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天星十二六治雜病歌》,以歌訣形式介紹了十二個常用穴的臨床應用,為學習針灸者所歡迎。歌訣在列舉了十二穴名稱之後,有這樣兩句:“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這“擔”和“截”是什麼意思呢?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諸家的解釋頗不一致。有的說“擔”指補法,“截”指瀉法;有的說“右手提引謂之擔,左手推按謂之截”;有的說“擔”指取雙穴,“截”指取單穴。明汪機《針灸問對》說:“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兩足各一穴也。”看來這樣的解釋是可取的。假如說“擔”“截”指的是補瀉法,則十二穴下有的已直接說明,如列缺穴條“若能明補瀉,應手疾如拿”,不必再用含蓄的字眼。另一些解釋,汪機也不贊同,說“法不經見,故諸家各以己意而釋之也。”現在我們採取汪機的解釋,原句的意思就是:應當取雙穴的取雙穴,應當取單穴的則取單穴。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關於“擔”、“截”,在《攔江賦》中也反覆提到。賦的開頭說:“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列舉了八脈八穴的配伍運用。此後又有說:“公孫、照海一同行,再用內關施絕法。”從這些用詞可以瞭解,“截”可以作“絕”,又可寫作“攔”(為了押韻)。說明“截”有截半、截止、阻攔的含義、(《攔江賦》的“攔”也含有這一意思,《針灸大成》誤作“蘭”,原來《針灸聚英》引自凌漢章所編集的針灸書寫作“攔”為是);“擔”是桃擔、雙挑的意思。這是形象地把取雙穴稱做“擔”,取單穴稱做“截”。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擔截配穴,主要是就四肢部的穴位而言,天星十二穴和八脈八穴都是位於四肢,絕大部分是在肘膝以下,其中只有環跳一穴位置較高。這些穴位都是四肢部的常用穴,對頭身部病症的遠道取穴應用很廣。擔截配穴,也可說是對遠道取穴法的配伍應用作出分析。從《攔江賦》的敘述可知,四肢穴的應用,既可取單側一穴(截),又可取雙側雙穴(擔),上下結合起來又有上擔下截、下擔上截等法。如心胸痛,取雙側的內關是擔法;小腹痛,取單側的公孫,是截法。又如心胸痛,既取雙側內關,又取單側公孫,則是上擔下截法;相反,腹痛取雙側公孫,又取單側內關,則是下擔上截法。一般以主要的一端用“擔”,另一端用“截”。如病在臍上者用上擔下截法,病在臍下者,用下擔上截法。擔截法具體可分為八種,舉例如下:

(1)上截法:如牙齒痛,取單側合谷;

(2)上擔法:如胸悶,取雙側內關;

(3)下截法:如腿痛,取單側環跳;

(4)下擔法:如腹瀉,取雙側足三里;

(5)上擔下截法:如胃痛嘔吐,取雙側內關、單側公孫;

(6)上截下擔法:如腹痛,取單側內關、雙側公孫;

(7)上截下截法:如脅痛,取單側外關、陽陵泉;

(8)上擔下擔法:如胃痛,取雙側內關、足三里。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擔”,一般是左右兩經同取,在上下肢同取單穴時,可稱作“上截下截”,又可把它看作是另一種“擔”法,即上下同擔,這多數是手足同名經同取左右同擔、上下同擔,都是以同經或同名經為根據,這也是《攔江賦》所說的“皆在本經擔與截”。

由上述可知,擔截法是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對四肢常用穴的靈活運用,使之能發揮更好的協同作用和直捷作用的一種配穴理論。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