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古典詩詞講究章法,注重詩意的分合和意脈的承接,最常見的章法是"起承轉合"。

一、"起"定基調

"起",即起句,是緊承詩題,引出所敘、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統帥全詩、奠定基調,渲染氣氛、鋪墊意境的作用。

明起:起句直接點題。

《集靈臺·其二》

唐·張祜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

這是一首通過描寫虢國夫人的驕縱風騷,諷刺唐玄宗的昏庸。首句開門見山,說虢國夫人得到皇帝的恩賜,次句寫騎馬入宮,無上的榮耀;三句轉向對虢國夫人容貌的描寫;末句"淡掃娥眉朝至尊",體現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隨意和任性,表現出她的受寵之深。詩的語言含蓄,似褒實貶,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暗起:就是在起句中,沒有出現標題的字眼,而是通過事物的獨特的特徵,暗含題目的本意。

《詠石灰》

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碎骨粉身終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

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這是一首詠物詩,採用象徵手法,表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整首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千錘萬鑿出深山"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不點題卻含題意,給人想象空間大。

陪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來引出本題。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臘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從而暴露了皇帝對親信宦官的厚待,以及宦官的可憎面目。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飛花",由眼前之景況引出題目,此為陪起。

反起:即不從題目正面說起,而從反面引出本題。

《喜外弟盧綸見宿》

唐·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

此詩是作者為表弟盧綸到家拜訪有感而作。首句寫作者悲涼的境遇:年老獨居荒野,近無四鄰,孤苦無依,生活貧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把一位窮愁潦倒的白頭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很豐滿。後兩句寫對錶弟到來的感激,這是寫"喜",但喜中有悲。喜的是因為自己被貶沉淪,親人還來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處境不佳,又感到對不起親人,所以仍感辛酸慚愧。題旨為"喜",而作者卻從靜夜無鄰,荒居寂寞之景況敘起,而點出外弟之肯來為"可喜"之事。反起的作用在於欲揚先抑,使突出情感作用更大。

興起:就是由心中所懷所感,引出題目本意。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入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題目為《渡漢江》,卻就旅居嶺南之外、年復一年音訊斷絕,引出題旨,這就是所謂興起。

二、"承"起而續

"承"就是承接連貫。通過與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緊密的連貫,與起句保持延續、深化或互為佐證,起到承上啟下,鋪墊蓄勢,提供依託的作用。

《柳梢青·送盧梅坡》

宋·劉過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這首詞是劉過為送別在京城結交的好友盧梅坡而作。上片寫離別之苦,下片寫別後之思。整首詞情深意切,婉轉動人。從結構來看,"聚散匆匆"一句為全詞第二句,相當於 "承"句。"承"首句"聚"意,啟下句"散"情,並進一步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兩個意象表現對友人的不捨與牽掛,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轉"開生面

轉句,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避免了詩詞的平直,讓詩意鮮活生動起來,同時也轉向了詩歌主旨的揭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的首句,通過午夜時分"月落"、"烏啼"、"霜滿天"三種景象,體現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句轉向寒山寺,引出末句"山寺夜鍾",這一詩人在夜泊中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四、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詩意的最後合成,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首句通過描寫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二句描寫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達出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末句以冰心玉壺自喻,表達出自己為政清廉,如冰清玉潔一般的自豪感。詩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使全詩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