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老師好》劇組

在電影《老師好》裡面,苗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希望學生們都好好的。你們好,我的工作就有了意義。

可以說,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或許多年以後,我們才能明白老師的這份良苦用心,才會想起他的好來。

那麼,綜合全劇內容來看,老師帶給學生們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學生們從接收者,經過成長,最終變成了發出者。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解釋下:

1、老師是發出者,學生是接收者

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幾乎是呈現一邊倒的形式,那就是老師是發出者,學生是接收者。

具體什麼意思呢?就是老師負責發號施令,學生們只是聽從命令,儘管內心多少還是帶有點不滿的情緒,但是也基本都會聽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洛小乙,因為進門的時候沒有敲門直接進來,被苗老師叫到門外,要求喊報告才能進門,由於老師沒有答應他進來,所以他就一直在喊下去。

這件事情表明,教室裡的規矩是苗老師立的,他說的話就是一言九鼎,必須絕對服從。老師的權威,自然不可撼動。

《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于謙飾演苗老師

在這部分的電影敘事結構裡,老師是故事和指令的發出者,學生們只是被動的接收者。他們大多比較循規蹈矩,被動接受指令,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具體的每一件事情。

這裡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安靜同學。她身上的那種怯生生的樣子,人如其名,說話聲音小,走路時候兩手抱著肩膀,對於外界的防範意識特別強,安全感缺失,那種表情和神態,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表明了接收者和發出者的關係。

這種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讓電影從一開始就很抓眼球,迅速吸引了觀眾,點燃了大家的熱情,把觀眾帶回到那個年代,那個青春歲月,塑造了一種強大的熒屏敘事張力。

2、老師是發出者,學生既是接收者,也是發出者

影片《老師好》進入到第二階段後,老師和學生們之間的關係又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學生們開始慢慢熟悉,他們逐漸三五組團,開始和苗老師鬥智鬥勇。

在這個階段裡,他們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而是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接收者,也是發出者。

仔細梳理了以下,為了挑戰老師的權威,向他示威,學生們大概做了這麼幾件事情,一個是針對老師的自行車下手,不僅拆下了後擋板,而且給自行車刮掉了油漆,最後還把自行車吊在操場,展示給大家看。

《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秦鳴悅飾演關婷婷

一個是對老師的水杯下手,刮掉了上面的字,讓“獎”字變成了“大”字,以挫挫老師的銳氣。

苗老師當然不會認輸,他見招拆招,都很好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機。

3、學生是發出者,老師是接收者

影片《老師好》到了第三個階段後,故事又開始了有了新的變化,這裡學生們開始變成了發出者,老師成為接收者。

最典型的例子,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大家利用晚自習,打著手電,集體出去給老師找丟失的自行車。一個是大家出去給關婷婷的演出加油助威,教室裡空蕩蕩的,苗老師一個人坐在教室裡,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歲月。一個是安靜騎著自行車去上級部門反映,幫助苗老師,卻遭遇車禍,大家跑到醫院時候,看到苗老師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心情低落。

在這三個例子中,我們都能夠看到,老師的形象沒有了剛開始的威武,甚至少了很多威嚴,變得更加謙和,不是那麼的強硬,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難題與煩惱,如何處理這種難題,既與個人的性格有關,也有日常生活閱歷相關。

在這個階段裡,學生們成長起來了,大家變得比以前更加成熟,老師卻沒有了以往的威嚴,展現出更多的無奈的一面,電影通過這種對比的手法,形成的前後落差,讓人印象深刻。

那麼,以上這三個階段,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老師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們成為了主角

電影《老師好》想表現的,並不是老師的變化,而是學生們的成長,因為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好的發展,是老師的任務。只有學生們快樂成長,老師的工作才是做到位的。

《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青春校園

這種主角的身份變化人,讓學生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獨立思考,自己獨立行為的機會,恰恰是說明了,老師的教育有方,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激發每個人內心的能量,從而實現學生角色和個人價值的兩者統一。

當然,老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如何做好一個接收者,還有如何做好一名發出者。

老師角色的轉變,體現了電影敘事結構的完整,以及過渡的自然有序

老師從發出者的角色,變為接收者,而學生從接收者變成發出者,這種前後的角色轉變,很好地體現了故事的流暢性,尤其是中間的那個環節,老師是發出者,學生既是接收者,也是發出者,體現了敘事結構的流暢完整,過渡銜接自然有序,有張有弛,恰到好處。

這根埋伏在故事中的主線,彷彿一根看不見的紅線,輕輕地串起了整個故事,讓人在迷霧中看到了那絲光明。

最終,學生們想念的老師,不僅是教會他們知識的那個具體的,嚴厲的,令人有幾分畏懼的老師,還是那個教會他們思考和行動的那個抽象的,鼓勵的,支持的,放手的,安慰的,令人有幾分發自內心的敬重的老師。

這份尊重,歷經地久天長,而不會改變。

《老師好》,老師帶給學生的改變是什麼?從接收者,到成為發出者

清泉

正是因為它恰好在學生們的成長階段,恰如一股清泉,注入了他們的內心。這種值得回味的甘甜,滋潤著他們的心田,伴隨他們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