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實戰中會有效嗎?

蜀中行講武堂


1月17日,正與民主黨激戰正酣的特朗普,百忙之中跑到五角大樓視察了一通,並爆出了一個大料:美國將全面升級導彈防禦系統。

當然,自打去年特朗普宣佈退出《中導條約》,大家心裡就明白,這哥們已經打起了重啟太空軍備競賽的主意。而在當日,特朗普就他的“全面升級”也給出了自己理由——在他看來,美國目前面臨的威脅日新月異,所以必須擁有可以防禦世界、無可匹敵的能力。確保美國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摧毀任何針對美國的任何導彈。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公佈了新版的《導彈防禦評估報告》,表示將更新升級舊系統,發展太空部隊。並大放厥詞道:現在有些國家很不守規矩,我們守規矩,但如有必要,那我們壞起來將比誰都壞!

好吧,特朗普總算留了點面子,沒直接點出這個“有些國家”的名字。不過媒體就犯不著這麼講究了,而全球媒體的分析十分一致,認定特朗普的這套新版“星球大戰”,目標所指無非兩家——俄羅斯和中國。

這個還真有些怕怕了。畢竟眾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是用星球大戰計劃,將蘇聯逼入太空軍備競賽,最後憑藉自己強大的綜合實力,把蘇聯拖的油盡燈枯,併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直接誘因。

現在,美國故技重施,聯想到當年蘇聯崩潰的慘狀,咱們豈能不膽戰心驚?

那麼,這次特朗普悍然重啟星球大戰,會讓咱們大中華,重蹈蘇聯的覆轍嗎?

咋一看,確實不無可能——當年的蘇聯挾超級大國之勢,又有華約加持,尚被美國拖了個山窮水盡,現在的中國雖然今非昔比,但畢竟還沒到超級大國的份上,而面對美國的進逼,身邊除了個外強中乾,只能守著蘇聯老本混飯吃的俄羅斯,幾乎沒有幫手可言——而即便是俄羅斯,只要美國願意改弦易轍,把俄羅斯從黑名單中暫且剔除,再拋出幾根橄欖枝,那它縱然不會調轉槍口為虎作倀,但也多半不會選擇跟美國死挺到底。從這種態勢來看,一旦美國針對中國啟動軍備競賽,那中國確實面臨極大的威脅。

不過,這只是表象罷了。雖然被美國軍事針對確實不是好事,但如果能對冷戰這段歷史有充分的瞭解,我們就不難明白,今日的中國,跟當年的蘇聯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國家,特朗普固然可以用星球大戰1.0玩死蘇聯,但想故技重施對付中國,根本就不大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中國和蘇聯的國情和家底不同。80年代的蘇聯,經濟其實已經陷入困境。以里根總統拋出星球大戰計劃的1983來年為例,當時美國的GDP高達3.638萬億美元,而蘇聯GDP估算值僅僅只有0.993萬億——是美國的27%。考慮到蘇聯後期官僚系統已經嚴重僵化,加之與美國冷戰對抗的需要,世界普遍認為,其在統計本國工農業產值時數據多有注水,所以折算下來,蘇聯的實際GDP要更低。

這是從經濟實力來說的。而蘇聯因冷戰緣故,軍費開支本就長期居高不下,80年代又深陷阿富汗戰爭這個泥潭,這都對蘇聯的資源和財富形成了極大的消耗。而外貿方面,沙特美國合謀打壓油價,使得國際油價在整個80年代持續低位徘徊,這導致蘇聯外貿支柱——油氣出口收益嚴重受損,外匯儲備嚴重不足,財政已徘徊在破產邊緣。在這種絕境下,蘇聯跟美國玩太空軍備競賽,當然是自不量力,被拖死也是在所難免。

而今日之中國,跟當年的蘇聯完全不同。剛剛公佈的2018年中國GDP為90.03萬億人民幣,用18年平均匯率摺合為13.6萬億美元,美國預估值則為20.51萬億美元——前者為後者的66%。再考慮到中美GDP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大量被美國計入GDP的財富標準,在中國並未被計入(比如虛擬房租,這一塊通常佔到美國GDP的10%,但中國統計局從不將虛擬房租納入GDP,所以這塊數字一直為0),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真實GDP差距要比賬面上的更小。

此外,中國雖然軍費逐年遞增,但其並沒有組織類似華約之類的軍事聯盟,也沒有發動什麼對外戰爭,所以中國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一直不高——2017年不過是1.37%,而美國是4%,80年代中期的蘇聯則是近30%。外匯方面,眾所周知,中國的儲備則是3萬億美元。

從這個數值,就可以明白,中國的經濟家底比當年的蘇聯要夯實的多。再加上中國軍費佔比一直較低,負擔不重,這就決定了,美國想用當年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來拖垮中國,這是根本就行不通的——雖然美國家底是比中國豐厚,但這種差距遠沒有到80年美蘇那種懸殊的地步。再考慮到達中美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差異,要達到同等軍事效果,美國所需承擔的開支也比中國要昂貴的多,以及美國體制的抗壓性天然不如中國,這就更加說明了星球大戰2.0的不切實際。

這是從實力對比來說的。而從軍事戰略來說,中國的軍事發展戰略,也跟蘇聯完全不同。

星球大戰計劃的背景是冷戰。而冷戰背景下,蘇聯的軍事發展戰略,是以壓倒美國——至少是與美國並駕齊驅為目標的。基於這種定位,蘇聯必須保持與美國同等量級、甚至更強大的軍事能力,所以美國搞星球大戰,蘇聯自然要咬著牙緊跟。

但中國不同,中國在軍事層面,從來就沒有打過跟美國分庭抗禮的主意。在當年中國孱弱時,它追求的僅僅是個核武器方面的不對稱平衡——既有能力威脅到美國、蘇聯,並對它們國家造成重大傷害。通過這種程度的武力威懾,確保美國不敢輕易打擊自己,這就ok了。中國從來就沒想過像美國蘇聯那樣,囤積足以毀滅地球的恐怖武力。

而這種不對稱平衡思維,至今仍然保持。據西方智庫推測,直到現在,中國的核彈頭也不到500枚,而俄羅斯和美國則分別是6850和5500枚。之所以中國這麼少,絕不是因為中國造不起或者技術不到家,而是因為中國一直秉持和平崛起戰略,體現在軍事上,依然維持不對稱平衡理念,所以不想花錢去搞這些東西而已。就是在常規軍事裝備層面,雖然技術層面中國是咬牙猛追,砸錢毫不手軟,但在規模方面,中國的海空軍規模,也遠不能跟美國相提並論——這也從側面證明,中國至少到現階段,依然沒有將自己發展成全球性軍事力量的想法,其軍事投入的目的,也不過是用以維護自己設想中的區域內利益,而非將這種利益範圍擴散到全球。

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星球大戰2.0的不可行。蘇聯是一直憋著氣,要跟美國全球爭霸。正因為如此,美國拋出軍備競賽,蘇聯才能上套緊跟。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靠軍事力量來跟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平起平坐,它對於軍事建設的自我定位,僅僅是達到能維護自己本土——最多也就是有限海外區域內的利益,就足夠了。

這種定位的剋制和有限性,決定了中國縱然不能對美國的擴充軍備直接無視,但在面對所謂軍備競賽時,也犯不著用美國同等程度的勁頭來緊跟——美國以壓制中國為目標,投入十分資源,中國只需要以能夠自保為目標,相應的投入兩分、三分,能夠確保部分性的突破美國佈下的天羅地網,對它構成一定威脅,便足矣。這種不同的自我戰略定位,決定了美國根本讓中國像當年的蘇聯一樣,傻呵呵的把自己給拖垮。

綜上所述,無論是基於中美綜合實力對比,還是二者軍事戰略定位的差異,特朗普的星球大戰,都不可能把中國拉下水,讓它步蘇聯的後塵。

既然如此,那特朗普為什麼還要這麼興師動眾,以至於把星球大戰這個雖然牛哄哄,卻已成為過去式的概念,套到自己的新版戰略計劃頭上呢?

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現實需要。首先雖然中國並無與美國軍事對抗的想法,也不會傻到像蘇聯那樣去試圖跟美國分庭抗禮,但畢竟中國的國力、軍力增長是明擺著的,這種情況下,美國要想繼續維持自己的軍事優勢,那麼加強軍事建設,全面升級導彈防禦系統,這本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此外,鑑於遏華已成美國朝野共識,特朗普無論是為維持自己支持率,還是堅定民眾對於美帝國家信心,都需要擺足架勢。而對星球大戰2.0的熱炒,既可以展現出自己的決心和立場,又可以渲染這次軍備升級的規模和意義,甚至還將這次計劃與當年拖垮蘇聯的“光榮歷史”微妙關聯——考慮到俄羅斯是蘇聯的衣缽傳人,中國則是當代紅色大國,在西方人眼中,二者都有當年的蘇聯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種做法,既可以讓民眾信心大增,也可以在氣勢上給中俄(甚至朝鮮)予以巨大的心理衝擊,這無論是對特朗普突破內部阻擾,成功推行軍備升級,還是未來跟中俄多方面博弈時搶佔先機,都是有好處的。

那麼,面對美國的這種軍事衝動,中國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雲石君看來,重視歸重視,但沒必要過分擔憂。畢竟前文中已經說了,以中國現在的家底,只要不腦子進水,像當年蘇聯那樣老想跟美國平起平坐,那這所謂的星球大戰2.0,根本就不足以對中國構成實質性影響,更不足以將中國拖垮。

但是,具體的應對也是要有的。不管怎麼說美國如果真的全面升級導彈防禦系統,那勢必打破現有的軍事平衡,對此,中國也必須要有所反應。

那麼,如何在不過分消耗國力的情況下,讓中美軍事層面的不對稱平衡能夠依然維持?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公號中的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境)外風雲系列1908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國際時事分析系列文章


雲石君


美國最早推出反導計劃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的里根拋出即“星球大戰”計劃。過後,因蘇聯的瓦解該計劃就失去了意義。九十年代又被克林頓重拾該計劃即後來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小布什又追加了該計劃的經費反覆試驗直到今日。按道理搞了怎麼多年投入巨大,從歷次的反導攔截試驗上來看,應該是成功的。愛國者系列已經被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採購包括日韓臺灣,特別是薩德佈署在韓國就已經引起了十分大的關注。至於近段時間川普聲稱要提升擴大導彈防禦系統,也許正如他說的那樣,美國存在著巨大的來自更多國家的導彈威脅。為此,增加投入並且拉攏更多的國家加入此計劃,把世界又帶進了軍備競賽之中。至於有用無用,美國就在準備把凱甲穿在身上,能不能穿透他建造的防禦體系,只要打一場實戰就曉得。


掛羊頭賣狗肉628


54枚東風-41導彈需要3240個GBI攔截器,根本無法攔截

5月30日,美軍首次洲際彈道導彈攔截測試獲得成功,動能殺傷器在大氣層外與靶彈直接碰撞,將其摧毀,這是美國反導系統自部署以來最接近於實戰攔截洲際導彈的一次試驗。美國的目的是明顯,要應對中國十個分導彈頭的東風-41洲際導彈,那麼,按美國目前的攔截水平和GBI數量,美國真的有能力攔截嗎?答案是NO,請看分析。

  • GBMD地面的攔截器發射。

一,目前的GBI攔截器成功率太低

許多人認為導彈防禦是魔術棒,實際上不是,按美國人自己的統計,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測試成功率為55%,18次攔截器測試中有8次失敗。

按55%的成功率,這還是理想狀態,攔截一枚彈頭,至少需要2枚攔截彈。實戰狀態下攔截彈數還要增大,因此美國劃在每個彈頭上配置五個GBI攔截器。理論上,這應該足以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攔截。


二,無法攔截飽和攻擊

此次試驗只是兩枚攔截彈去攔截一枚來襲導彈,實際上其他國家要攻擊美國,不可能只發射一個單一的導彈,而是數百枚甚至上千枚導彈進行毀滅性飽和打擊。目前單單 俄羅斯就有上千枚導彈,還不包括其他大國。


三,目前的GBI攔截器數量有限

美國的彈道導彈系統由GBMD系統提供。 該系統有37個地面攔截器,33個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4個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每個GBI的目的是擊落通過太空的敵方彈頭,這些彈頭已經從導彈分離後還在飛行中途。


GBMD攔截器在行駛途中,2004年9月。。

但是GBMD系統不完美。 五角大樓認為每個GBI有50%的機會成功攔截彈頭,因此它計劃在每個彈頭上配置五個GBI攔截器。 有了37個 GBI之後,美國希望能夠擊落多達7個核彈頭。

第四,無法對付分導彈頭

按美國的測試,只要分導彈頭數達到5-10個,理論突破成功率為“1”,即百分百突防,無法攔截。目前中俄等國都有5-10個分導彈頭的洲際導彈,今年最新測試的DF-5C達到了10個分導彈頭,相信DF-41也是10-12個分導彈頭。

美國認為,中國只有大約54枚遠程洲際導彈。

美國GBMD系統的弱點是,它只有在彈頭與導彈分離後才能打擊彈頭。 然而,分導彈頭攻擊使防禦難度隨時間迅速增加, 在前五分鐘,你面對攔截一個導彈的問題。 之後,你有馬上面臨一個十二個分導彈頭問題。 所以對於一個DF-41導彈,你突然需要60個攔截器才能完全確定擊落所有的彈頭。 五十四枚DF-41洲際中國導彈,每枚12枚分導彈頭,那麼必須有3240個地面攔截器才可以解決的問題。

而且每個DF-41可能攜帶所謂的“穿透輔助”假彈頭,如果每個DF-41只能攜帶一個實際彈頭和十一個假彈頭,這會讓對方的攔截器崩潰。

所以此次美國的單一測試,最多算紙上談兵,離真正的實戰還遠著呢!


蜀中行講武堂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根據原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在2001年發表的《美國反導系統的發展歷史和技術現狀》,美國反導系統計劃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上了日程,至今已有七個相關計劃,他們分別為奈基-宙斯系統(1958-1963);奈基-X系統(1963-1967);哨兵系統(1967-1969);衛兵系統(1969-1976);戰略防禦計劃(1983-1991);全球保護系統(1991-1993);和現在進行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其中,哨兵計劃是專門為中國彈道導彈量身打造的,但隨著尼克松總統上臺,該計劃最後下馬。而現在進行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則是把克林頓時期提出的“國家彈道導彈防禦系統”(NMD)和“戰區彈道導彈攔截系統”(TMD)合二為一的產物。

美帝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終極目標是,陸基、海基、空基、天基多維度攔截相結合,並且在彈道導彈各階段飛行狀態下實施分層次攔截殺傷。而這些系統所仰賴的“中樞神經”則是美國C2BMC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四大模塊組成,分別為作戰管理;通訊指揮;通信/殺傷效果評估以及再攻擊/火力轉移功能。該系統不光讓美國各子模塊能夠協同作戰,而且實現了美國“全球交戰管理器”的功能。

末段防禦系統主要由“雙層”戰區反導攔截網組成。他們分別為美國愛國者-3防禦系統(PCA-3)和美國薩德防禦系統(THAAD)。其中,愛國者-3主要負責“末端低層”防禦(40km以下高度),而薩德防禦系統主要是負責“末端高層”防禦(150km-40km)。兩者相互協作,互相支援。薩德系統之所以作戰範圍如此之大,主要是老美考慮到攔截失敗後,可以在補上一發,讓彈道導彈再次“懷孕”。並且,美國的薩德系統在攔截失手後,還可以指揮,引導美國愛國者-3導彈進行攻擊。

說完末端防禦系統,我們在說一下中段防禦系統。該系統也和末段攔截系統一樣,也分為兩部分組成的,分別為地基中段防禦系統(GMD)和海基“宙斯盾”防禦系統(Aegis BMD)。其中地基中段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美國本土的戰略目標和大中型人口密集區發動的導彈襲擊。該系統主要由各種探測器;地基攔截彈(GBI);以及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C2BMC)組成。其中,各種探測器包括了美國“國防支援計劃”預警衛星(DSP);“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系統(SB-IRS);X波段雷達(XBR)等。而天基紅外系統目前是美國反導偵查衛星的主力。美國國防支援衛星和天基紅外衛星主要任務是在X波段雷達無法跟蹤的區域,對目標的彈頭部分進行接力跟蹤。而地基攔截彈主要是靠動能殺傷的方式來殺傷目標。至於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嘛,雖然我們也想知道,但這是美國反導系統機密中的機密,所以等什麼時候“解密”了,小兵兵再跟大家好好說說。

宙斯盾攔截系統主要是由美帝海軍的神盾艦來作為載體,該系統主要包括艦載AN/SPY -1相控陣雷達,宙斯盾作戰系統(包括指揮控制與戰術數據鏈通訊系統)、標準-3導彈(SM-3)組成。海基宙斯盾系統相對於地基中段防禦系統來說,它最大的優勢是靈活的部署能力,畢竟,在艦船為載體的反導系統總比在發射井為載體的反導系統“活分”的很多。而宙斯盾攔截系統並不是所有神盾艦想裝備就裝備的,要搭載攔截系統,最主要的就是對所搭載的宙斯盾系統進行升級,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相關文獻,宙斯盾攔截系統的版本為4.0.1,而普通的“宙斯盾”只是3.6.1這不光是數字大小的提升,更是宙斯盾系統納入C2BMC系統的“標誌”。


諸葛小兵兵


不一定有效,目前美軍的導彈防禦系統側重對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彈道導彈已經是上個世紀的威懾力量。本世紀已經朝高超音速導彈發展,目前中俄都在發展,美軍的高超音速武器似乎有點落後,這方面中國必然要彎道超車。你等著看5月美國導彈防禦能力的評估報告,這份報告的題目已經把“彈道”兩個字刪掉了,變成“導彈防禦評估”。

川陀太空認為,這是一份旨在全面瞭解美國導彈防禦狀態的戰略文件,預計在下個月的某個時候發佈。這些文件始於去年12月份發佈美國家安全戰略文件,隨後是1月份發佈的國防戰略,2月份的“核態勢評估”。美軍也意識到對彈道導彈的防禦已經過時,高超音速才是未來的威懾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評估最初定位為“彈道導彈防禦評估”,但特朗普已經放棄了彈道這個術語,來自美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的導彈防禦專家湯姆卡拉科也指出,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選擇,美軍如果繼續側重彈道彈道,就將被中俄甩開。所以,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在實戰中是否有效果,一看就知道了。

實戰肯定不是拿彈道導彈來對射的,而是高超音速武器的戰場,而且大量的巡航導彈技術擴散,也是美軍面臨的困境。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彈頭、先進的短程彈道導彈都很難防,比如俄羅斯的伊斯卡德爾彈道導彈。美導彈防禦局的FY19預算要求比以前的資金水平增加了20億美元,這是美軍導彈防禦薄弱的地方,也意識到彈道導彈不是未來的主戰武器。


川陀太空問答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美國多年意圖打造一張嚴密的反導網,透過在世界各地的盟國基地上建立設施,來確保美國絕對安全。整個大計劃針對洲際導彈三個階段都做出攔截機會,透過多層式攔截提高機率。相對俄製戰略導彈防禦則是以“地區”作為防禦目標,主要的例子為A-135反彈道導彈系統,他只針對莫斯科地區做為防禦,等於只有下降段防禦能力。

本計劃於研發階段就將目標放在針對中型國家的簡易洲際導彈做防禦,因為研發結論認為核大國間的全面戰爭中數百千枚的導彈同時齊射,且都是有誘餌或干擾能力的高科技彈頭,那種情境下任何防禦系統都沒有意義,也沒有國家能負擔那種系統,也因此該系統的有效性和一些目標前提假設是被受爭論的,在克林頓執政時期陸續進行了一些測試但是並沒有增加預算。克林頓曾於2000年9月5日公開支持本系統,他說:“該系統如果完美運作,可以讓我們在複雜的全球維和行動中有額外的戰略空間。”

進入21世紀後各種美國反導技術的部屬更多帶來一種心理效果和國際政治效果,在別國附近部屬前推的反導裝置或是販賣給對方敵手一些反導武器,常作為外交籌碼使用,同時納入美國反導防禦計劃對於當地親美政治人物有政治上的宣傳效果,能給予親美的民眾一種信心與說詞,即使該系統對於本國其實沒有太多防禦力主要是替美國本土做防禦,但多數不理解軍事科技細節的民眾還是能產生心理效應。

多國對於美國反導系統的真實效能做過評估報告,2017年央視一專題節目中就評估道,認為美國現有系統有同時攔截20枚簡易彈道導彈的理論能力,但只要同時發射超過這數量就能攻破系統,之後擊壞系統本身或是用核武器攻擊城市。而若有反制能力的高科技彈頭突防效果會更強,可能一兩枚也攔截不到。


迷彩虎軍事


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近年著重打造的全新武器體系,但是它直到今天,實戰能力依然讓人非常懷疑。

2017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過得相當不安穩。東北亞頻繁出現的彈道導彈試驗、核武器試爆,特別是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的成功試射,證明了美國本土已經在這一世界最新洲際導彈的射程之內。

面對火星14的威脅,美軍能用自己重金打造的導彈防禦系統,打掉試射的火星14洲際導彈嗎?

老美專家接受訪談時稱:其實美軍只能幹看,目前沒有什麼好辦法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美軍不是耗費巨資建設了反導彈系統嗎?


近日《國防一號》網站發表專訪報道,美國武器控制聯會專家金斯頓裡夫說:“我們沒有擊落試射的火星14或者火星12彈道導彈,就是因為我們沒辦法擊落它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射程最遠的導彈攔截系統GMD已經耗資400億美元,各種各樣的導彈防禦系統一共已經耗資3200億美元。

東北亞彈道導彈打擊範圍示意圖

美國、日本、韓國的官員,都刻意避開這一尷尬的事實。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乾脆說:“我們認為(火星導彈)不會對日本造成損害,所以沒有攔截。”誠然,最新試射的火星12彈道導彈,為了試驗目的而採用特殊的高彈道,飛越日本時已經達到了幾百公里的高度,確實不會對日本地面人員財物造成威脅。但真相是,在今天,美日韓都無法攔截這些試射升空的火星系列彈道導彈。

可以機動發射的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

美日韓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使用條件有突出的限制:它們不可能攔截試射時走高彈道、高度達到幾百公里的火星彈道導彈。鬧得沸沸揚揚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部署在了非常靠近火星彈道導彈發射地的韓國境內。但是它也一樣無法“夠上”這些火星彈道導彈。日本自己還裝備了愛國者3防空導彈,並多次在導彈危機中部署到鬧市裡面,裝模作樣的向公眾顯示日本“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其實愛國者3的攔截最大高度更加低,根本不可能攔截試射的火星彈道導彈。

究其原因,這幾種新聞焦點裡的反導彈系統,都屬於末端攔截導彈武器。顧名思義,它們是針對已經飛行到了全程末端的敵方彈道導彈。這時彈道導彈早已起飛進入大氣層外的太空之中,開始轉入再入大氣層的階段,最終命中地面目標。薩德也好,愛國者3也好,都是針對末端的攔截武器,大部分作戰空間依然在大氣層之內。在較為理想的情況下,這類導彈可以在大氣層邊緣擊毀來襲導彈。

薩德、愛國者3在防禦區域面積的指標上,甚至還不如美國海軍防空戰艦上的標準系列反導彈型號,能保護的地面面積要小一個數量級以上。

想要打掉試射升空的火星14(上圖)、火星12彈道導彈,還有一個辦法:在火星導彈起飛的時候,把它打掉。在飛行的初段,火星導彈還沒有爬高到標準系列反導彈的射程之外,速度也比較慢,因此理論上可以將其擊落 ——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要求宙斯盾戰艦非常的靠近海岸,這樣的話戰艦本身很容易被敵方攻擊,風險實在不可承受。而且,即便很靠近海岸,如果火星導彈起飛地點稍微遠一點,標準導彈在系統發現目標、處理目標信息數據、給攔截導彈裝入各種指令、發射升空的一系列操作之後,已經無法追趕上高速飛行的對手,也就無法實現攔截。

近期,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軍事基地受到了對手口頭的彈道導彈打擊威脅。防守關島稍微容易一些,因為關島比較小,薩德系統可以保證覆蓋整個關島。但是,薩德直到目前也才攔截過一次從東北亞飛到關島那樣的射程的彈道導彈,也就是說薩德到底能否可靠的攔截這一類彈道導彈,沒有人敢打包票。

此外,部署宙斯盾戰艦來保護韓國、日本、關島,也有一定的困難。能夠發射標準反導彈攔截彈道導彈的宙斯盾戰艦,數量還很有限,要求它們不斷的在這些地方進行值勤,對系統、人員、維護維修、後勤補給的壓力很大。基本上不可能保證無時無刻有宙斯盾戰艦,處在能夠立即攔截對方彈道導彈的值勤狀態。

這一專訪繼續指出,前面提到的美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都還沒有進行過模擬真實條件下的“壓力測試”,也就是長時間執勤,在突發敵方導彈來襲的情況下,迅速啟動攔截流程,擊落來襲彈道導彈。簡單測試中能夠攔截目標,與真實作戰中攔截目標有根本的區別,例如假如系統因為必須的維護而停止工作,又沒有可靠的後備攔截手段,那麼這時就等於沒有攔截能力。薩德系統的14次測試全部成功的佳績,還不能和實戰中有很高成功率劃上等號。

真正能夠對付火星14、火星12這類射程遠、速度大的彈道導彈的美國武器,是GMD攔截系統。它是一種中段攔截系統,能把正在大氣層外穩定飛行的彈道導彈擊落,—— 當然這也是理論上可行的事情,真實中是這樣的:

一、GMD的試射成功率比薩德糟糕很多,18次試驗只有10次成功。GMD如果錯失一個目標,很可能就等於全面失敗了,因為一發漏網的核彈頭就可以殺死無數美國人,這令決策者無法指望GMD的攔截能力。而且GMD的試射條件也和真實作戰相去甚遠。

二、對於試射的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來說,GMD一點用處都沒有,這是因為火星14試射時走高彈道,目的是縮短射程,不要離開東北亞半島上的陸基監控系統探測範圍。在這一前提下,火星14試射不會接近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州的GMD導彈打擊範圍。

GMD目前的不可靠程度,讓前任美國導彈防禦局領導人奧伯林也很尷尬,他自己在訪問中承認:目前GMD的成功率和猜硬幣正反面落地的成功率,其實差不多。

美國政府、軍方的說法也不很有底氣,近期美國國防部管理測試的負責人的公開說法是:“GMD已經展示了有限的防禦伊朗或者類似國家的簡單中程、洲際彈道導彈襲擊的能力。”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有限”二字。“有限”的真實含義是:按照GMD目前的試驗成功率和部署的攔截彈數量,假如來襲的只有一枚火星14彈道導彈,沒有使用多彈頭技術,沒有電磁輻射、也不拋灑干擾雷達的箔條,沒有機動規避能力,那麼GMD有一半的攔截成功率 —— 只有一半。

這裡要說明一個簡單的真相,至今美國各種導彈防禦系統還沒有針對前面提及的干擾手段進行過攔截試驗。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來,如果遇到中國這樣至少有兩位數洲際彈道導彈、能夠實施機動規避、帶有干擾手段的多彈頭打擊的國家,GMD目前就是一個廢物:它根本還沒達到能對付這樣的對手的規模和成熟程度。

總而言之,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活動如果繼續進行(可以肯定會繼續進行),美軍即使下決心要去打掉它,實現的可能性也實在太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


加特林


一直以來在導彈這方面矛一般都是大於盾的。

魚叉這類的導彈剛出現時當時所有的軍艦都幾乎無法攔截,於是美國設計出了密集陣系統而蘇聯設計出了ak630m。為了突破攔截,蘇聯走了高速突防的路線,設計出了第一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這時候近防炮就不管用了,美國只能發展3T導彈,和使用戰鬥機攔截。而蘇聯很快就設計出了三代可以實現飽和攻擊的p700導彈,3T導彈極少的火力通道根本無法攔截飽和攻擊,這時候美國只好憋大招研製出劃時代的宙斯盾系統,但是隨著機動變軌的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宙斯盾的作戰效果依然存疑,未來的高超音速導彈更可能終結用導彈攔截的時代。用來攻擊的導彈之矛的發展每次都要比盾要快上一步,這基本上都是常理。

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更是如此。美國現在試驗的GBI攔截彈應該只能攔截單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付朝鮮的未來的洲際彈道導彈效果可能會很不錯,但是面對五大國洲際彈道導彈標配的帶誘餌的分導彈頭性能就十分存疑了。況且俄羅斯的白楊m可能已經使用了變質心的機動分導彈頭,突防能力應該遠超過非機動彈頭,美國的攔截彈基本上無法對其實現攔截。而且,這還不是最先進的彈頭技術,中國美國俄羅斯都試驗了高超聲速飛行器,中國的wu14和美國的htv-2就可以充當彈道導彈的彈頭。這幾種機動彈頭即使使用錢學森彈道機動能力都遠超變質心彈頭,更不要說使用在大氣層內外反覆進行機動的桑格爾彈道。使用導彈攔截這些目標基本上無法實現。其實相對於反艦導彈的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技術落後於導彈技術比較遠。除非有劃時代的新的技術否則反導技術相對於導彈技術可能很難逆轉劣勢。

所以如果面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彈道導彈,美國的反導系統效果應該十分存疑,但是面對朝鮮未來可能發展的早期彈道導彈估計有一定的攔截效果。如果未來激光技術出現跨越式的發展才可能會使盾超過矛,但是到那時更可能的是矛也已經不是原來人們心中的那個矛了。


超視距天波雷達


肯定會有效,只能說攔截概率有多大的問題。美國人打這麼多年仗,隨時也會準備捱打,他們也不傻!花那麼多錢研究出來的東西如果不管用要它幹啥?買家也不傻,如果不管用人家也不會要,這種事兒能騙一個人,但騙不了一個國家。不要輕視對手,戰爭一旦來臨,導彈不會跟任何人開玩笑。中國人能幹的事兒,美國人不會差!別總幻想著中國如何用導彈打美國人,美國人從來都是先發制人政策,先想好我們如何對付美國人的導彈再說。紅旗系列能不能防的住還是個未知。緬甸內戰落在中國境內炸死傷老百姓,說明我們的防禦並不是很完善,美朝如果開戰,還有沒有炸彈落到中國境內依然需要考給我們的部隊,美國人當然會在合適的時候考驗一下!低估或唱衰美國軍除了過過嘴隱實際沒什麼好處~~


歷史因為沒有我


中國反對美國搞國家導彈

防禦系統

因為這一系統不利於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大局,並將損害中國的安全。中國不想就反導問題與美國發生對抗,也無意與美搞什麼軍備競賽。我們反對國家導彈

防禦系統

,並不是因為我們想用手裡這點核武器去威脅美國的安全。我們只是希望中美之間業已存在的相互威懾的戰略關係能夠得以維持。眾所周知,中國的核武庫在5個核國家中是最小、最落後的,但中國卻是五國中第一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國家。當然,中國不會允許自己的合法自衛手段遭到任何形式的削弱或被剝奪。這是中國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從國際方面來看,美國實施國家導彈

防禦系統

計劃將對國際安全環境產生一系列深遠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美國實施這一計劃將嚴重破壞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損害大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合作。

《反導條約》的意義在於,通過禁止美俄(前蘇聯)兩個超級核大國建立保護全境的導彈防禦系統,維護了美俄兩國之間的戰略平衡,客觀上也維護了包括中小核國家在內的所有核國家之間的戰略平衡。如果美國研發並最終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將從根本上破壞大國之間業已存在的戰略平衡關係,危及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其結果必然是引發大國之間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妨礙它們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

2、美國研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將嚴重阻礙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甚至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已經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核武庫和常規武庫,並奉行著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為核心的核威懾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將成為美國戰略進攻力量的倍增器,而該計劃實際上是美單方面的核擴軍計劃。美國此舉顯然孕育著引發更高水平上軍備競賽的危險。具體而言,一是可能將軍備競賽引入外空,二是可能將軍備競賽從進攻性武器擴大到

防禦性

武器。

3、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將嚴重損害國際防擴散機制和努力。

美國聲稱,它研發反導系統是為了對付日趨嚴重的導彈擴散威脅。對此,我並不認同,大多數人也不認為美國面臨這種威脅。實事求是地說,美國誇大了來自所謂“有關切國家”的導彈威脅。我認為,美國搞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無異於“飲鴆止渴”,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動搖國際防擴散機制的根基,刺激導彈的進一步擴散。

5、美國實施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將使國際關係中的軍事因素上升,不利於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從本質上講,國際上圍繞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問題的爭論,是關於建立何種國際秩序的爭論,是單極與多極之爭。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美國研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真正動機在於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一旦美國部署了這一系統,無論其是否真正有效,都會進一步助長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單邊主義及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的傾向。其結果是,軍事因素在國際關係中將起更大作用,本該用於經濟發展的大量財力和物力將不得不用於發展軍備。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沒有真正的安全感,世界不能穩定。

5、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不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美國推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不僅將破壞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也將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努力造成衝擊。不僅如此,美國還打算在亞太地區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研製和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本身也許並不違反《反導條約》,但關鍵問題是,美國準備在亞太地區部署的所謂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規模有多大,它的性質和作用是什麼?如果這種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可以用作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構成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在亞太地區的前沿部署,那麼,它對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造成的衝擊就不亞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美方已經表示,願就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問題與俄、中等國進行坦率的對話。中方表示歡迎。中方願通過對話,進一步向美方表明自己的立場和關切。我們希望通過認真、坦率的對話,能增進相互瞭解,縮小分歧,以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大局。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會與任何國家結盟。在此前提下,中方會與有關各國就反導問題保持磋商和接觸。

在談到有關中國核武器現代化問題時,首先要看所謂核武器現代化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核武器現代化是指核武器質量改進,那麼,眾所周知,核武器試驗是發展和改進核武器的必要手段。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已明文禁止一切核武器試驗爆炸和其他核爆炸。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與其他核國家都不可能進行核武器現代化,無核國家也無法尋求發展核武器。淘汰和更新舊有核武器和核武器現代化並非完全是一回事,這是所有核武器國家都在從事的事情。中國的核武器發展迄今已有近四十年了,對一些核武器進行淘汰和更新,以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核武器的意外發射和事故,是很自然的。

中國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中國將繼續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國不會參加核軍備競賽,也不會坐視其有限核力量的有效性受到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