術發展探索進取,創出新路作出佳作。對於大眾宣傳,需要多宣傳藝術文化“消費”的意義和樂趣,需要改變功利主義的形態,把藝術作品融入大眾審美生活之中。


盛潔仁


就你所描述的問題而言,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這是一個經濟時代,人心浮躁,急功近利,錢是一切的根本,書畫家想要創作高品質畫作,第一個要做的是填飽肚子吧?

古代很多山水畫大師,要麼在朝為官(吳道子),要麼出身書香門第(范寬),生活優裕。即使咱們的唐伯虎,也是出身書香世家,其始祖在唐代極為有名,對唐伯虎影響很大,到了明代,他父親有一家酒館,也不是窮人,直到他25歲父親去世才開始家道中落,但是二十多年的薰陶、學習已經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他的書畫已經很有名!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代傳統文化已經式微,有錢人家的孩子雖然很多學繪畫的,但是更多隻是培養興趣,為了結交更高層次的人,目的還在於錢,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萬物皆明


窮途末路是一定的,因為高潮已經結束了。

早在明清就已是強弩之末,民國以來更是不堪,拿不出一兩個能雄立美術史的高手。

偶有一個半個的,不過是一幫傳統派老頑固的南國春夢罷了。說石濤很牛,倪瓚很牛,是因為相較於大宋,尚有可比性。

牛逼不是吹的,百年來的山水,誰能站到荊關身邊比量一下,有嗎?


一方書畫


沒有立意的是匠畫,沒有思想的畫能比照片更清晰嗎?多學點古詩詞,多看看哲學,才能成就墨畫!


太陽人1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畫也是源遠流長。中國畫永遠不會窮途末路,歷史發展到今天,文化不斷積澱豐富,國畫也更加繁榮發展。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更有利於國畫的傳播,更加欣欣向榮。(本人作品)

至於有的人認為當代的畫有問題,那是因為畫畫的多了,水平也良莠不齊,很多畫畫的畫的不好,出於名利追求,利用各種傳播方式誇大其詞,讓人掉胃口。實際水品和宣傳完全兩碼事。(八尺)

不論怎樣堅守自己的信念,有天份而又刻苦的人非常多,只是有的求名利,有的淡薄而已。
歷史發展到今天,有中國人就有中國文化,同樣就有中國畫,不會窮途末路,只會不斷傳承,發展(丈二



枕川攬雲


當代山水畫過多陷入逸筆草草的“偽黃賓虹式、劣石濤式”,缺乏提煉化的現實主義,尤以身居京城的某些名家為甚。

當代山水畫中不乏身體力行之士,有生活或乏文人底蘊,有筆墨或缺生活(文人畫裡討生活)。正大氣象而筆墨功力兼具者少之,憑關係全國展得獎或刊登些無關痛癢的作品,導致好作品少之又少。


手機用戶仁和齋


哈哈😄😄不知這標題誰想出來的。(排除所指當代藝術)當代山水是繼承古代山水文脈及根基所演變過來的,是當今的書畫藝術家採用的工具和技法以及文化生活情感極具時代性的一種情感靈性傾訴。何談窮途末路呢!?關於物質社會中誘惑與壓力,很難讓藝術家真證能夠靜心沉澱下來創作而只是這個時代問題,不代表絕對和一概而論。有條件追求藝術精神深層面的書畫家大有人在!又何來無藥可救呢!?

哈哈😄😄謝謝[咖啡][咖啡][抱拳][抱拳][抱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