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盒馬",為何放慢“腳步”??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據統計,在所有生鮮行業入局者中,4% 實現賬面持平,88% 虧損,剩下 7% 是鉅額虧損,只有 1% 實現了盈利,盒馬也沒例外。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2018 年 12 月 12 日,武漢帝斯曼廣場,盒馬鮮生開業。

這是它在全國開的第 100 家門店。

從 2016 年初試線下零售,上海第一家門店開啟,到百家門店遍佈全國,盒馬僅用了 2 年 11 個月。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有人稱讚,盒馬解決了 3 公里內生鮮產品的快速配送,一站式服務很便捷;也有人詬病盒馬的本質是大雜燴,模式混亂業務不清晰。

線下生鮮市場一直享有最大的市場需求,但外界對其定義和標準卻一直模糊不清。

一如盒馬,狂奔兩年,卻始終沒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候毅的「搏擊」

最開始的盒馬並沒有這般高調,這和創始人的背景不無關係。

公司創始人兼 CEO 侯毅曾是京東高管,主要負責京東物流方面的工作,基於自己對線下零售的多年研究,侯毅提議劉強東嘗試線下零售,隨後京東到家誕生。

但沿襲之前與當地廠商合作的傳統方式,京東到家顯然違背了侯毅的初衷。

這時,阿里向這位零售老兵拋出了橄欖枝。

出走京東的侯毅,猶如當年離開 360 的張小龍,專注的事情沒有變,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這並不是一個初生的行業。

在此之前生鮮電商已被追捧了多餘年,在電商的興起浪潮中市場漸趨飽和,其中更是裹挾著無數企業的起落沉浮。

最高峰時,全國生鮮市場有 4000 多家電商入局,資本和市場都一度達到異樣的高潮。

2015 年 3 月,侯毅在阿里雲的上海辦公室創立盒馬鮮生。用時九個月搭建起包括物流、財務、門店、支付等在內的新零售系統。

第二年初春,首家盒馬鮮生試驗門店在上海開業。

其中的一個細節是,在開業當天,儘管作為阿里的親兒子,但盒馬鮮生並沒有舉行隆重的剪彩儀式。在後來的媒體採訪中侯毅曾解釋道:不知顧客的接受程度,所以一開始並不希望有太多生意。

箇中意味,很難不讓人有所聯想。

本質而言,對於侯毅來說,盒馬是自己的一次 " 流竄 " 的實驗,成功與否無法得知;而對於阿里來說,盒馬鮮生也僅僅是個散錢投資,至於是不是一個值得發展的項目,尚需觀察。

彼時的盒馬,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使命感。

在這樣的揣測與試探中,侯毅整整摸索了一年。之後就有了外界看到的阿里大量注資,全力支持盒馬鮮生。

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從 2017 年的 25 家門店,到今年突破百家大關,盒馬的開店數量翻了三番。

盒馬失重

此後的盒馬底氣十足,化身 " 趾高氣揚 " 的有錢人。

門店數量劇增,盒馬不斷高調宣揚自己 " 線上 + 線下 + 物流 " 的模式,並以新零售行業先鋒自居。

這是侯毅與盒馬的榮耀時刻,但巨頭加身之下,盒馬也逐漸暴露出自己的問題。

生產、採購、流通是生鮮行業供應鏈的要點,橫跨農業、物流、零售三大領域,生鮮電商不僅僅是進貨賣貨那麼簡單。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食材的安全與新鮮是生鮮行業的命門,從源頭把關、加強質量監督,才能在供應鏈上勝人一籌。

盒馬沒有握住命門,心口還被扎中幾刀," 日日鮮 " 的招牌多次被打臉。

椰漿過期事件剛剛沉寂,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聲明中,盒馬又漏了頭,對 1781 批次樣品的食品抽檢報告中,共有 11 批次樣品不合格,檢查人員甚至在在廣州門店銷售的鯽魚裡檢查出抗菌藥。

盒馬一步步消費著它曾經的明星屬性。

但如果從本質來講,這些並不是盒馬本質的問題,隨著技術的升級改造和監管的加強,這樣的發展陣痛必然可以規避,但有一點卻影響著盒馬的全盤計劃:服務。

首先是價格。

生鮮行業供應鏈可控難度大,導致高損耗、難盈利成為頭頂揮之不去的烏雲。

據統計,在所有生鮮行業入局者中,4% 實現賬面持平,88% 虧損,剩下 7% 是鉅額虧損,只有 1% 實現了盈利,盒馬也沒例外。

而盒馬成立一年半後就火速宣佈盈利,根據去年 7 月公佈的數據:7 家運營 1.5 年以上的盒馬鮮生成熟門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 80 萬元,單店坪效超過 5 萬元。

建立在高盈利模式之上的是其高於市場的價格。

盒馬主打基地自採,以此減少中間差價降低價格並保證產品質量。但是在用戶的反應中,盒馬所銷售的商品價格均高於當地市場價。

其次是場地模式。

為體現自己服務更全面,盒馬創新推出成品與半成品服務。而實際上既不能達到日常用戶的剛需,更不能滿足優質用戶的味蕾要求,如同花架式般。

堅持就餐面積不超過 1/3 的標準,使顧客給盒馬的餐廳貼上 " 髒、亂、差 " 的標籤。

生鮮未解,老馬迷途

資本入場,吹響跑馬圈地的號角。漸趨飽和的線下生鮮市場,餘座已經不多。

然而據極光大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 7 月份,有 85.11% 的用戶在設備上僅安裝 1 款生鮮電商 APP,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同時,在《2016-2017 年度生鮮電商 " 死亡 " 名單》調查中,有 14 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

長達十年的 " 藍海 ",一直無人能佔據。既有生鮮行業的先天原因,也與電商模式的弊端相關。

前期供應鏈巨大投入,挑戰用戶多年的消費習慣等,眾多因素阻礙了生鮮電商前進的腳步。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冷鏈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生鮮電商或將擁有適配的解決方案。但當下盒馬的過度擴張絕對不是明智的。

若盒馬想打造一應俱全的平臺來增強用戶粘性,最終將會演變成不倫不類的 " 四不像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根基未穩便大肆擴張的盒馬,將來的繁華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資本寒冬的到來是不爭的事實,當摸著石頭過河的盒馬,失去資本寵愛補貼減免,那巨大的虧損只能是自掘墳墓。

沒人能預知未來,當資本的熱潮褪去,虛無的泡沫便會灰飛煙滅。

這個行業還是需要冷卻,需要冷卻之後的生鮮電商新明天。


熱點解析 丨 盒馬不在“鮮生” 一路狂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