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何祚歡,愛聊天的老頭!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曲協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職。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說“大武漢”的“大”,自然是為了證實它“大”。

本來麼,武漢既不是直轄市,又不是如今的“北上廣”(連帶還可以加個“深”),能大到哪裡去?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偏偏它的市區面積就是僅次於上海的“老二”。於是我們就要追追這個“老二”的來歷。這一“追”,就曉得它的“大”是一天天“長”出來的。

這個“大”字,首先是加在武漢的三分之一——漢口頭上的,從清朝中期開始,漢口就是個大商埠了,從南到北,登梯似的排著五條街,最短的長八里,最長的十一里,而且其中有兩條全是商鋪。這在當時的中國怎不是獨一份兒?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到了民國,由於商業的進一步繁榮,漢口五大商圈形成。這骨子裡的原因是西風東漸,把一些“洋板眼”帶到了本來就大的“大漢口”。

1861年就開始出現的“洋船”,接著是外國輪船公司和中國輪船公司以三大家拖帶一百多家和洋公司爭水上生意。還有京漢鐵路通車,粵漢鐵路部分通車。四大棉紡廠的誕生、銀行進入漢口,漢口成為“四大金融中心”的“二哥”等等。

漢口不但地盤擴大,更有了國際大都會所具備的要素和氣魄。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漢口就是“天下四聚”之一,“四大名鎮”之首,特別值得提的是,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以商取勝的城鎮,原具備外向型的特色。所以到了門戶開放時,它追趕西方工業革命浪潮的腳步就比別的城鎮快了許多。

漢口以財貨通天下,天下人便有了“貨到了漢口活”的民諺。這種面對天下客的生存方式,造就了漢口兼容天下的城市個性。與其他大商埠,大城市相比,武漢人不排外已成為天下客商的口碑。

於是,武漢文化便有了鮮明的廣覽博收、博採眾長的特色。

交流頻繁的漢口,在五方雜處的日月裡逐步催生了一種有別於武昌、漢陽的“漢腔”。它以省府武昌話為基調,揉入周邊各縣個別聲韻,並在不各不覺中吸收了許多外省的詞語,加以“漢”化,如“茭白”、“推板”來自江蘇,“牙牙烏”來自廣東等等,再從漢口人嘴裡出來,那就像土生土長的一樣。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在藝術欣賞上,武漢人的口味之雜,也反映了他們的廣覽博收。本地或外地的藝術,甚至外國的藝術,只要瞧得出好來,他們就一概地喜歡。

它不僅僅是物資交流的商埠,更是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都會。全國各地商人說,“貨到漢口活”。各地的戲班也說,“漢口是個養活人的戲碼頭”。武漢人不僅容納各地的藝術,而且在國門打開後,以同樣的熱情喜歡卓別林、瑪麗蓮·夢露;全國解放後,如痴如醉地欣賞蘇軍紅旗歌舞團、保加利亞歌舞。

直到今天,新建的琴臺大劇院,就從來沒少過中外交響樂團的身影。而欣賞它們的武漢市民,表現出的熱情和禮貌,更集中地顯出都會的力量,它可以培養欣賞藝術的行家裡手。

何祚歡聊老漢口:我就喜歡它的“大”

我們在這塊土地出生,我們在這裡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它驕傲。我們不僅要對各地的人說:貨到漢口活。我們還要對著漢水、長江說:武漢,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