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1979年蘇聯要入侵阿富汗?有什麼戰略目的嗎?

雪域雄鷹8200


蘇聯自始至終都是個意識形態帝國,蘇聯行為動機裡意識形態永遠是第一位。這一點在列寧、托洛茨基時期最為明顯,在他們的思維裡俄羅斯不過是引爆全世界的炸藥桶,俄羅斯死活並不重要,只要能完成使命。



到了斯大林時期,由於之前世界革命到處碰壁,沒有這麼激進了,以蘇聯安全為第一要務。二戰後對蘇聯安全威脅最大的德國和日本沒了,蘇聯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意識形態依然遠大於實際利益,或者說意識形態就是蘇聯追求的利益。


入侵阿富汗依然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入侵之前,蘇聯投入了大量資源意圖赤化阿富汗。但沒能如願,蘇聯扶持的目標塔拉基被民族主義者阿明取代了,阿明雖然表面和蘇聯友好,但那是為了從蘇聯騙物資和技術,暗地裡在清洗蘇聯的代理人。

事已至此,這次投資徹底砸了,蘇聯要麼承認投資失敗止損,要麼只能親自上陣加大投資。蘇聯的選擇是加大投資,親自攻入喀布爾,處死阿明。值得一提的是,阿明此人非常硬氣,寧死也不接受蘇聯的威脅,倒像個阿富汗人。

然而阿富汗不是散沙國家,阿富汗社會的組織性非常強,社會的實際控制者是教團的教法學家們和各部族族長。蘇聯只能佔領大城市,大城市的散沙市民本來就好控制,分散在鄉村和山區的部族不可能接受蘇聯的外來統治。這些部族上千年的傳統成年男子全是戰士,蘇聯根本沒辦法消滅他們。在外來入侵的壓力下,部族組成了更大的集團對抗蘇聯。

所謂阿富汗泥潭,就是因為那裡的民眾組織性並沒有被國家機器粉碎,所以任何外來入侵都會受到激烈抵抗。除非這些外來入侵者願意接受名義上的臣服並不實際介入民眾的事。

作為對比,我國從兩千多年前的秦開始,每朝每代都致力於拆解民間組織,不管是家族組織還是宗教組織都是朝廷的盯防對象,哪裡民間組織強大,朝廷就派酷吏去那裡打擊。民間的組織性沒了,抵抗力也就弱了,也就容易被征服。所以屢屢出現幾千萬上億人口的地方居然就那麼容易被百萬級別的外族征服。


白完家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1979年到底是個什麼年份?1979年可是美蘇冷戰的高潮時期,也是冷戰時期蘇聯又進攻轉向防守的階段,所以討論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最好是從這個背景下入手。
美蘇冷戰的過程中,雖然蘇聯和美國沒有直接交手,但是他們在全球各地挑起了好幾次局部戰爭,這些戰爭的目的不過是美國和蘇聯在搶奪地盤,擴大自己的陣營而已,比如在東亞、越南和阿富汗都爆發過戰爭。
對於蘇聯而言,如果以任何一種方式拿下阿富汗的話,那麼它進入印度洋將只有一步之遙。如果蘇聯能暢通無阻地進入印度洋的話,那麼美蘇冷戰的結果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那樣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蘇聯這個國家在地緣上的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現在的俄羅斯面臨的問題,那就是蘇聯沒有像樣的出海口。西邊的出海口被歐洲國家擋著,北邊和東邊沒有不凍港,南邊又是陸地。所以蘇聯的領土那麼大,就是沒有像樣的出海口,這不僅在當年,即使在現代都是一個很大的短版。
阿富汗戰爭從1979年持續到1988年底,這是一場漫長而且非常累贅的戰爭,因為跟當時的蘇聯入侵者對抗的游擊隊員幾乎來自整個中東,比如大名鼎鼎的本拉登當年也從沙特跑到阿富汗去跟蘇聯人作戰。
如果把阿富汗戰爭僅僅理解成中東地區的游擊隊跟蘇聯作戰,那就想的太簡單了,這些游擊隊背後提供武器和技術支持的恰恰是美國,因此阿富汗戰爭可以看成是美蘇冷戰的結果。當年正是美國人在中東地區開設的培訓學校,教會了這些人如何製造路邊炸彈,如何破壞蘇聯人的通訊設施。
如今駐紮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軍仍然遭受著路邊炸彈的襲擊,這些東西都是當初他們傳授給游擊隊的技術。
因此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在美蘇冷戰的大前提下,蘇聯想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所以才發動的戰爭,但是這個事情蘇聯最終沒有辦成,反而加速了它的解體。

局勢君


1973年,埃及人在蘇聯幫助下發動的蓄謀已久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最後還是以自己戰敗而告終。接著到1976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宣佈廢除與蘇聯的友好合作條約,從此雙方決裂。

這樣一來,蘇聯在中東的勢力範圍幾乎喪失殆盡,整個地緣環境隨之迅速惡化,而大部分中東國家轉而投靠了美國。美國於是以此為跳板,在眾多阿聯酋國家支持下趁機向蘇聯的中亞滲透。

隨著宗教人員和一部分恐怖組織的滲透,蘇聯在中亞的鄰國阿富汗隨之動盪起來,宗教勢力和恐怖組織勢力甚至穿越阿富汗直接進入到了蘇聯在中亞的5個加盟共和國。從1979年蘇阿戰爭開打前夕,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些地方都已經有來自中東的宗教和恐怖組織力量開始活動了。而之所以如此迅速,就是因為執掌阿富汗的阿明政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騎牆派,表面上對蘇聯親近,換取物資援助,實際上卻一直在美蘇之間兩頭下注。

作為蘇聯來講,中東勢力的滲透讓和而阿明的這一開門揖盜、吃裡扒外的舉動無疑對蘇聯的中亞部分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是蘇聯所不能容忍的。在阿富汗構築一道防線就成了蘇聯的當務之急!況且,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改變中東惡劣的地緣態勢也是蘇聯的遠期目標,阿富汗則又是必經之地。於是,蘇聯便果斷的對阿富汗用兵了。


大將軍威武K


蘇聯入侵阿富汗主要就是當時阿富汗又發生了政變,新上臺的阿明政權殺害了此前的塔拉基,奪取了阿富汗政權,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蘇政策產生了巨大改變。

在外交政策上,阿明政府不再奉行此前的親蘇政策,雖然表示要在美蘇之間平衡以不受制於某個國家,但是在行動上阿明更傾向於和美國搞好關係而疏遠蘇聯,甚至還驅逐了此前派駐在阿富汗的一些蘇聯人員,因此蘇聯對阿明政權極為不滿。

在此時,蘇聯的戰略就是擴張,70年代整體上美國處於守勢,而蘇聯處於攻勢,蘇聯謀求向南亞地區擴張,一樣將勢力擴展到印度洋周邊地區。而阿富汗是在中亞地區的核心位置,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是溝通中亞、南亞等地區的關鍵樞紐,所以早在此前蘇聯就努力在阿富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實現對阿富汗的控制,進而向其他地區擴張。

結果此時阿明搞了政變,還疏遠蘇聯,因此蘇聯首先是對其政變,改變外交政策等行為表示不滿,並對其進行了遊說和威脅,但是阿明不為所動,最終蘇聯選擇直接出兵幹掉阿明,建立新政權,直接控制阿富汗。


戰爭之王


阿富汗雖然是內陸山國,但卻是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必走捷徑。蘇聯要真正主宰世界,就必須在印度洋周邊有勢力範圍。而要南下印度洋,關鍵就是控制阿富汗。起初蘇聯在阿富汗扶持了親蘇政權,並在阿駐有“軍事顧問”並推行了一些改革。但蘇聯的動作激化了阿富汗親蘇勢力和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同時阿政府內部親蘇派與主張發展與歐美國家交往的勢力也發生了矛盾,結果以阿明為代表的勢力控制了阿富汗政權。阿明主張阿富汗既要與蘇聯交往又要發展與美國的關係,還刻意與蘇聯保持一定距離,甚至想驅逐某些蘇聯顧問,阿明的做法就與蘇聯完全控制阿富汗的戰略企圖發生了矛盾。


眼看阿明有倒向西方的傾向,蘇聯擔心如果阿富汗完全倒向美國後,美國會以阿富汗為基地直接威脅蘇聯本土“最柔軟的下腹部”中亞地區。事實上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已經在阿富汗喀布爾某處設立了監聽站,可以監聽幾乎整個蘇聯的通信。更要命的是,阿富汗如果倒向西方,蘇聯南下印度洋的戰略將無法實現,自然也無法建立起真正的全球霸權。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一些高層領導人在未與蘇聯最高蘇維埃通氣的情況下就通過秘密討論決定出兵阿富汗,收拾阿明。


正巧在這時阿富汗鄰國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激進的革命者還攻入美國大使館扣押了使館工作人員為人質。美國和西方國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伊朗,暫時沒空去注意阿富汗。蘇聯卻趁此良機於1979年12月底突然出動十幾萬軍隊閃擊阿富汗,並打死了阿領導人阿明。


疾風猛士


蘇聯武裝入侵阿富個人理解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自從二戰以後阿富汗理論上就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當時的阿富汗政府跟蘇聯相處的還是比較不錯的,後來阿富汗政府發生政變被推翻,新上任的新領導人在當政期間,不聽蘇聯指揮打算脫離蘇聯的控制,這個時候蘇聯就決定採取軍事措施。

第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對蘇聯極其重要,是亞洲的十字路口,也是蘇聯伸向印度洋的橋樑,對蘇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蘇聯自然不會讓阿富汗脫離自己的控制。

第三、當時是美蘇爭霸時期,政變後的阿富汗有親美的趨勢,蘇聯絕對不會容忍自己控制下的阿富汗倒向西方陣營,蘇聯入侵阿富汗更多的是在當時美蘇爭霸的世界大格局下的一個縮影。

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正步軍旅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戰略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當時蘇聯霸權主義為了實現蘇聯的戰略目的佔領阿富汗當基地南下印度洋,控制中東產油國進而控制歐洲!配合蘇聯自己的太平洋戰略!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徹底掌控阿富汗的國內局面局勢以達到阿富汗國內反俄勢力被弱化或被消滅!

蘇聯迫使阿富汗經濟依賴蘇聯而入侵阿富汗!蘇聯通過佔領阿富汗達到牽制嚴重影響巴基斯坦靠近我們中國和我們中國結成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親密關係的戰略目的!

蘇聯和美國進行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略目標過程中處於守勢!所以直接反制美國的世界霸權佔領了阿富汗達到與美國全球霸權競爭!


英明者


當年蘇聯扶持的達烏德政權被親美勢力推翻了,蘇聯怒髮衝冠,出兵阿富汗恢復了達烏德政府。至於是否是有南下印度洋的戰略意圖,當時國內輿論界是這麼說的,當時年齡小,無法認識。


烽火臺120


一是地理位置重要,處在亞洲中心地帶;

二是時值美蘇爭霸期間,蘇聯急需推翻親美的阿明政權,扶植親蘇勢力上臺;

三是進一步壓縮威脅中國邊境安全形勢,實現對中國的戰略包圍;

最後一點阿富汗天然氣資源豐富。


刺客眼中的歷史


利益決定命運!前蘇聯,美國,日本,到納粹德國!都是追求的意識形態,和利益最大化!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