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掃墓祭祀、緬懷祖先,這是關於清明的基本常識。關於的它的文化記憶,很多人大概有這麼幾個印象深刻的標籤:

杜牧唐詩裡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僅宣傳了清明節,還為杏花村的酒做了個廣告。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小學課本 杜牧詩《清明》插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安徽杏花村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山西杏花村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安徽池州杏花村

宋徽宗時期國家畫院的張擇端先生繪製了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一般認為描繪的是清明節前後北宋都城城郊,汴河兩岸的風土人情。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

金庸小說《鹿鼎記》韋小寶雙腳刺有“反清復明”,其中一隻腳刺“反覆”,另一隻劃“清明”——後被人揭發差點被皇帝發現,急中生智的韋小寶將“反覆”改為“重陽”。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多數人眼中的清明——節氣、節日

多數人眼中的清明,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跟春節、端午、中秋並稱四大傳統節日。它還有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之稱,又跟寒食、上巳等古老的節日豐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清明掃墓 圖源:民國彩印版《年節習俗全考圖》

更特殊的是: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傳統節日。

這是節日、節氣層面的清明,從“清明”二字及節日形成、發展過程來看,其所承載的內容,遠非一個節日可以概括。它,是一種圖騰,印記在華夏文明的襁褓中。它,是一種理想,寄託在華夏文明的成長中。它,是一面鏡子,折射、映照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和社會百態。

清明,是標識寒暖的分水嶺,是春茶優劣的標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這是一首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唱的《二十四節氣歌》——這個順口溜產生得很晚,但它傳承的二十四節氣,至少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確立,誕生於當時文明的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華文明以農耕生產為本,包括清明在內的二十四節氣,就誕生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它關乎國家曆法和農業,是國家立法的有益補充,是農業生產活動指南。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杭州,明前採龍井茶

春雨驚春清谷天——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嚴格來說,立春節氣,我國傳統的中原地區還處在冬季,驚蟄是萬物冬眠的結束,春分是春天真正的開始。春分前後,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甚至還有倒春寒出現。而清明一到,暖風才會把寒風吹散。清明之後的穀雨,則徹底地把大地喚醒。

中國四大發明很早就有定論,“第五大發明”則有各種版本,二十四節氣就被譽為氣象界的“第五大發明”。

對照古今曆法,清明節有明確的時刻: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黃經到達15度時為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節氣意義上的“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清,本意為水流清澈;明,本意為光照。魏晉時期張華有詩云:“暮春元日,陽氣清明。”太陽的光芒與清澈的流水組合,寄寓了一掃往年汙濁、晦氣,重新開始新生命的理想。

清明,始於自然,融於農事,又關乎國家、社會、個人的理想寄託。它是氣候冷暖的分水嶺,“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是婦孺皆知的農事諺語。

春茶好不好,嫩不嫩,優劣等級,要以清明為尺度——所謂明前、明後。優質、上等的茶,必須是明前茶——有著極其嚴格的限制。神奇的是,現實中無論是評茶師還是茶農,都發現:比清明節晚一天採摘的茶葉,跟明前茶大相徑庭。這是為何呢?

因為清明節,天氣寒冷,害蟲尚未出世,沒有被蟲害打擾的茶葉,細嫩、色翠、香濃,沒有雜質。氣溫低,茶葉發芽數量有限,所以產量很少,所以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趕製明前茶的茶農

清明之後是穀雨,兩個節氣之間15天——清明後、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相比明前茶差了一截,又比穀雨後、立夏前的茶更好。

半月之間,茶分三等,這就是清明的神奇。

清明,象徵和寄託理想盛世的吉語

中國古代傳世名畫,多半是山水畫,花鳥、人物也有相當數量,風俗畫尤其是風俗長卷,名作並不多——北宋晚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的巔峰之作。

跟山水花鳥的寫意不同,《清明上河圖》高舉現實主義大旗,展示了北宋京都的自然與社會畫卷——都城是國家的窗口,也是國家的縮影。在眾多的時節之中,畫家選擇了“清明”?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裡的“清明”指的是清明節嗎?

上河,說的就是汴河,通過水渠、運河等與黃河、淮河相連,至於“清明”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鄭振擇先生認為,它就是指的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圖片中的城郊,的確有很多踏青的人群。卷首一隊人馬自郊外入城,女主人乘坐的轎子插滿枝葉雜花,這是北宋開封一帶女主人掃墓時所乘轎子的特有習俗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也持這一觀點。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民間刺繡《清明上河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河南許昌退休工人刺繡《清明上河圖》

後來,有人提出質疑,因為圖片中有“吃瓜群眾”——吃的西瓜,那時候中原地區還無法種植,是從域外而來的舶來品,清明節期間是無法見到西瓜的,所以應該是秋天。

不過,《清明上河圖》

雖然名為清明,大部分圖景可能是春天的,但也有可能融合其他季節的內容——這是一幅立體的、流動的、跨時節的畫作。

關於清明的含義,人們還衍生出其他的解釋:

作為形容詞講,“清明”是形容“上河”的,清明上河連起來意思是明亮、清澈的汴河畔作為動詞講,以形容詞用作動詞,寄託著一種理想,意思是“我們要做到畫中這種清明的境界”。

還有一種解釋更加獨特:清明是地名,宋史學家孔憲易曾撰文《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提出:“清明是汴京坊名,季候是秋天,所繪為從清明坊到虹橋汴河(上河)兩岸人們的活動情景”。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開封清明上河園

當然,還有更多的人認同:所謂清明,是“清明盛世”之意,泳衣稱頌“太平盛世。”關於這層含義,可以在眾多古籍中找到記載。《詩經·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班固《漢書》中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宋徽宗《瑞鶴圖》

除了節日的清明——清明二字在中國各種場合經常出現,它們就跟太平、長安、永定等地名或年號一樣,都是常用吉語。據搜韻詩詞數據庫

,“清明”二字連用,出現了4228次,除了節氣、節日外,主要是用於表達正能量的形容詞。

清明上河圖上的文字註記,也比較支持這一論斷。

北宋滅亡之後,此畫流入金朝宮廷,故金人張公藥在其上有跋詩:“當時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昇平,與清明盛世吻合。

此話創作背景,是為了響應當時宰相蔡京 “歌頌太平”的提議,清明做形容詞更為合理。此畫的名稱《清明上河圖》來自宋徽宗的題字“清明上河”,對此畫內容進行的定性。趙佶本人的《瑞鶴圖》,表達的也是對清明盛世的歌頌,盼望趙家加上永固——可惜的是不久之後,北宋被金人攻破,他本人和《清明上河圖》《瑞鶴圖》一起流落北國。

清明盛世,夢碎。

清明,衍生出一個別致的藝術世界

我們會發現:從節氣、節日的清明出發,人們創作了無數文學藝術作品。

僅是名篇,

就有杜甫、杜牧、黃庭堅的同名詩《清明》,至於與清明有關的歷代詩詞,擇優成千上萬。近代以來,又有歌曲《清明》,文學刊物《清明》,小說《清明》。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仇英《清明上河圖》

美術方面,《清明上河圖》問世後,粉絲無數,不僅被後世收藏、鑑賞,還被眾多名家模仿。據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餘本,臺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原作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他宋元時期的多為摹本。明代則有仇英版《清明上河圖》——雖然構圖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但這裡用了青綠設色,宋代都城變成了明代蘇州城,其實是一幅重新創作的新作。其中,另一位與仇英齊名的江南才子——文徵明,題寫了《清明上河圖記》。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仇英

清明上河,不再是一種特製,就像“詞牌”那樣,是某中題材的泛稱。後來又有陳枚等5個畫家合作完成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其內容又變成了清代風俗,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這個IP影響實在是太深,孫浩元創作了同題小說,李玉剛創作了同名歌曲,香港藝術家創作了同名舞蹈——某網絡作家也有同名網絡小說。

除了《清明上河圖》,另外兩幅名畫不得不提,一個是隋展子虔《遊春圖》,另一個是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遊春,一般說的是踏青。這兩幅名作,內容應該都是描寫的清明前後。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這僅僅是直接提到“清明”的,如果算上與清明時節有關的內容,歷代名畫不勝枚舉。另外,在中原和江南,多數植物在清明前後開花——那些數不清的描摹春暖花開的名畫,也少不了跟清明有關。

清明,是一本風俗百科全書

清明時節,不僅掃墓祭祖的哀思,更有賞春踏青的歡樂。

《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的情景。畫中,人物輕鬆的動態,馬蹄的輕舉緩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天氣息,也體現出遊春過程中心情的愉悅。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元人繪《宋太祖蹴鞠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壁畫裡的鬥雞圖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清代古畫裡的秋天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清代畫裡的射箭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民國《十美圖》裡的放風箏正

清明時節,還有蹴鞠——也就是古代足球——活動。與此相關的有《宋太祖蹴鞠圖》,元人錢選摹北宋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藏於上海博物館。至少在唐朝,蹴鞠就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內容,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曾寫道荊州任郝惟諒師徒在清明節去郊外蹴鞠,到了宋代——清明和蹴鞠就相生相伴了。

除了踏青遊春、蹴鞠,清明期間的活動還有鬥雞、蕩秋天、放風箏、插柳、拔河、植樹,可謂文體雙豐收、百花齊開放。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青糰子

我國地大物博,清明期間,各地在上古節基礎上,又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總結起來就是:敬畏自然、緬懷祖先、娛樂自己。

清明(明與清),最後的王朝國號

宋代是中國歷史重要的分水嶺。馬未都曾經這樣形容中國歷史、審美等變化: “唐以前近乎古,宋以後近乎今”,意思是,唐代和以前的歷史,給人的感覺是遙遠而古老;宋朝及以後的歷史,給人感覺貼近當下。

在國號上,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點。

宋代之前(包括宋代)朝代名稱,用的都是周代以來分封的各個諸侯古國名——古老的周禮在形式上以這樣的方式延續著;宋代之後,尤其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強大王朝之後,中原與北方遊牧、漁獵文明的融合更加深入,國號命名發生轉折——遼、金、元、明、清,宋代之前的國號命名方式大變。

總結一下,這些國號的共同點是:表達吉祥、正面的正能量形容詞。最後兩個王朝的組合恰好是——清明。這些詞語並非新詞,漢朝有明光宮,唐朝就有大明宮、含元殿。有趣的是,明代命名的“乾清宮” ,似乎冥冥中預測,厚實有一個朝代叫清朝,還有個年號叫乾隆——這當然是玩笑話。

乾、清、明、元,這些詞語在古代出現的概率是很高的。正是由於兩個朝代組成的“清明”,金庸先生方可以給韋小寶設計了“重陽、清明”的橋段。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清明,不等於,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