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位老太的生活“失重”了,“跟個等死的閒人一樣”,怎麼辦

太原這位老太的生活“失重”了,“跟個等死的閒人一樣”,怎麼辦

忽然不知道每天該幹什麼了

3月29日8時許,61歲的沈愛英才起床。洗漱完,穿戴好,喝了杯牛奶、吃了兩片面包,她就坐在餐桌前發起呆來。坐了約半小時,挪到沙發上再發會兒呆,起身打開電視機,按著遙控板上的換臺鍵,從1到66頻道連續按了五六圈,每個頻道的停留時間還不足5秒鐘……這是近半年來,沈愛英每天的生活寫照。“其實,我6點多就醒了,不知道起來該乾點啥,就躺在床上想點事兒。一躺就是兩個多小時,可啥也沒想出來。實在餓得不行了,這才決定起床吃了飯再想。”半年前沈愛英的愛人去世了,女兒回來料理完後事就回去了,家裡就剩下她一個人。她每天起床後,除了想念剛去世的愛人外,就是犯愁當天該做些什麼。

沈愛英的愛人與癌症抗爭了9年。回憶起和愛人一起抗癌的歲月,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累,但是充實”。那會兒,愛人把她當成了唯一的依靠,每天的餐食、藥品、生活起居、外出散步都離不開她的陪伴。“雖然那時也偶爾會覺得每天伺候人的日子特別煩悶,沒個自己的時間。但現在突然閒下來後,自由是有了,卻覺得空落落的。”突然閒下來的日子,讓沈愛英有了很深的失落感,沒有人需要她伺候了,她覺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特別沒有成就感。“關鍵是,我都不知道自己每天該做些什麼了。”沈愛英說,過去她最不想聽到愛人叫她的名字,因為,那意味著麻煩事來了——不是拉褲子了,就是尿床了。可如今,她想讓愛人再叫她一聲都不可能了。

春節期間,女兒發現沈愛英要麼坐在沙發上愣神,要麼不停地按電視遙控器,便建議她找找新的生活重心,比如跳舞、玩牌、逛街……沈愛英也覺得主意不錯,照做了。可是跳了兩次舞、打了兩天撲克、逛了一次街後,她就放棄了,“從那些活動中找不到樂趣,也就不想去了”。

退休近半年,“跟個等死的閒人一樣”

“每天大早一睜眼就出去了,整天就是出去玩兒,我看你快住到外面了,根本不管我。你還當不當我是你的家裡人了?”3月30日9時許,61歲的劉榮軍對著愛人王桂芳吼了起來。王桂芳一邊把早飯端到劉榮軍手邊,一邊笑著說:“咋能不管呢?”

2018年11月,劉榮軍退休。說起退休生活,他連說了五遍“非常不適應”。

退休前,劉榮軍過著單位、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在單位每天開會、下車間、檢查、寫總結……忙得不亦樂乎。”他說,那時候總想著什麼時候能好好休息一下,有時間出去玩玩就好了,可如今,真的休息下了,反而不習慣了。

因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指揮員工做這做那,退休後,沒有員工可以指揮了,劉榮軍就開始指揮愛人和兒子。只要誰沒按他的指示辦事,他就會大發雷霆,有時還會摔盤子、摔碗。兒子因此躲進了單位宿舍。

愛人王桂芳喜歡唱歌、跳舞,5年前退休後就加入了合唱團、舞蹈隊,每天都會和同伴們外出活動。“她每天都樂樂呵呵地出門玩兒,我天天跟個等死的閒人一樣……”劉榮軍常埋怨王桂芳不陪他。

王桂芳想帶著劉榮軍從這種失落感中走出來,就帶著他出去參加活動。可有一次,王桂芳強拉著他去合唱,大夥兒剛唱了兩句,他拍拍屁股就走了。他覺得王桂芳成天出去唱唱跳跳,就是在浪費生命,因此看不上這樣的活動。

前兩天,王桂芳建議劉榮軍培養些愛好,比如寫書法、看書、下象棋,誰知劉榮軍聽了更生氣了,又發了一通火。他覺得,王桂芳是在嘲笑他沒特長,強迫他六十多歲的人了還得像小孩子一樣學門特長。“我其實也知道自己的心態和狀態都需要調整了,但就是不知所措。”劉榮軍說。

不知該圍著誰轉,人也變懶了

“送孩子去幼兒園了?帶水了嗎?”4月1日8時剛過,朱豔芳習慣性地撥通了遠在廣東生活的女兒的電話,照例詢問了兩句。掛斷電話後,朱豔芳打開手機上的照片,一張張翻看著半年前女兒和外孫同她一起生活時拍的照片。

女婿是廣東人,和女兒結婚後一直在太原生活。這讓朱豔芳覺得自己不僅有女兒,還多了個兒子。婚後三年,女兒生下了外孫。外孫一出生,就由朱豔芳和愛人一起照顧。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出門曬太陽、幾點喝奶、喜歡吃什麼、喜歡玩什麼……朱豔芳都記得準準的。

“外孫會說話後,每天起床第一個叫的就是姥姥,想想真幸福。”朱豔芳說,外孫滿一週歲後,常患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兒科醫生說,外孫的體質適合去南方生活。於是,外孫兩歲兩個月時,女兒一家就遷回女婿家生活了。

這下,可苦了朱豔芳。“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外孫沒出生時,我就是圍著女兒轉。後來有了外孫,就圍著外孫轉。現在,女兒和外孫都去了女婿家,我不知道該圍著誰轉了。”朱豔芳說,如今,她每天除了吃飯、睡覺、看電視和出門買菜,就是看女兒和外孫的照片,晚上就期盼著和女兒和外孫視頻聊天。

這半年,朱豔芳很不習慣,慢慢也變懶了,不想做飯、不想洗衣服,有時候連話都不想說。每天最有精神的時候,就是和女兒、外孫視頻通話的時候。“其實我也不想再過這種日子。可除了女兒和外孫,我不知道還有啥事兒能讓我願意動起來。”朱豔芳說。

專家建議: 及時調整心態找準新的定位

老年人生活“失重”是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有可能出現的事,它看似小事,其實直接影響著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數。對此,本報記者邀請太原市杏花嶺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負責人、杏花嶺區精神康復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馬超來解答一二,他表示:“這是老年人原本熟悉的生活節奏突然之間被打破,沒有及時適應新身份和做出心態調整而產生的。老年人表現出落寞、失去興趣、焦慮不安、失眠等生理心理狀況時,就一定要引起注意。”

針對老年人最易出現的三種“失重”情況,馬超提醒:老伴剛剛去世的老人,要明白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可以適度悲傷,但不要沉溺於悲傷,避免長期鑽在家裡面,儘量避免接觸熟悉的環境,可以採取暫住他所或到外地生活的方式,緩解沖淡內心的痛苦。融入新的集體,如到社區找老年人聚集點活動。

剛退休的人,則要找事情做,繼續保持充實的生活節奏,繼續保持對生活的好奇,保持對人、事、物的好奇。多去學習,多用腦,有效地預防腦功能退化疾病。

當孩子獨立後,老年人一定要清楚,孩子長大成人,需要有他們自己獨立的生活。作為長輩,調整心態,要學會放手,並與孩子建立適當的聯繫。學會為自己而活,尋找自己的價值。老年人最好要出門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參加老年大學,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伴旅遊都是不錯的方式。還可以關注社會公益,把對於孩子的愛,轉移到社會公益上,發揮餘熱,體會助人之樂。 晨報記者喬靜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