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醫聖張仲景雖然沒有發現許多胃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但他卻知道這些胃病應該用黃連黃芩這些帶有光譜抗菌作用的藥物,而且知道

黃連黃芩再配伍半夏、乾薑、人參、甘草、紅棗效果更持久,更穩定,病人服用湯液時口感更好。因為他記錄了一張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經方:半夏半升 黃芩3兩 乾薑3兩 人參3兩 甘草3兩 黃連1兩 大棗12枚

君藥——半夏:苦辛燥,散結除痞,降逆和胃。

臣藥——(1)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除痞;(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洩熱開痞 。

寒熱平調,辛開苦降。

佐藥——人參、大棗: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又可制約半夏、乾薑之辛熱傷陰。

使藥——炙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藥。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要用好《半夏瀉心湯》,有6點要首先說一下。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專方,雖有報道用於其他系統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狀。

第二,本方證多見於體質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但脈象沒有明顯特徵。

第三,本方證的病機是寒熱錯雜,中虛熱結。《半夏瀉心湯》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熱補瀉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雖舌紅不忌姜、夏,雖舌淡不避芩連。

第四,方中人參,可用黨參替代。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第五,本方與黃連溫膽湯相比,後者的精神症狀更為突出,如失眠、心煩、心悸、易驚、多夢,前者則以胃腸道症狀為主。與香砂養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於面色黃、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於胃中有感染者。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後,需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即使停藥以後,可常常食用生薑紅棗湯。

今天為大家帶來《半夏瀉心湯》的7種新用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半夏瀉心湯》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頭痛、失眠者,方中半夏與夏枯草為對藥,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陰陽交替,引陽入陰,頗宜失眠症;夏枯草還可解肝經鬱熱之頭痛,國醫大師朱良春在此基礎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於多種肝病所致之頑固性失眠。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半夏瀉心湯》三花:

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開胃、健脾化溼的功效。主治慢性胃炎,溼熱阻中,氣機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時時脹滿,尤以午後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膩苔,脈象沉滯者。

《半夏瀉心湯》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黃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潰瘍者,但其舌苔必黃膩或白膩,兩方合用,具有清熱化溼、培土伏火之效,多發者可加川牛膝、淡乾薑(或肉桂),以冀引火歸原,陰陽平衡。

《半夏瀉心湯》加黃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潰瘍,症見胃脘隱痛,吞酸,燒心,或有黑便,身體日漸消瘦,黃芪補脾健胃,益氣攝血,助血運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沖服為宜,兩味合用,可促使潰瘍癒合。

《半夏瀉心湯》加生白朮、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結腸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朮健脾促運化,杏仁降肺氣以潤腸,火麻仁潤腸通便,其取效之妙在於生白朮用量,一般成年人須30克或更多,頑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瀉心湯》加扁鵲三豆飲:

三豆飲由白扁豆、赤小豆、綠豆、金銀花組成,有利溼、清熱、解毒的作用。兩方合用,對於脾胃溼熱引起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舌苔偏膩,伴有面部生痘、生瘡、生斑者,是首選的複合方劑。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有7種新用法,可惜無人知曉

《半夏瀉心湯》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腸炎,溼熱阻中,寒溼下注,上見痞滿,下見洩瀉,並見腹部隱隱作痛,舌苔白膩而滑。具有請上溫下、除寒止瀉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在文章最後在向大家闡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