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對高血壓病的分型證治

理論淵源

高血壓病,中醫典籍中常以“眩暈”、“頭痛”、“中風”等病論述,其中以“眩暈” 論述最多。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上氣不足”則發眩暈。

《靈樞·海論》篇有“髓海不足”之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等,認為是因虛致病。

漢代張仲景在對眩暈病因病理的認識及辨證施治上,在《內徑》基礎上進行了發揮,他認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所載方劑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等為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痰濁中阻證、脾虛溼阻證、脾腎陽虛證所常用。為後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依據,開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療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於《諸病源候論》專設“風頭眩候”篇,提出了“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 病源學說,首次把養生、導引等法運用於眩暈病的治療和體質的恢復上。

金元時代,對眩暈一證從概念、病因病機到治法方藥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金·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篇》認為眩暈的發生應從“風火”立論,曰:“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從五運六氣的太過不及提示了眩暈病的發病原因。

元代朱丹溪主要倡導痰火致眩學說。《丹溪心法·頭眩》有“無痰不作眩”的提法。曰:“頭眩,痰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溼痰者,有火痰者。溼痰者,多宜二陳湯。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除了痰火以外,丹溪亦闡述了淫慾過度,吐衄崩漏等因虛致眩的機理。

後世張景嶽主張因虛致眩,認為:“眩暈,掉搖惑亂者,總於氣虛於上而然。”張氏在《內經》上虛則眩的理論基礎上,對下虛致眩作了論述,他在《景嶽全書·眩暈》中說:“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及於下。

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

陽中之陽虛也,宜治其氣,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如嘔吐者,宜聖術煎大加人參之類是也。

陰中之陽虛者,宜補其精,如五福飲、七福飲、左歸飲、四物湯之類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須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如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諸補陰補陽之劑,俱當酌宜用之。”

在《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篇提到:“虛因為中風之根也,唯中風之病由於虛,致腑虛則中腑,髒虛則中髒,血脈虛則中血脈,而其病各別。”再次說明了本虛致病的道理。

明·虞摶提出:“血瘀致眩。”明·楊仁齋《直指方》曰:“瘀滯不行,皆能眩暈。”清·潘楫《醫燈續焰》篇認為:“眩暈者,有因死血者……諸陽上行於頭,諸經上行於目,血死則脈凝泣,脈凝則上注之薄矣,薄則上虛而眩暈生。”闡明瞭血虛與血瘀的關係。《證治匯補·中風》篇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

病因病機

高血壓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病理生理過程,不是單一因素,而是由素體、精神、飲食、七情、勞欲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體質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稟賦不足,臟腑虧損等為發病的內因,高度精神緊張、勞倦過度或強烈精神刺激等是發病的常見因素。恣食肥甘或菸酒過量或嗜食鹹味而聚溼生痰,助陽化火又是不可忽視的促發因素。

高血壓病的基本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

虛:肝腎陰虛,水不涵木;

心脾兩虛,氣血不充;

腎精不足,髓海失榮。

實:肝陽上亢,陽化風動,氣血上充;

痰濁中阻, 阻塞脈道,上蒙清竅;

瘀血內生,澀滯血脈,遏傷臟腑。

總之,高血壓病病位以肝、腎、心、脾為重點,其中又以肝腎為主。

病變初期,常表現為肝陽上亢,心神不寧 ,以實證為主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失眠等,或症狀缺如,而僅以血壓升高為表現。

病變中期,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常表現為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或陰虛陽亢、或痰瘀痺阻。以本虛標實為主。 症狀為眩暈、頭痛、心悸、氣短、項強、肢麻等。

病變晚期,常表現錯綜複雜,陰陽氣血俱虛,風火痰瘀作祟,以本虛或本虛標實為主。症狀為眩暈、頭痛、健忘、痴呆,甚至昏迷,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下肢浮腫,半身不遂等。

一、七情內傷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屬於精神致病因素。在一般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範疇,並不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響人體的生理調節機能,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不同的情志變化,對臟腑有不同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情志所傷,主要是影響臟腑功能,使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變生諸病。正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①因肝“在志為怒”,疏洩氣機,主生髮條達。怒則氣上,而血隨氣逆,上衝於腦,發為眩暈頭痛。謝觀雲:“怒則傷肝,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甚則“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②久思傷心脾,一者經常謀算策劃,曲運神機,則心力交瘁,心陰日漸暗耗,心火勢必內熾,形成心陰虛心陽亢之候。二者憂愁思慮,茶飯不香,則脾之運化功能漸衰,氣血生化之源漸枯,必致陰液不足,日久形成陰虛陽亢之候。

③悲憂則傷肺,肺氣虧虛,勢必金不制木,而木火內肆,生火動風,發為眩暈。

④腎為先天之本,“在志為恐”,若過度精神刺激,驚恐不已,或致腎氣不固,氣陷於下,二便失禁。或耗竭真陰,而腎陰虧於下,心火熾於上,形成水火不濟之候,出現眩暈頭痛、心煩失眠、腰膝痠軟等症。金元·劉完素雲:“多因喜怒悲思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清·葉天士亦云:“驚恐惱怒動肝,內風陽氣沸騰。”可見古之醫家對情志所傷引發中風等症,已有足夠認識。

二、飲食不節

人體的精神氣血都有五味所資生,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若嗜食肥甘厚味,過度飲酒,則易傷脾聚溼,生痰蘊熱,釀成痰熱之患。痰蒙清竅或痰熱生風,發為眩暈或中風。元·朱丹溪指出:“頭風之病,多見於嗜酒之人。”《醫壘元戒》亦說:“酒溼之為病,亦能作痺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因鹹入腎,若嗜食鹹味,則易傷腎,使其主水無權,而致水溼停聚,日久溼聚成痰,阻遏中焦,氣滯而血瘀。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云:“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若過度偏食,攝入失於均衡,致使某種營養物質缺乏,陰陽失調而危害人體。如鋅、錳、硒等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小動脈硬化,引發或加重高血壓。

三、疲勞過度

疲勞過度包括體力過勞和腦力過勞,而後者又是引起高血壓病的主要因素。因心主血藏神,乃君主之官,統領人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若精神緊張,思慮過度,首先會傷耗心之陰血,進一步導致心陰虛心火旺,內擾心神。若房室不節,色慾傷腎,導致腎精損耗太過,精虛則陰虛,陰虛則陽浮,形成本虛標實之候。臨床上高血壓病多發生於四十歲以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此時本已向衰,若不知保養而房室太過,則必加速陰液虧耗。

四、久坐少動

生命在於運動,人體每天需要適當的活動,氣血才能流暢,脾胃得健,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才能延年益壽。若久坐少動,過度安逸,不參加勞動,又不運動,易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久之則神疲力竭,氣血運行不暢,易罹患疾病。同時久坐少動,又嗜食肥甘,體內多餘熱量不能充分利用,則易化痰生溼,壅阻氣機,表現為體質肥胖,動則氣短,頭昏腦脹。《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久臥傷氣”。

五、年齡

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時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不可變因素。年過半百或步入老年時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如不注意合理調養,“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極易使肝腎虧虛,精血衰少,陰虛而陽亢,水少而火熾,變生痰、火、瘀、虛的複雜症候,易患眩暈頭痛、胸痺心痛、中風偏癱等心腦血管疾病。

病理

由於高血壓的病因不同,影響和干擾因素很多,其發病機制也較為複雜。臨床常以臟腑陰陽為綱,以虛實兼夾為目來分析歸納其病因病機,並以此作為辨證分型的依據。這樣,既能反映出病變的臟腑所屬、虛實盛衰,又能反映出病程的不同階段,進一步指導治療。

與肝有關

病理情況下,或因憂愁思慮,或因惱怒忿恚,致肝失條達,生髮太過,而肝陽上亢,引發眩暈;或陽化風動,或氣鬱化火,致肝火暴張,肝風內動,風火相煽,矇蔽清竅,引發中風;或心情鬱悶,暗耗真陰,或肝陽肝火,損及肝陰,而致陰虧於下,陽亢於上,引發眩暈。正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類證治裁·眩暈》也說:“良由肝膽乃風木之髒,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鬱勃,或由地氣上騰,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後精神未復,陰不吸陽,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

對於高血壓病因肝所致,應以平肝潛陽、鎮肝熄風、清瀉肝火、育陰平肝為主。在治療同時,因肝腎同源,須兼顧補腎生水以涵木;因肝之與脾,五行生剋,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因肝主藏血,條暢氣機,暢通血脈,須兼顧氣血,化瘀通脈;因肝主藏魂,為將軍之官,須兼顧安神定志,調攝精神。如《中風斠銓·卷二 內風腦神經病之脈因證治》曰:“肝陽之病,肝為標而腎為本。苟非腎水不充,則肝氣亦必不橫逆,河間所謂腎水虛衰,不能制火者,本是確論。此養水滋腎一法,原是治肝陽者所必不可少。”《慎齋遺書·卷一 陰陽臟腑》曰:“肝病即脾病,肝病當緩其中,蓋肝氣不可亢,肝血不可虧,乃治肝之要訣也。”

與腎有關

病理情況下,或久病多病,耗傷氣血,窮及於腎;或年老體衰,腎精虧虛,元氣不足;或房事不節,陰精損耗,命門火旺;或腎元虧虛,精關不固,滑洩無度;或勞役太過,神竭氣耗,傷骨損髓,均可使腎陰不足,精氣虧乏,元氣大傷。腎陰虛則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發為眩暈;腎精傷則髓海失養,元神無助,而脛痠眩冒;腎氣虛則水失氣化,痰濁內生,上蒙清竅,發為眩暈或中風;腎陽虛則失於溫煦,水氣凌心,發為驚悸喘促,瀕於危症。與腎有關的高血壓病,皆以虛為主,失於充養所致。

對於高血壓病因腎所致,當以“虛則補之”為法。“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或滋補肝腎,壯水制火;或補腎填精,益髓充腦;或補益腎氣,強筋壯骨;或溫補腎陽,化氣行水。臨床常用六味地黃或金匱腎氣之屬;或左歸右歸之類。正如《醫宗必讀·卷之一 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所云:“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壯水之源,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陰翳。”

與心有關

病理情況下,或心情鬱悶,所願不遂,暗耗陰液,而心火內熾,上擾神明,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或情志鬱結,氣機不暢,血行滯澀,而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出現頭痛如刺,胸悶憋氣,肢體麻木;或氣鬱化火,挾痰挾瘀,痰火互結,而矇蔽心竅,閉鬱神明,出現突然昏僕,躁擾不寧,半身不遂。《醫理真傳·內傷說》曰:“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可見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對於高血壓病因心所致,當從血脈、神明兩個方面論治。或理氣活血,或益氣通脈,以助心之行血,改善心、腦、腎等靶器官血液供應,解除因血壓升高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血流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或清心安神,或滌痰開竅,以使神清志明,恢復功能。同時治心之病,還應注意配合平肝益腎、健脾化痰之法,方不致誤。

與痰有關

中醫認為,痰的生成是由於肺、脾、腎等髒的氣化功能失常或三焦水道失於通調,影響了津液的正常敷布與排洩,而水溼停聚所致。因肺主敷布津液,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調敷布,便可停聚成痰;脾為制水之髒,主運化水液,升清降濁。若脾臟受病,或脾氣本虛,運化不力,亦可使水溼不行,聚而成痰;腎主水,司氣化,為水之下源。若腎氣虧虛,腎陽不足,則蒸化無力,水液不得氣化,亦會停聚成痰;肝為剛髒,主疏洩條達,調暢氣機。若肝氣鬱結,氣鬱溼滯而生痰;三焦乃水液運行的通路,若三焦失於通調,則水停氣聚,氣水互結,而痰濁內生。

痰之為病,內而臟腑,外而肢節,隨處可到,無所不至,罹生百病。首先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清空之竅失其所養,則發眩暈頭沉;其次痰隨氣轉,阻痺經絡,血脈不通,則發肢體麻木;第三痰濁作祟,兼夾肝風、心火,則眩暈更劇,甚或中風昏迷。對此古之醫家已有明確認識,元·朱丹溪即力倡“無痰不作眩”之說,如《丹溪心法·頭眩》說:“頭眩,痰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

對於高血壓病因痰所致,應注意

①辨部位:明確痰濁停聚的部位,是阻於中焦,滯於經絡,還是矇蔽清竅。

②明虛實:知痰之所發,緣於虛損,失於運化,抑或溼邪直中,停聚成痰。

③分寒熱:痰之所病,依其素體盛衰,陰陽從化,或溼痰為患,治以溫藥和之,佐以健脾和胃;或痰熱作祟,治以化痰清熱,佐以熄風瀉火。

與瘀有關

病理情況下,或由於陽氣虛損,鼓動無力;或由於肝氣鬱結,疏洩不利;或由於寒性凝滯,經脈拘急;或由於跌僕外傷,脈絡受損,皆可導致血行不暢而成瘀血。二是指由於血液成分或性質的異常變化引起運行不暢之血液;三是指由於脈絡的病變而造成的血行淤滯不暢;四是指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由於血的運行無處不到,故人身各處,舉凡臟腑經絡、頭面胸腹、四肢百骸均有血行瘀滯的可能。

血瘀頭面則證見眩暈頭痛,如刺如針;血瘀心脈則證見胸悶胸痛,連及後背;血瘀經絡則證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歷代醫家已經認識到血脈瘀澀即可導致眩暈、中風等高血壓常見病症。如明·虞摶提出“血瘀致眩”的論點,在《醫學正傳·卷四 眩運》中說:“外有因墜損而眩運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經,以散其瘀結。”清·王清任對瘀血的貢獻尤大,在《醫林改錯》中指出:“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氣虛血瘀而成。”

對於高血壓病因瘀所致,應注意:

①辨瘀滯病位:知其或在頭,或在心,或在經,或在絡,以利審證求因。

②辨病性寒熱:知其血瘀成因或因寒或因熱,以利辨證施治。

③辨虛實偏盛:知其或因正虛致瘀,或因邪實阻滯,以利補瀉適中。

通過調暢血行,活血通絡,祛除瘀滯,使血行氣暢,改善重要靶器官血液供應失衡,最終達到血壓下降、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辨證分型方法

中醫在治療高血壓病及其併發症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因高血壓病是由多基因遺傳與體內外環境多種危險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一種全身性疾病,因此臨床治療上也是多元化的。在辨證分型上,一般採用八綱辨證分型、臟腑辨證分型以及綜合分型。

臨床常用的辨證論治

在臨床治療時,我們切不可只關注病人的血壓高低。如果只管降壓不管其他,反而會加劇血壓升高而不降,貴在從病人整體出發,注重臟腑間生剋制化規律,通過調整全身的機能活動,促進心、腦、腎等臟器病理改變的恢復,機體氣機升降、陰陽調節趨於平衡,血壓也就自然而然地下降。本病遷延日久,諸因交替,虛實夾雜,證候繁多,血瘀痰凝互見,臨床上不少患者其證相同,病機各異,或其證不一,而病機相同,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辨證分析,辨證論治,以減少併發症的出現。總之,治療本病要注意,病位在肝,強調補虛,不忘祛痰,調理脾胃,調暢氣血等幾個方面。下面介紹幾種臨床常用的辨證論治。

一、肝陽上亢

症狀:面部潮紅,烘熱,頭暈,頭痛,項強,心煩易怒,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此法能夠平熄肝陽,潛降肝火,緩解高血壓病的交感神經興奮症候。

方藥:天麻鉤藤飲或龍膽瀉肝湯。常用藥物:天麻,白蒺藜,菊花,鉤藤,石決明,白芍,羚羊角,代赭石。

二、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目眩,腰痠耳鳴,遺精,咽乾,五心煩熱,面紅目赤,口渴欲飲,失眠多夢,舌紅降,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常用藥物:生地,知母,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丹皮,北沙參,川楝子。

三、痰溼阻絡

症狀:胸悶,噁心,肢體沉重,肌膚麻木不仁,頭暈,目眩或頭重如裹,倦怠多夢,納呆,舌淡胖,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治法:平肝化痰,祛溼通絡。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或茯苓杏仁甘草湯。常用藥物:白蒺藜,天麻,鉤藤,半夏,白朮,澤瀉,瓜萎皮,車前子,丹參。煩熱嘔惡,胸悶,苔黃,脈弦滑加天竺黃,黃連;身重麻木加膽南星,殭蠶;納呆加焦三仙或雞內金等。

四、氣虛血瘀

症狀:頭暈頭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悶氣短,面色暗,舌質淡暗或紫暗,邊有齒痕或有瘀斑,苔白,脈弦細。

治法:益氣活血,佐以平肝疏絡。此型病人的治療應在活血化瘀的同時更應注意治氣。因為治瘀之基礎應再調氣,化瘀之根本應在益氣,其氣虛又以心、脾氣虛為主。因此補氣常重用黃芪。

方藥:補陽還五湯或血府逐瘀湯。常用藥物:生黃芪,太子參,黨參,川芎,丹參,益母草,澤蘭,雞血藤。

五、心腎不交

症狀:眩暈頭痛,心煩不寐,耳鳴健忘,腰痠夢遺,口乾,舌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阿膠湯或交泰九。常用藥物:北沙參,麥冬,龜板,白芍,山萸肉,白蒺藜,珍珠母,靈磁石,生龍牡,石決明。陰虛明顯加天冬,玉竹,鱉甲等。

六、陰陽兩虛

症狀: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面浮肢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治法: 滋養肝腎,溫補腎陽。

方藥:大補元煎或濟生腎氣丸或金匱腎氣丸。常用藥物:生地,山藥,枸杞子,杜仲,山萸肉,制附片,鹿角膠。

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①中醫藥降壓療效的總體趨勢難以估計,缺乏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及前瞻性的研究。

②辨證分型標準尚未統一規範,證候實質研究結果欠集中,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尚未有突破。

③臨床藥理研究中配伍變化、量效關係等因成分不清而未知數甚多。

④多數報道仍停留在對降壓療效的簡單觀察。觀察指標、實驗方法明顯滯後。

⑤中藥劑型與西藥比較仍有一定差距。

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

天麻、鉤藤、黃芪、羅布麻、防己、牛膝、川芎、益母草、水蛭、臭梧桐、葛根、淫羊藿、杜仲、半邊蓮、澤瀉、元胡、黃芩、大黃

常用降壓中成藥的臨床應用

一、安宮牛黃丸:

組成:牛黃、水牛角、天麻、鬱金、冰片等。

功效:清心涼肝,熄風潛陽,平肝降壓,安宮定驚。用於心腦鬱熱,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心悸不寧,咽乾夜渴,肝陽上亢,頭痛項強,身熱面赤,眩暈欲嘔。主要用於高血壓、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等。

二、複方杜仲片:

組成:杜仲、夏枯草、鉤藤、益母草等。

功效:清肝降壓。主治肝陽上亢見有熱象的高血壓病,頭暈、頭痛、心煩、耳鳴等。

三、複方鉤蜜片(複方鉤蜜降壓片)

組成:鉤藤鹼、蜜環菌、夏枯草、菊花、山楂、桑寄生、首烏、女貞子、石決明、向日葵盤、牛膝、黃精、酸棗仁、葛根。

功效:滋補腎陰,平肝潛陽,息風定驚。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等症。

四、降壓沖劑:

組成:臭梧桐根、羅布麻、鉤藤、野菊花、吳茱萸、槐米。

功效:平肝潛陽,降血壓。

五、降壓袋泡茶:

組成: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黃芩、鉤藤、茶葉。

功效:清肝涼血,降壓。主治肝熱,肝火上炎所致的高血壓病。

六、局方牛黃清心丸:

組成:當歸、川芎、甘草、山藥、杏仁、大棗、白朮、柴胡、阿膠、乾薑、白芍、人參、神曲、肉桂、麥冬、蒲黃、黃芩、大豆黃卷、牛黃、麝香、冰片、羚羊角、硃砂、雄黃、桔梗、茯苓、防風等。

功效:清心化痰,鎮驚祛風。用於痰、熱、風所致之高血壓。

七、龍膽瀉肝丸: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

功效:清肝熱,利溼熱。用於肝膽溼熱之高血壓。

八、脈君安:

組成:葛根、鉤藤等。

功效:平肝熄風,解痙止痛,降血壓。用於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高血壓。

九、腦得生:

組成:三七、川芎、山楂、葛根、紅花。

功效:醒腦開竅,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用於痰瘀互阻之高血壓。

十、腦立清丸:

組成: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麴(炒)、牛膝、薄荷腦、冰片、豬膽汁(或豬膽膏、豬膽粉)。

功效: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口苦,心煩難寐及高血壓見上述證候者。

十一、牛黃降壓丸:

組成:牛黃、羚羊角、珍珠、冰片、鬱金、黃芪、白芍、水牛角粉、雄黃、黨參、草決明等。

功效:清心化痰,鎮靜降壓。用於肝火亢盛,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痰火壅盛之高血壓。

十二、清腦降壓丸:

組成:夏枯草、黃芩、生地、決明子、磁石、鉤藤、地龍、珍珠母、丹參、槐米、當歸、牛膝、水蛭。

功效:清肝瀉熱,熄風潛陽,化瘀生新。用於肝陰不足,肝陽偏亢,風邪內生,血壓偏高所致的病證。

十三、全天麻膠囊:

組成:天麻。

功效:平肝熄風止痙。用於肝風內動之高血壓。

十四、松齡血脈康膠囊:

組成:葛根、珍珠層粉等。

功效:平肝潛陽,鎮心安神,活血化瘀。用於肝陽上亢或陰虛陽亢,氣滯血瘀等證所致的頭痛、眩暈、心悸失眠、頸項強痛、口苦口乾、耳鳴健忘、中風等證。

十五、天麻定眩片:

組成:天麻、野菊花、杜仲、杜仲葉、川芎。

功效:平肝熄風,補腎通絡。

十六、天麻鉤藤沖劑:

組成: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用於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高血壓。

十七、心可舒片:

組成:山楂、丹參、葛根、三七、木香。

功效:活血散瘀,舒心降壓,擴張血管,降低膽固醇。用於冠脈供血不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高血壓、冠心病。

十八、愈風寧心片:

組成:葛根。

功效:解痙止痛,活血通脈。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頸項疼痛等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