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郭晶晶帶兒子下地插秧,豪門家庭與普通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怎麼看?

三毛的教育視界


首先,我要說,霍啟剛郭晶晶夫婦是有遠見的父母,有遠見的父母,通常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郭晶晶和霍啟剛夫婦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們知道,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不等於孩子的幸福人生。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必須從小吃點苦頭,捨得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經歷,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人生才會更順暢。

秉持這樣的教育觀,億萬身家的他們,不惜讓孩子頂著烈日、沾滿泥巴、流著汗水,親身體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養育子女,不是眼下的吃飽穿暖、百般愛護就是對孩子好,父母不可能呵護、照顧孩子一輩子,愛孩子一時,不可能愛孩子一世;

人生不可能一馬平川,真正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多經歷多體驗,會擁有有面前風雨人生路的勇氣和能力。

其次,好多小被溺愛的孩子,吃不得一點苦頭經不起一點世事變化,稍有風吹草動,就退縮不前,甚至放棄生命。

比如有的大學生,找工作眼高手低,非“錢多事少離家近”不可,工作累點忙點,就叫苦連天,辭職回家,不肯出來。

有的孩子遇到些挫折就想不開,離家出走,甚至自殺跳樓。

回看這些孩子的成長經歷,大多因為父母過度溺愛,該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插手,小時幫穿衣、吃飯、大了,幫背書包、洗衣服,屬於孩子的事,不讓孩子負責,過度溺愛,包辦代替,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從小不吃一點兒苦,該自己做的不讓做,剝奪了孩子良好品格和自我能力發展的機會,孩子常常出現一種極端的叛逆:什麼事情你都操心,我就什麼都不做了,索性放棄了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讓,不肯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第三,適當讓孩子吃點苦,孩子的一生受益無窮:

  1. 吃過苦的孩子,更懂得珍惜

像霍啟剛這樣,帶著孩子親自到農田插秧,孩子切身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當然不會浪費飯菜,推而廣之,不會浪費衣物、生活用品等,吃過苦,親身體驗辛苦,才會知道珍惜。

像前陣網友報道的22歲的晨宇,之所以和家人的交流除了要錢還是要錢,去國外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連預科都沒畢業,是因為他並沒體會到父母賺錢的辛苦和不易,從小嬌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切都應該如此,自然不會珍惜,不懂珍惜。

2、 吃過苦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心理學將感恩認為是積極心理學24種積極人格特質之一,感恩不是指報答,更不是義務和責任。

感恩,指的是對擁有的事物和受到恩惠的一種欣賞、快樂、積極主動的體驗。

美國生物心理學家杜雷思沃密教授證實:感恩心理,有助於身心健康。

孩子從小學會感恩,睡眠、心理和整體發育水平都會比不懂感恩的同齡孩子要好,較少出現抑鬱等負面心理,也很少參與鬥毆等暴力行為,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長大後,婚姻也更穩定。

怎樣讓孩子感恩呢?

同事的兒子9歲,朋友生日這天,想炒一盤黃瓜給媽媽吃。可他不夠高,只好搬個椅子踩上去,往鍋裡倒油,油l四濺了,他怕被濺到,就戴了副棉手套,接著把黃瓜倒進鍋,結果油濺得更高!情急之下,戴上了爸爸的安全帽,全副武裝,終於,汗流浹背把菜炒出來。

試想,這個小男孩以後吃媽媽做的飯菜,會不會挑食,嫌東嫌西?

一定不會!

因為他知道,做飯很辛苦,媽媽不但做飯還要工作,真是難上加難,十分不易。

我們常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為什麼父母恩情非要自己生兒育女才懂?

如果,孩子決意單身或丁克,那父母恩一輩子就不瞭解了嗎?

想讓孩子懂我們,懂得我們的辛苦,就要放手,小時,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了,才能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人生負責。

古人說:“習勞知感恩”。

只有親身勞動,親手去做,體會生活的不易,瞭解父母的辛苦,才會體貼父母,感恩父母。

3、吃過苦的孩子,更有承受力

吃過苦的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孩子,知道事情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

飯要一口口吃,鞋帶要一段段系,系不好要重來,急也沒用。

這樣的孩子,體驗了失敗和挫折,內心逐漸強大。

而沒有吃過苦,一直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瞭解這些,內心脆弱、玻璃心,環境稍不合意,稍有風吹草動,甚至別人的一句玩笑,一個嘲諷,就受不了,無法忍受,甚至走極端,放棄生命。

這當然不是父母願意看到了。

因此,希望孩子未來獨立面對人生的風雨,能在父母年老無力保護的時候,自己能撐起一片天,走出一條路,從現在起,就請讓孩子吃點兒苦!

你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


我是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儘管我長大在城市,但是我出生在農村,再加那個年代父母都忙,一到寒暑假就會直接把我送回老家,所以對農村的生活還是挺熟悉的(當然,莊稼這塊就比較弱了)。

我的孩子生在城市、想在城市,拜我的老家是農村所賜所以我也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帶孩子回農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於是,我帶他回去種過花生,

於是,我帶他回去收花生,

於是,我帶他回去收玉米

……

其實這種類似農場體驗在城市花點錢也能獲得。

但是他體會不到從早上早早出門,一個上午都在勞作,中午只能簡單吃點飯又馬上投入勞作的緊張氣氛,農場是玩,回去是幹活。

手機裡只有兩張小時回去收花生的照片。

我清晰的記得,當時帶他回去的時候跟他講“你來感受一下當農民的辛苦……”

這對一個連花生為什麼長在地下都不明白的孩子而言,我知道要求的有點高了。

新鮮感讓他的“戰鬥力”比我還要旺盛,一邊吃著一邊幹活的體驗讓他在第一個上午毫無任何疲倦,我知道,這個時候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是沒意義的,因為他在享受“玩”。

下午繼續保持,直到快傍晚了,用坐在地頭上休息的時候,孩子突然來了一句“唉!當農民可真不容易啊!”瞬間讓疲憊的我想起來我為什麼要帶他回來的初衷。

我沒說太多,只是簡單的告訴他,花生什麼時候種,要做哪些農活才能保證它的收成以及承諾下次種花生的時候也帶他回去……至於“道理”,我覺得讓他自己體會就好了。

再後來孩子大了,上學了,我們回去的次數就少了,而體驗豐收或者播種的機會也就更少了。

霍啟剛郭晶晶是豪門,我是普通家庭,但是我們的共同身份都是“父母”。

我給他們點贊!(實際上我已經為他們點過很多次讚了,他們值得!)

我先寫的我家,這不是為了“蹭熱度”,也不是為了炫耀什麼。很多人沒有這個務農體驗的條件這不是他們的錯,我只是想說明一點,金錢、財富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提供不一樣的品質生活,但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們只是“愛於心”還不夠,還應該“踐於行”,如果能夠身體力行的帶孩子去體驗帶孩子一同去感悟,縱然你是“普通家庭”又何妨?

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無論我們自己有多少財富,他一樣也會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己的頭腦,去創造自己的財富。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所謂的成績,能力,還有很重要的是孩子在生活中學會的智慧——比如理解,比如尊重,比如禮貌,比如感恩,比如善良……

最後我想說的是,比我們有錢,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社會地位的人們,他們都在努力,我們有什麼理由放鬆、抱怨、漠視?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霍啟剛郭晶晶帶兒子下田插秧,看到這幾幅圖,親切之感油然而生,羞慚之意填滿胸腹。不管人家出於怎樣的目的,是否能達到心裡的預期,就憑背景是豪門,而在稀泥爛滑的田裡挽起褲腿,彎下腰桿,觸摸著臭烘烘的泥巴,這一行動的本身就讓人稱道讚歎。反觀我們自己,自身就是農民,孩子已經成人,卻連麥子、水稻、韭菜苗都難以分清。每到農忙的時節,總是找各種藉口不願下田,不願出力,不願被太陽曬,不願被雨水淋,家長也總是抱著“給他說半天,磨半天嘴皮子,還不如自己幹快一點”這樣的心裡,一晃,多年過去,能勞動的老了,幹不動了,成長起來的小年輕們,寧可在城市裡的空調房裡窩著,也不想去田間地頭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專家們、逐漸衰老的老農們都有一個心思——未來的田地究竟誰來種?在利慾薰心的今天,在金錢至上的今天,農民的孩子總是想“躍出”農門,而家長也不願意逼迫孩子下地幹農活——能自己乾的自己幹,不能自己乾的就請人幹,反正務農不但不能增加收入,遇到天道不順反而有可能貼出老本,避免孩子們重蹈父輩覆轍是每個人的目的,讓孩子們在城裡賺大錢才是家長的心願!可悲的是,許多家的孩子連自己的田地邊界也不知道,更別提熟練的幹農活了。(圖片來自網絡)

霍啟剛郭晶晶帶著孩子站在泥巴水裡,體驗糧食得來的艱辛,是教育的一種手段,而現實生活的普通民眾,卻已漸漸失去了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的信心、耐心、恆心,使孩子陷入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窘境裡。

教育途徑不同,但目的大致一樣,我們普通民眾需要深思的是,家裡絕不要出現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任性小公主小王子,而應該讓他們更多的體驗力所能及的勞動才是上策。


見腫消世界


豪門放下身姿,進入田間地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尤其是進入農村田間地頭插秧幹農活,是對富家子弟的一種最好的體驗,毛主席當初還推行三下鄉,就是讓城市人真正的進入農村,體驗農民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讓他們體驗五穀豐登,看清楚什麼是五穀雜糧,也是一種體驗和增長見識吧。


現在不要說豪門了,就是普通城市年輕孩子,連一些普通的蔬菜都不認識,更不要說幹農活和認識更加少見的東西了,我前幾天在市場蔬菜店買一個地蘿蔔,一個女的問我,這是啥東西,咋樣吃?我說,是地蘿蔔,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她覺得很稀奇,竟然還有這種東西,實際上,這種東西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但很多城市人,並不知道,也不認識。

讓孩子去農村體驗插秧,我覺得,一方面,是知道我們吃的大米,是怎麼來的,讓孩子增長見識,更多的是放下自己富家公子的身份,到農村去感受農民辛苦,瞭解農民的疾苦,如此,才會珍惜我們的糧食。此外,也是讓孩子從小不要有高傲的身姿,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貧民百姓,保持好的心態,不高看自己,也不低下自己,更不會去看不起基層老百姓,尤其是務工人員和農民伯伯,保持一個普通人善良、三觀正、品質好的富家子弟。



如此,才是一個健康成長,我覺得在這方面,郭晶晶和霍啟剛做的非常好,也給其他富家子弟的家長們,做了一個榜樣。 為他們的教育點贊,為這樣的父母點贊,任何一個孩子,最終成龍成蛇,很多方面,是由父母的教育來決定的,家庭教育是根本,父母以身作則,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孩子才會學父母,才會成才。


孩子的品質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孩子的成功和失敗,都由父母的教育來決定,由郭晶晶的教育,想起來夢女士兒子李天1的結局,真是天壤之別。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我對霍家的印象特別好,豪門、低調。當年看《極速前進》的時候,就對霍啟剛印象深刻。霍啟剛娶了郭晶晶,大家都覺得郭晶晶嫁入豪門,是一種幸運。但是霍啟剛卻不是這麼認為,他有一次介紹自己說:“大家好,我是郭晶晶的老公。”這充分說明了霍家的家庭教育水平之高。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人,這本來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我們真正地去挖掘真正厲害的豪門教育,就會發現大家實際上很注重孩子的意識培養。孩子不應該因為生在豪門就養尊處優,而應該腳踏實地,從身邊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能力。

記得李嘉誠曾經說過: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把孩子帶去參加公司的董事會。

可能你會覺得人家的孩子起點高啊!但是,他同樣會讓孩子在外國上學的時候要做到生活自理,平時自己坐公交車。

這些大家族,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在給我們示範如何當好父母。霍啟剛能夠帶著孩子到田裡插秧,讓孩子體會勞動的真實感覺。而我們又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或許大家有過這樣那樣的想法,但是真正落實起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真正能夠陪伴孩子做有意義的事情實際上沒有多少。

陪伴孩子,講究的是質量而不是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否徹底放空了自己,讓自己真正地跟孩子在一起了呢?

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和孩子在同一維度上,真正地做到平等相待?

霍啟剛帶孩子插秧,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1、週末陪孩子不一定要到遊樂場,還有很多生活化的主題可以挖掘。

2、多帶孩子體驗勞動,讓孩子多一份責任心,多一些承擔。

3、多帶孩子到戶外去,別讓孩子沉迷在電視和遊戲中,讓孩子體會戶外的樂趣。

4、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5、教育是平等的,方式任你選擇,內容形式多樣,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看法。

您願意在週末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嗎?您覺得週末做什麼事情比較有意義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應從豪門或庶民做分水嶺。可能很多人會特別豔羨豪門之中的孩子所享受的良好教育條件,就如霍啟剛郭晶晶夫妻帶兒子下地插秧,如果把育人裹上富豪的光環去看待,實際上就曲解了教育的本質。

要說老農民在對待孩子勞動教育方面,我看條件比富豪家庭更有發言權,因為農民子弟從小就接觸田園的勞動生活,他們更知道勞動的辛苦,收穫的不易。要說珍惜現在的生活,倒是霍啟剛夫婦深刻地懂得教育孩子的道理,他們不希望孩子從小就養尊處優,而是讓孩子接觸最樸素生活的原生態。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現在很多普通人家庭,家長真得向霍啟剛夫婦好好學習,學習他們育兒的理念。而這理念就是讓孩子學會從簡單的生活技能,在成長中不斷增強自我獨立生活與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經歷了真實的生活,不斷從生活中學習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會不斷完善人格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兒童教育六個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事實;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談,會問,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他們。要給他們一些空間、時間消化學問,並且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

對比之下,霍啟剛夫婦則很好踐行了陶先生的育兒理念,帶孩子下農田插秧,便是真正讓孩子從城市的繁華與喧鬧中解放出來,迴歸樸素的大自然之中,通過勞動去鍛鍊手、眼、腦的有機協調,讓孩子通過勞動感受什麼是辛苦勞作。而在勞作的過程中,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與大人一起勞動的快樂,這種體驗可不是在家裡在課堂上能感受到的。

教育無關貧富貴賤,只關乎家長育人是否有高尚的情懷。如果你有著育兒的優秀理念,那就放下所擁有的一切物質或物慾,迴歸到與孩子能夠找到快樂源泉的生活之中。因此,我非常欣賞霍啟剛夫婦教育孩子的理念,還有他們擁有一顆普通人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學習。


寒石冷月


4月11日,霍啟剛通過微博曬出了與郭晶晶一起帶兒子下地插秧一事,並表示這樣的週末才是最有意義的,能夠讓孩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學會珍惜,學會知足。霍啟剛幾句真誠的話語,燃爆正能量,讓廣大網友直呼這才是“最接地氣的豪門”“最接地氣的教育”。同時也引發了豪門家庭與普遍家庭應該怎樣教育子女問題的大討論。

小徐老師從教二十年來,教過無數普通工薪家庭出身的孩子,目睹了多年來,普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的變化。

當霍啟剛一家帶著自己剛滿六歲的孩子去農家體驗生活的不易時,普遍家庭的孩子正忙著在補習班裡提高學習成績,因為他們的父母覺得只有多考一點分,進入名牌大學的機率才能更大一點,未來的生活才會更有可能好一點。

當霍啟剛一家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泥地裡,頂著大大的日頭,將秧苗一棵棵插進田裡,感受農民伯伯的艱辛時,普遍家庭的孩子卻紛紛遠離家務勞動,遠離農村生活。

近年來,我教過的農村孩子從沒下地幹過農活的越來越多,當父母在地裡累死累活的勞作時,孩子們卻在家裡悠閒的做著作業或者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問及父母,為什麼不讓孩子幫你下地幹活,父母笑著說:“地裡的活用不著他,他只要把學習搞好就可以了。”然而,這就是教育觀念問題的差距,而不是地裡的活用不用得著孩子參與的事情。

正如霍啟剛這樣的豪門所言,“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裡,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食物從哪裡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相比,普遍家庭將孩子送進補習班,或者窩在家裡看手機,做作業,這其實是一種教育觀念的差距。

所以,其實教育真的無關乎是豪門還是普遍家庭,真正懂得該在孩子的成長中教會孩子什麼,讓孩子體驗什麼,收穫什麼,怎樣的教育才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目前,學校教育重點抓學習成績,社會環境又充滿誘惑,而真正掌控孩子發展的其實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怎樣的教育呢?

一、“愛的教育”是孩子成材的基石,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做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

支撐我們生活的不僅是學習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家庭生活,當一個人長大後,不會為愛的人做一頓香噴噴的飯菜,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不懂得語言溝通的魅力,那麼又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因此“愛”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長期參與生活中來,需要家長在讓孩子參與生活中,和人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智慧。

二、轉變單一傾向的教育觀念,讓孩子體驗生活的多樣性,感受生活的艱辛,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悲憫的情懷。參加公益活動,培養對社會有“大愛”和“責任感”,而這些又直接為孩子的學習生活提供動力源泉。

對普遍家庭而言,孩子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教育出一個頂天立地,身心健康的孩子更重要。只注重科學文化,考試科目內容的教育,而忽視對孩子內心意志和思想精神的教育一定是失衡的教育,一定是沒有後勁的教育。

霍啟剛一家帶兒子去體驗農民伯伯的艱辛,去做各種各樣的公益,讓孩子體驗大千社會,人生百態,就是培養孩子的胸懷和視野,而一個人的胸懷和視野,再加上毅力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應有的能力。而普通家庭的要想讓孩子成大器,成大事,也應該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而不應該一味地盯在學習成績上。

總之,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怎樣教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教育出一個有愛心、有擔當、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的人,而不是一個冷漠的學習機器。


指尖教育帝國


人的工作有優劣好壞之分,職位有高低之分,家庭有貧富之差。但生命沒有貴賤之分,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優劣之分,但從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上,孩子都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無關貧富。

霍啟剛在微博曬出與老婆郭晶晶帶著孩子一起體驗插秧的照片,並配文感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後意義嗎?剛剛過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週末,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體驗插秧,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跟家人一起的時間很重要,不如大家想想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首先,對於孩子的教育重在內心情感的昇華和精神的引領,物質的優劣尚在其次。

豪門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有著非常優厚的條件,如孩子的吃穿用等,還有擇校等都具有更好的選擇,孩子在先天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感!

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物質方面比起豪門家庭肯定要差很多。但是全國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的家庭。在公立學校,家庭之間的攀比是很少見的。你一個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

其次,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不乏國家棟梁,社會精英,豪門家庭出生的孩子也多有敗類。

寒門出貴子是,一種普遍現象,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在當今社會只要教育得法,努力運功一樣可以出人頭地。也許沒有優厚的物質條件,反而能使孩子奮發向上。

而富豪家庭優厚的物質條件,卻往往使孩子迷失在金錢之中,在貪圖享樂中喪失鬥志,迷失自我。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最後,教育無關貧富,無關貴賤,只有得法與不得法。

霍啟剛和郭晶晶的兒子,雖然身出豪門,卻願意放下身價,帶孩子親自體驗生活,知行合一,真的非常可貴,值得我們好好效法學習。其實在普通家庭,有些獨生子女,父母根本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就怕孩子累著,嬌寵孩子,最終帶來的就是孩子的貪圖安逸,自我墮落的結果!


中學教之道


現在富人窮養孩子、窮人富養孩子的情況非常普遍,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不少窮人因為自己生活的不易,就希望孩子不要吃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所有的希望、精力和金錢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得到比較好的物質生活。

這樣的家庭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他們往往忽視孩子的品格教育和良好家風的重要性。

窮家富養出的孩子極難實現父母的願望,因為這樣養大的孩子,把面子和攀比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會認為你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他們長大後會嫌棄父母沒有能力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甚至把自己的一切不如意都算到父母頭上。


這種家庭中的孩子長期在高壓下生活,父母以愛之名控制著他們的生活,安排著他們的一切,他們的身體、心理、人格上都可能備受折磨,長期的壓抑帶來的必然是叛逆,最終導致許多孩子和父母反目成仇。

為何富家反而更願意窮養孩子呢?

因為越有錢的人對金錢越不敏感,他們會更在意自己的社會價值。他們更知道家風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會更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

他們窮養孩子的目的在於鍛鍊、培養孩子堅持、上進、擔當、自立等優良品質,他們知道知識很重要,做人更重要,他們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引導他們感知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生活。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為何富不過三代?有的富一代,自己當年吃了太多的苦,就不再捨得孩子受苦,無形之中,富二代就成了被摧毀的一代。

這種現象我們中國尤其嚴重,富二代闖禍、讓父母傾家蕩產的事情屢見不鮮,說到底都是子女教育問題。霍家打破了這個規律,肯定與他們的家風及對子女的教育觀念有關。

霍啟剛郭晶晶和李湘的養育子女方式,大家更贊成哪一種?


媽咪老師


在很多情況下,豪門教育兒女的方式要比普通百姓的教育方式,更加的認真.更加的嚴格。普通百姓是因為擔心孩子未來的前途,進行的是急於求成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而豪門則是有著雄厚物質基礎的,漸行漸進的穩步的教育方式。

為了守住自己辛苦創造的財富,也為了防止孩子們坐吃財富而不去勞動.不去努力,當然也是為了讓孩子有著自己的事業。於是富豪們也是一代接著一代的教育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一種愛學習.愛勞動.肯吃苦受累的,十分接地氣的好的習慣和行為。他們願意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滾打,靠自己的勞動吃飯。讓他們去嘗人生的不容易,掙錢的不容易。富豪還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就是他們有自信.有能力的在為了孩子們奮鬥的路上添磚加瓦。這一點是普通家庭望塵莫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