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陽謀!美妝巨頭的小眾情結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小,不止於美。

文|方良

近期,法國小眾香水品牌Le Labo入駐中國香港DFS環球免稅店,進一步擴展了其在中國市場“圈錢”的步伐。而此前,僅成立8年的Le Labo被雅詩蘭黛高價併購,倚靠資本大樹。

回顧Le Labo的發跡史,其“美國工業風”的裝飾風格、利用高端酒店、航空頭等艙等圈粉的銷售策略,以及“體驗式消費”的商業模式,都讓它從眾多高端小眾品牌中脫穎而出。

然而,Le Labo只是眾多亮眼小眾美妝品牌中的一員,當下越來越多的小眾品牌受到美妝巨頭的喜愛,並被攬入麾下。

渠道制勝

紐約伊麗莎白街,大牌化妝品扎堆,與其他店面極力鋪陳相左,Le Labo的裝修風格顯得格格不入。老式的木地板、簡陋的陳列架,壓抑而又頹廢,毫無高檔可言。然而,就是這樣一家頗具“美式工業風”,與優雅、高貴毫不沾邊的香水品牌,卻受到了雅詩蘭黛集團的垂青,並於2014年以約6000萬美元(約人民幣4億元)將其攬入懷中。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Le Labo在紐約伊麗莎白街的第一家店

如果說Le Labo毫不顧忌自己的“顏面”,那它的營銷策略則堪稱別有心機。

2006年,Le Labo創立,它誕生之時就並不專注於香水,旗下產品還包括洗浴用品、身體護理、香薰蠟燭等。Le Labo的洗浴用品是柏悅、凱悅、費爾蒙等五星級酒店的客房“專供”,同時也是部分航班頭等艙的“御用品”。

此外,Le Labo還會為這些酒店進行定製服務。例如, Le Labo Bergamote 22號在上市初期就是專門為柏悅酒店定製的;而費爾蒙旗下全線酒店浴室用品則指定Le Labo Rose 31號香。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Le Labo Bergamote 22號

“自從在柏悅酒店用過一次Le Labo的身體乳後,就對這個香味念念不忘”“離開柏悅酒店時帶走了一全套Le Labo的酒店用品,並且厚著臉皮找服務員多要了一套”,類似的留言在網上並不鮮見。由此可見,走“高端酒店路線”,使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Le Labo宛如在酒店客房投放了免費的“試用裝”。

“借道”高端酒店與航空頭等艙,Le Labo的產品直擊核心消費人群,在細分市場虜獲了一批忠粉,並迅速打開了市場美譽度。這或許就是Le Labo被雅詩蘭黛相中的原因之一。

不僅是雅詩蘭黛愛小眾品牌,與雅詩蘭黛齊名的美妝巨頭歐萊雅也不例外。

2016年7月,歐萊雅以12億美元(約人民幣80億元)的高價併購美國高端彩妝護膚品牌IT Cosmetics,促成了歐萊雅當時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此前,歐萊雅史上最大的收購交易是2008年以17億美元(約人民幣113億元)收購聖羅蘭美妝。)

IT Cosmetics能得以被歐萊雅高價收購,與其營銷渠道和產品屬性不無關係。

IT Cosmetics成立於2008年,旗下產品主要通過美國最大的電視購物頻道QVC(Quality Value Convenience)、新西蘭的電視購物頻道The Shopping Channel,以及Ulta、絲芙蘭等零售渠道銷售。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IT Cosmetics

此外,IT Cosmetics彩妝上專注自然裸妝風格,與歐萊雅旗下色彩豐富的潮流彩妝品牌Urban Decay(2012年被歐萊雅收購)形成互補。

賣點為王

雅詩蘭黛看中Le Labo的不僅僅只有“渠道”,更重要是它的體驗式營銷方式。

初看Le Labo的店鋪設計,它並不像一家奢華的香水店,而像是香水實驗室,而這也正是Le Labo最大的特點。Le Labo在法語中就是“實驗室”的意思,其最大的賣點就是:不走工業化量產,而是追求新鮮調製。

顧客在購買香水時,能在現場親眼見證香水調製的全過程。不僅如此,顧客還可以自己制香,包括了從原料的調配、到罐裝、再到貼上註明日期、香味和姓名的標籤。Le Labo的每款香水彷彿都刻上消費者自己的標籤,這對於追求個性的年輕消費者無疑是一大誘惑。

無獨有偶,另一小眾香水品牌Editions de Parfums Frédéric Malle(簡稱Frederic Mal)也因獨特的賣點被雅詩蘭黛併購。Frederic Mal主打“香氛出版社”的概念,由數十位頂級品牌的聞香師,打造具有大師簽名的香氛作品。

不僅如此,Frederic Mal的任何一款香水的試用都在一個個封閉的玻璃通道中完成,以保證各種香氛之間不會互相產生干擾。與此同時,所有大師的作品都採用像書籍包裝一樣的方式在店內進行推廣。

同樣青睞小眾香水的還有LVMH集團。2017年3月,LVMH集團收購了法國小眾香水品牌Maison Francis Kurkdjian。該品牌旗下共有25款系列產品,以“香水衣櫥”為主打理念,從香水、香氛沐浴泡泡和衣服清洗劑等一應俱全。

收購小眾香水品牌似乎是美妝巨頭們的偏好。2015年,資生堂集團收購了沙龍香水品牌Serge Lutens(蘆丹氏); 2016年6月,歐萊雅收購法國香水品牌Atelier Cologne(歐瓏),並在一年之後就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獨立門店。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2017年6月,Atelier Cologne(歐瓏)在上海興業太古匯開了首家精品店

正如歐萊雅歐瓏品牌總經理安彥(Yann Andrea)所言,“雖然目前的香水市場上,僅10%是小眾香水,剩餘的90%都是大牌的商業化香水。但是預計在未來20年,二者的比例將分別為50%左右。”

市場是永恆的導向

美妝巨頭們在選擇品牌併購時,迎合市場需求往往是他們判斷的基本標準。

隨著消費者健康環保意識提升,主打 “天然”“環保”等特點的小眾美妝品牌也成為了香餑餑。

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FAB(First Aid Beauty)就被寶潔集團以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收購。FAB的特色就是科技護膚理念和敏感肌護理概念,品牌旗下有多款針對不同膚質、不同的敏感肌護理產品,旗下大熱的修復面霜甚至被網評為“平價LA MER”。

另一美國小眾護膚品牌CeraVe則在創立12年後,就被歐萊雅相中收入旗下。CeraVe被看中的原因,與其手握MVE屏障修復技術不無關係。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CeraVe

此外,創立於2000年,主打環保、天然植物的英國高端護膚品牌REN Skincare,則於2015年被聯合利華收購。

不僅如此,在2017年寶潔和聯合利華還分別收購了舊金山香體露品牌Native Deodorant和美國天然香體劑品牌Schmidt's Naturals,兩者都主打天然環保;而香精香料巨頭奇華頓則收購了法國天然香精製造商Expressions Parfumées,後者在內業被稱為“天然香精複合物先驅”;2018年,寶潔繼續加碼天然類產品線,收購了新西蘭天然皮膚護理品牌Snowberry。

由此可見,不論是香水還是護膚品,亦或是彩妝,這些小眾品牌除了產品本身特點鮮明外,其在渠道、賣點、營銷等方面也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才得以在眾多品牌中閃閃發光,被大企業所垂青。

都是阳谋!美妆巨头的小众情结

不一樣的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