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備課本|李國鋒《春江花月夜》教學解讀

名師備課本|李國鋒《春江花月夜》教學解讀

春天是一個繽紛的季節,是一個夢幻般的季節,是“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的季節,是“如花美眷”感嘆“似水流年”的季節,是張生與崔鶯鶯待月西廂私定終身的季節。“春江花月夜”是這個季節也是我們民族心靈史上最美麗最浪漫最令人神往的夜晚。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夜晚,我們這個熙熙攘攘的務實的民族,才在生命深處保留下一種做夢的空間。在“詩的盛唐”即將到來的時候,張若虛以這樣一首詩來開場,這個場開得不同凡響,開得落筆絕塵,開得連聞一多都禁不住要讚一聲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一、《春江花月夜》一共三十六句,可以看作由九首七言“絕句”組成。

二、九首詩可分為上四首、下五首兩大部分。

三、春、江、花、月、夜五字中,月字最重要。

第一部分 宇宙中的月亮

①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開篇點題,入手擒題。這裡的海並非詩人眼中所見而是心中所想(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江潮浩瀚彷彿與大海連在一起,明月隨著潮水湧動,十分壯觀。(①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蒼涼壯闊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壯麗中又飽藏著深摯的情感③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柔順溫婉)

江連海,海生月,月照春江,這樣一幅連環的美景呈現於千萬裡的闊大時空(西哲說每一片風景都是一種心境。境由心生),極見詩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廣,有一種仰視宇宙的氣魄。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古代詩人喜歡與天地萬象共享生命,共享感情)月光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②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引出“春江花月夜”的全部意象。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覺察。月光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所以江灘上的白沙也不容易分辨。天上地上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讓人在靜謐和清麗中獲得瞬間的生命享受。

續寫:在這皎潔的月色下,我步履飄然地踏上了花草遍生的原野。夜晚的涼風從原野上輕輕吹來…

A、這個時候花草叢中突然驚飛起一大片五色繽紛的蝴蝶。當它們在遠處飄舞地時候,紛紛然就像是一片飛舞的火星。

B、這個時候不知從哪裡響起一陣輕柔縹緲的歌聲。歌聲在風中抖動著,由小而大,漸漸傳遍整個江面。

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③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李白也曾問過:“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所不同的是李白是帶著一身酒氣來問的。

為什麼提出這樣一個永無答案也無須答案的天真而稚氣的問呢?

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象遭到挫傷時,哲學的沉思給了我們一種開闊的眼光,使我們不至於沉淪與勞作和消費的現代漩渦,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

“初見月”,“初照人”是指最初發現月亮的美, 那該是怎樣的一種驚天動地啊!

“人生若只如初見”,司馬相如是那個撫琴的俊雅男,卓文君是那個夜奔的風情女。唐玄宗是楊貴妃的“李三郎”,楊貴妃是唐玄宗的“解語花”。天地間也還是紅日朗朗,山河浩蕩。

在科學知識越來越多的今天,古人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探索,而美感也就消失了。

古人的探索大多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有限的個體生命能夠超越時間的規定而獲得永恆的價值嗎?

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裡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

張若虛並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卻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並非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四季圖景,都有各自的苦樂辛勞。沒有誰能預知自己的一生要經歷多少四季輪迴。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恰恰是那些看透了人生卻依舊熱愛生活的人。腳下堅實的土地是我們的,時間也站在熱愛生命與生活的人一邊。沒有理由唉聲嘆氣,我們海闊天空,我們來日方長。

“不知江月待何人”這裡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的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看到大江東流。這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多麼象消逝著的光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這滔滔流水送走的嗎?人類只有在面對流水,直面春天的時候才會突然領悟到時間的殘酷本質,難以言說的恐懼會緊緊地攥住人類的心。羅大佑說:“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流水面前,人類選擇了抵抗,愛情就是抵抗的方式之一。人類可以抓住愛情——時間汪洋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時間不顧地老天荒的謊言,還是把抓住稻草的人捲入漩渦,攫去那人的青春。

《春江花月夜》寫到這裡,在結構上面臨一個難題,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但見長江送流水”,已經一步一步把情緒調動到了極致,已經走到最高點,該怎麼往下寫。

作者解決的辦法是從空曠無垠的宇宙人生感嘆,一下子轉到了很具體、很貼近的畫面。動畫片《獅子王》,剛一開始就出現最熱鬧的場面、最激烈的戰鬥、最華麗的歌舞,一下子就把觀眾吸引住了,等情緒被調動到最高點,音樂一下消失了,大場面一下子隱沒了,一個孤獨無助的小獅子佔據了銀幕,故事這才真正開始。好的作品除了作者流露真情之外,關鍵就看如何表達。

名師備課本|李國鋒《春江花月夜》教學解讀

第二部分 人心中的月亮

⑤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裡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悽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月光下徘徊的思婦,這是同一個靈魂另一面的倩影,思婦想像著遊子的扁舟在月光下徘徊,這是同一個天真稚氣而美好的等待。

⑥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都是月亮惹的禍”,這裡“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L·克蘭默在《燈宴》序言中所說的:“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是人問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她把遠隔千山的情侶的思念聯結起來”潘知常說的:“中國人那根極輕妙、極高雅而又極為敏感的心絃,每每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撥響。一切的煩惱鬱悶,一切的歡欣愉快,一切的人世憂患,一切的生死別離,彷彿往往是被月亮無端地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種種飄渺幽約的心境,不但能夠假月相證,而且能夠在溫婉宜人的月世界中有響應。”

⑦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此時遠行人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望月相思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而普照乾坤的月華是能照見夫君的,因而又產生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痴想。這裡的“逐”字把思婦那種深沉,執著,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現的更形象,更具體,更傳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動感。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當然這是不可能,於是又想按照古代傳說託鴻雁、鯉魚捎書帶信,然而鴻雁奮飛,也飛不出明月的光影,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裡只有鯉魚騰躍,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紋。(詩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覺,他好像看到了魚躍激起的水紋裡有遠方傳來的書字,一篇愁思蔓延水面,情深如水。)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

⑧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接著筆鋒一轉寫“扁舟子”。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寂寞之情。夢裡飛花,眼前流水,無不標示著春光漸歇,而牽情的明月更西斜而且墜落了。春江花月夜是美妙的,然而美中不足:兩地分離辜負了今夜的春江花月。

⑨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沉沉”二字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加深了他的相思。夜色悽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悽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瀰漫著。“搖情”——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在夜的靄靄深處,月光如眸,月色脈脈,在江邊樹影搖曳中不勝溫情縋綣,似乎表達著終古如斯的企盼,以及企盼中那一份美麗的優鬱。

“笙歌散後人微倦,歸路風吹面。

西窗落月蕩花枝,又是人間酒醒夢迴時。”

——王國維《虞美人》

結語

我們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

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

在《春江花月夜》裡,儘管有哀愁,但掩不住輕快;雖有嘆息,卻決沒有悲觀。這正是初唐士子的精神風貌!他們剛踏上人生之路,有理想,有信心,有活力,然而欠缺閱歷。這個群體面對著國勢上升期的大千世界,一面感到美好,一面又感到還有點什麼不足,應該更美好。究竟哪裡不足,如何才算更美好,他們又一概說不清,只模模糊糊地感到這是個宇宙人生的大問題。張若虛用不知是誰家和在何處的遊子思婦作寄託,是個最佳選擇。詩中蒼茫深闊的景象,優美清麗的文辭,悠揚舒泰的音調,再加上運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手段:把“江”字“月”字忽合忽分,分開時又各自和別的詞合合分分,瞬息變幻,精彩而神秘,表現出最典型的初唐情調。中國哲學的古老靈魂在盛唐來臨之際煥發出來的年輕的生命光華,禮讚生命、禮讚自然,這就是《春江花月夜》昭示萬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

《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