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本意竟然和祭祀有關

《咬文嚼字》| “禮”的本意竟然和祭祀有關

禮在《新華字典》中的釋義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如婚禮、喪禮、典禮。 也可以表示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如禮教、禮治。

也可以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如禮讓、禮遇,禮尚往來。還可以表示所贈之物,比如我們經常送的禮物、禮金、獻禮。

《咬文嚼字》| “禮”的本意竟然和祭祀有關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講到“凡豊之屬皆從豊”。也就是說,在古代,只要是在祭祀中用到的禮器,都是由這個上曲下豆的豊字作為偏旁的。

禮也可作為古代儒家經典《禮記》的簡稱。但是要想破解這個漢字的秘密,還是得看它的古體字。

《咬文嚼字》| “禮”的本意竟然和祭祀有關

繁體的禮字,左邊是示字旁,右上方是一個“曲”字,右下方是一個“豆”字。

在古代,上曲下豆的豊,是作為偏旁部首出現的一個象形字。下面的豆字表示的是祭壇,上面的曲字表示的是盛滿祭品的容器。它的造型,是不是很像一個小人站在祭祀用具旁邊的樣子呢?

由此可見,“禮”的本意是表示祭祀祈福的活動。在本意的基礎上,引申為行禮、禮貌。如果對一個人行禮,就表示對方在你心中跟祭祀這種大事兒一樣重要,這才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