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風雲人物無法葉落歸根?

小方說歷史1990


“坡州敵軍墓地”是什麼地方?

本來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知道了這處位於韓國的埋葬者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的“坡州敵軍墓地”。

“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多少代價?

“抗美援朝”,為維護當時中國的和平發展,贏得了非常難得的和平期,但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當時組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兵力達到了240萬人,其中有135萬人趕赴朝鮮戰場,給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個當頭棒喝,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嚴。

但是到2014年,經過反覆確認,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抗美援朝烈士達到197653名。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但是與抗美援朝烈士相比,還有極大的差距。更不要說還有達到10843人的失蹤人數。

龐大的抗美援朝失蹤人員,去哪了?

“坡州敵軍墓地”是韓國遵循《日內瓦條約》所建立的,安葬“敵軍”遺骸的墓地,這裡的“敵軍”包括“朝鮮和中國士兵”,因此也被稱為“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坡州敵軍墓地”距離“三八線”僅5公里,但是卻成為了抗美援朝烈士回國的“天塹”。

在韓國“坡州敵軍墓地”一共埋葬者425具抗美援朝烈士的遺骸。他們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在“三八線”以東地區的抗美援朝烈士,他們的墓碑上寫著“中國無名軍人墓”。

但是,這所“坡州敵軍墓地”從1996年開始營建,就算是到現在,依然有非常多的抗美援朝烈士埋骨荒山,無人知曉。

幸運的是,從2014年起,共有5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被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根據雙方共識,在2019年4月3日,將會有第六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希望所有為祖國埋骨他鄉的,“最可愛的人”,能夠早日回國、回家。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死後落葉歸根,其實這是中國人存在了幾百年的傳統習俗,對於那些漂流在外鄉、常年思念家鄉的人來說,死後被埋葬在故鄉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

國民黨敗走臺灣,許多國府高官將領也隨著敗軍一塊撤到了孤懸海外的臺灣島。而這裡面不乏在民國時期風雲際會,雄霸一方的人物,最後他們在異鄉度過晚年,客死他鄉,未能落葉歸根,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接下來肥鵝就簡單的介紹幾位。

1.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貴州興義市泥凼鎮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歸國後,先後擔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黔軍參謀長等職務。1924年前往廣州,先後擔任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後參加東征和北伐,北伐結束後,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西安事變期間,他主戰,事後並沒有失去蔣介石的信任。抗日戰爭中,他先後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遠征軍總司令和中國陸軍總司令。戰爭結束後,主持中國戰區日本受降儀式,並代表中方在投降書上簽字,日方代表是岡村寧次大將。1948年,他出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次年出任行政院長一職。49年8月去了臺灣。在臺灣的歲月,何受到蔣介石的冷遇,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官場雖失意,但他還是積極參與民間活動。1987年10月21日,他因心臟衰竭在臺北去世,享年98歲。

2.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早年被清廷保送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率軍在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建立軍政府響應革命,並被公推為山西都督。袁世凱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後,任命他為山西都督,就此開啟了他長達三十八年的山西土皇帝生涯。49年12月,他隨撤到廣州的國民政府退往臺灣,最終於1960年客死臺灣。

3.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廣西桂林市會仙鎮山尾人,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因為擅長出謀劃策素有“小諸葛”的美譽。與李宗仁是新桂系軍閥的代表人物。參與過北伐和後來倒蔣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軍訓部部長,負責三軍整訓和軍事院校的改進工作。國民黨敗走臺灣後,白崇禧於1949年12月28日飛往臺北。1966年年底死於臺北,由於他的屍首被副官發現時周身呈綠色,因此存在懷疑是被蔣介石授意毒殺的說法。

當然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薛嶽、顧祝同、胡璉、胡宗南等,當然最大的那個還是凱申物流的掌門人凱申公蔣委員長。

而中共早期領導人中的王明是74年病逝在莫斯科,張國燾則是1979年病逝在加拿大多倫多,當然這倆叛變革命的二貨就得另說了。

原創不易,各位看官如果覺得肥鵝回答得還不錯,不妨順手點個“贊”,肥鵝在此給各位衣食父母們致謝了。

彼得堡的肥天鵝


蔣介石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就在那裡度過了晚年的時光,當然,他也是在臺灣去世的,去世臺灣之後,他就葬在了那裡。

他的老家本在浙江奉化,其實蔣介石還是想葬在老家的,但是,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不過他還存有希望,想以後會落葉歸根。

蔣介石算是一個無法落根的風雲人物。

馮玉祥

馮玉祥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有倒戈將軍之稱。和閻錫山一起發動過對抗蔣介石的中原大戰,最後他失敗了。

大家可能更熟悉馮玉祥乾的另一件事,那就是他發動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皇宮。

之所以說馮玉祥沒有落葉歸根,是因為他在從美國返回中國的輪船上,被大火吞噬了。屍骨也散落到了太平洋上。

閻錫山

閻錫山老家山西,有山西王的稱號,曾霸佔山西幾十年。國民黨敗退前夕,閻錫山跟著蔣介石退守到了臺灣。

在臺灣的時候,他開始推出政壇 ,最終死在了臺灣,葬在了陽明山。也是中國歷史上沒有落葉歸根的一個風雲人物。

張學良

張學良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大家比較熟悉他,是在抗日戰爭前夕,他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


正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張學良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共的調和下,國共兩黨達成抗日協議的。之後,才有了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父子囚禁了起來。直到1990年他才恢復了自由身。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關於無法落葉歸根的風雲人物,你還知道哪些?


史學達人


蔣介石(1887一1975),浙江奉化人。於1946年挑起全面內戰,49年被迫下野,同年率殘部退逃臺灣。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一個傳統的祭祖掃墓的日子,氣數已盡、病入膏盲的蔣介石未能逃過這一天。

按照中國傳統葬俗,蔣要入土安息了。但宋美齡和蔣經國決定暫膺蔣之“靈柩於慈湖,在臺灣懸棺待葬。以待來日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此舉是為了滿足蔣生前之心願。慈湖是蔣介石生前選擇的一處墳荃地,風景很像故鄉奉化溪口鎮。生前常去小住,以此感受思多之情、葉落歸根之意。

蔣介石死在臺灣,暫膺慈湖,可謂"屈尊"。他還能伸嗎?若想在天堂裡重溫昔日舊夢,亦無可能。若是移葬大陸,無論是奉化故地,還是紫金山麓,中共有言在先,悉聽尊便。

何應欽(1890一1987),原籍江西,生於貴州興義。

何應欽到臺灣後,深居簡出,不聞政事。隨著年歲增高,思鄉懷舊之情與日俱增。春來秋去,己是90多高齡,常獨自一人望著牆上的《泥幽風景圖》長久出神。這幅畫是張大千根據何向他描述貴州老家興義風景,憑想家畫出來的。

何應欽不覺心弛神往,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彷彿覺得己回到了故鄉。他時常把家鄉人民帶來的照片拿出來翻看。那樣的熟悉又陌生,沖淡著自己的思鄉之苦。

何應欽無時無刻不思念著家鄉的山山水水,渴望見到故鄉親人。年愈高,情愈切。98歲耄耋之年老人常會陷於深深的思鄉懷舊之中。


周勇華2


徐蚌會戰爆發前,時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原以為能統一指揮此戰役,沒想到大戰在即蔣介石害怕桂系勢力坐大將指揮權一分為二,最後在國防部長何應欽和總參謀長顧祝同的勸說下,蔣介石才勉強同意讓白崇禧代替劉峙統一指揮。

但是,當白崇禧看到“徐總”已經將主力一字型擺在了隴海線上後,直接撂擔子不幹了,因為沒有完全縱深配備,大戰在即要重新部署幾十萬大軍談何容易,已時不待我了,精於算計的“小諸葛”當即表示,這“鍋”我可不背,東北剿總衛立煌已經開了先例。因此,白崇禧果斷拒絕了指揮徐蚌會戰,蔣、白之間的矛盾也再次升級。

1948年12月上旬,徐蚌會戰已經進入了尾聲,國民黨敗局已定,美國已經對蔣徹底的失望了。此時,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了要求議和的建議,蔣介石懷疑桂系以實力威逼其下野,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邀請國民黨軍政大員前往官邸餐敘,商談“引退”事宜。在席間,蔣介石怒斥到之所以要“引退”,不是因為外因,而是因為黨國中的某一派系,明顯將槍口對準了白崇禧,言畢憤而離席。

蔣介石已經表示準備“引退”後,還兩次找了桂系首領李宗仁商談,希望李宗仁以黨國大業為重撐起和談的局面,以獲得喘息的時間。而白崇禧直接來勁了,當即表示蔣下野必須辭職由德公正式就任總統,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那什麼也辦不了。為了搶先打起“和談”的旗號進一步逼蔣,白崇禧還聯合了程潛、張軫等人要求蔣下野立即下野,以利於談判。

蔣介石無奈“引退”後,白崇禧和李宗仁最大的願望就是謀取劃江而治,但是“引退”後的蔣介石仍在奉化老家遙控指揮軍政,希望李白二人在謀取得劃江而治後,取得喘息的時間,以重新積蓄力量,相機再反補;而白崇禧則相反,偏安於一方,希望能在美國的支持下鞏固桂系的勢力與地位,直到完全取代蔣介石的位置,在江南形成分庭抗禮。

但是,在和談協議上,李宗仁一直舉棋不定,而白崇禧過於相信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手中的幾十萬大軍堅決反對渡江,頑固不化堅稱曹漢不兩立,劃江而治的計劃已經不可能實現,白崇禧和李宗仁及黃紹竑就和談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不歡而散。1949年4月21日,百萬雄師強渡長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摧毀了國民黨“固若金湯”的千里江防,白崇禧和李宗仁倉皇逃回了老巢桂林。

1949年6月,李宗仁和白崇禧邀請在北平的原桂系首領之一劉斐到廣州商談,期間劉斐曾為白崇禧獻計,建議白崇禧要求已經失去講和資本的李宗仁下野,由白崇禧率領湘、桂兩地軍政人員和部隊起義,但是遭到了白崇禧的嚴詞拒絕,仗著自己還有三四十萬大軍完全可以繼續周旋下去,或許能打開新的局面。

隨著武漢和長沙的解放,為了進行最後的負隅頑抗,白崇禧見大事不妙立即全面收縮兵力,將20餘萬大軍退據以衡陽、寶慶為中心的湘南地區,與廣東的餘漢謀集團及川湘鄂邊區的宋希濂集團組建聯合防線,共40萬大軍,企圖阻擋我軍向華南及西南地區挺進,並親自指揮嫡系桂七軍及第48軍,若戰事不利時可撤退至廣西、海南或者雲貴地區。

然而大廈將傾,“小諸葛”也挽救不了敗走的命運,當林彪的四野主力及二野的四兵團同時發起衡寶和廣東戰役後,迅速突破了白崇禧精心打造的湘粵聯合防線,白崇禧的精銳主力桂七軍和48軍幾乎全軍覆沒,不甘心失敗的白崇禧率領殘部撤回了老巢,並再次構建了以桂林為中心的聯合防線,連同餘漢謀的殘軍,剩餘部隊不足20萬人。

1949年11月初,為了徹底殲滅廣西境內的白崇禧集團,四野主力和二野四兵團集結了40多萬人兵分三路,發起了廣西戰役,白崇禧經過整合和招納其的30萬大軍毫無招架之力,瞬間潰敗,第三兵團司令張淦也被活捉。而進軍西南的二野主力已經突破了國民黨川、黔防線,直逼貴陽,白崇禧處境已經孤立,於是集體兵力以拼命的打通往海南的道路開始竄逃了。

於1949年12月4日,窮途末路的白崇禧從此離開了經營多年的老巢,從南寧飛到了海口,而李宗仁因失意赴美。此時的白崇禧已經是個光桿司令,已無昔日裡的神采奕奕,不久後便飛到了臺灣,被蔣介石委以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的虛職,“小諸葛”自此永遠的失去了兵權,這位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也自此在軍界中銷聲匿跡,於1966年12月2日,客死他鄉,無法落葉歸根。


賽門軍略


我只能想到的人是蔣介石,看過《蔣介石傳》,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而他可能知道了什麼,在離開之前特意回到浙江奉化溪口的家鄉,祭拜了自己的母親王彩玉,還把家裡人都叫上了,讓晚輩一直磕頭跪拜,兒子蔣經國的老婆是俄國人,沒有磕頭,只是鞠躬了,為此蔣介石還罵她不懂禮節,其實本來就不需要動怒,因為俄國人又不懂這些,最主要的還是蔣介石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最後一次祭拜了。

確實,他到了臺灣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直到自己生病,意識到自己很有可能不行了,所以就留下了遺言,他對身邊的人說:“我死後,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

就這樣蔣介石的靈柩被放在了慈湖,而慈湖就算再像奉化,畢竟不是自己的老家,所以蔣介石吩咐他們不要下葬,以待時機,歸葬故鄉,因為按照浙江一帶的風俗習慣,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採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能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

事實上,蔣介石的靈柩在臺灣一放就是四十多年,未來有沒有可能歸葬故里還是個問題,另外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同樣也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也暫厝於距離慈湖陵寢約2公里外的“頭寮賓館”,現稱大溪陵寢。

如果您能想起有哪些風雲人物,沒有落葉歸根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供大家知曉。


羽評郡主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人們時常會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感嘆不已。但是往往卻忽略了,諸葛亮其實也沒有葉落歸根。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年幼時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躲避戰亂,諸葛玄死後,隱居於襄陽隆中。後在劉備三顧茅廬的盛情邀請之下,出山輔佐劉備,並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了霸業。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主持朝政,並前後六次北伐中原,意圖匡扶漢室。

不過現實往往很殘酷,雖然為了北伐中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但每次出征均是以失敗告終。最後在,蜀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後葬於陝西省勉縣定軍山腳下。

中國人對於鄉土的濃濃眷戀,講究死後落葉歸根。諸葛亮這在中國歷史上忠臣與智者的的代表人物。最後既沒有葬在自己的家鄉徐州琅琊,也沒有葬在當初隱居的隆重,也可以說是一種遺憾吧!


東斯坦因


越是風雲人物越難落葉歸根,這是歷史的基本規律。

1,衛青霍去病。


漢武帝的帝國雙璧,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成為漢族人最早的英雄偶像。

這兩個人葬在哪裡?漢武帝的茂陵附近,而不是自己的老家山西臨汾。

2,武則天。

從山西呂梁文水縣的一個小村子出來,一直做到皇帝,最後葬在哪裡?唐高宗的乾陵,立一個無字碑,作為武則天故里的文水縣,一塊墓碑都沒有!

3,共和國開國將帥們。

開國將帥們如十大元帥十大大將,大都實行火化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魂歸故里落葉歸根,不存在的。八寶山就是信仰。

4,流亡臺灣的國民黨人。


國民黨人其實最可憐,1949年之後,除了起義投誠的,到了臺灣或者香港或者國外後不僅註定客死異鄉,連家鄉的親人都不能看一眼,通一封書信。這樣的人有蔣介石,何應欽,張學良等等等等。

近代史上做到落葉歸根魂歸故里的少數人。

1,許世友。

黨中央要求籤火葬協議,許世友不籤,幾十年後,許世友留下遺言“活著為毛主席盡忠,死了要給老母親盡孝,要求土葬在許家窪老家”。

許世友死後,穿上軍裝,殮進楠木棺材,葬到了許家窪。副產品是,許家窪成了全國交通條件最好的村。

2,黃金榮。

黃金榮解放後沒有離開上海,80多歲被罰掃大街,震驚世界。但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黃金榮是少數能夠落葉歸根的風雲人物。

黃金榮死後,幾個忠心的弟子給他葬到了蘇州老家,圓了這個大流氓的遺願。

3,宋美齡。

沒錯,嚴格來說,宋美齡是落葉歸根了,因為她們宋家骨子裡就是美國人。宋美齡墓位於紐約上州的佛龕瑞福墓地,距紐約二十五英里。和她在一起的還有姐姐宋靄齡和姐夫孔祥熙。

你還知道那些落葉歸根的風雲人物?快來說說吧!


歷史知事


炎黃一戰,作為天災方的炎帝部落,大抵都沒能葉落歸根。 除了炎帝下落不明之外,炎帝部落的多數主力,盡皆戰死,並葬身他鄉。

黃帝縱五禽,以與赤帝戰與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在這句話裡,赤帝就是炎帝,炎黃之戰打的異常艱難,兩個部落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戰役,黃帝才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炎帝戰敗之後去了哪裡?黃帝又是如何處置這個老對手的?史書裡沒有記載,如果黃帝寬厚仁慈,想必會饒了炎帝一命,但絕不會放虎歸山。

最好的結果,就如同漢獻帝退位之後,被曹丕封為山陽公一樣;炎帝被打敗之後,一定也被封了一方諸侯,然後黃帝派人監視,如同軟禁。

為什麼說炎帝一定沒有落葉歸根呢?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刑天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上古神話裡赫赫有名的勇者。他為什麼要與帝爭神?帝為什麼又要將他埋在常羊之山?常羊之山又是什麼山?

根據《春秋緯元命苞》記載,少典妃安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之於常羊,生神農,是為炎帝。所以呢,常羊山乃是炎帝的出生地,是他的故鄉。

刑天與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黃帝殺死刑天,要把他埋在炎帝的故鄉?這就要牽扯到另一個神話人物:蚩尤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刑天是蚩尤的部將。

蚩尤者,炎帝之後也。當年炎帝兵敗,蚩尤雖年幼,亦覺其辱,心中立志定要為炎帝復仇。待蚩尤長大之後,採首山之銅做兵器,以伐黃帝,並困黃帝於涿鹿。

後來黃帝請來各路天神,又有應龍旱魃助戰,旁邊還有九天玄女擋傷害,幾乎就是一路開著bug,絲血反殺蚩尤。

最後呢?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幹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集之

得到各路諸侯相助的黃帝,生擒蚩尤之後,將他殘忍的殺害。莫說讓他葉落歸根了,蚩尤沒被吃的屍骨不存就不錯了。

刑天作為蚩尤的部將,同時作為炎帝部落的頭領,眼看老大們死的死、擒的擒,他又如何肯苟活?於是,才有了刑天單挑黃帝之戰,此戰必敗,卻雖敗猶榮。

戰敗的刑天,首級被黃帝帶走,身體卻被封印在常羊山,替他的主子守家。常羊山定然不是刑天的故鄉,不過他比炎帝和蚩尤幸運的多,至少,他還能回到故土。


祗樹


少帥張學良、馮玉祥將軍、郭沫若先生都算是歷史風雲人物,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死後都埋葬他鄉,沒有葉落歸根。

張學良:

在少帥張學良的力促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達成,為了避免他再鬧出任性的舉動,蔣委員長把他保護了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恢復自由之身,遷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百歲少帥辭世,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遺願,把他的遺體與夫人趙一荻合葬在美國檀香山附近日本寺院的山腰間。

馮玉祥:

馮玉祥將軍是安徽巢縣人,他在1932年至1935年期間兩次隱居在山東泰山,個人也非常留戀泰山的風景,1948年9月馮玉祥將軍在國外因輪船失火而不幸遇難。1953年,按照將軍本人的生前遺願,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山。

郭沫若:

郭沫若是四川人,但他生前的最後一段時間對山西大寨青眼有加,也著寫了很多歌頌大寨的詩詞文章,1978年,郭沫若辭世,按照他生前的遺願,骨灰埋在了大寨所在的虎頭山上,紀念文壇泰斗的墓碑和紀念勞動模範陳永貴的墓碑做了鄰居,滿足了郭沫若生前的大寨情愫。

像馮玉祥將軍和郭沫若先生這樣的結果,其實是他們自己做出的選擇,更有很多的歷史風雲人物,他們當然願意把骨殖安葬故土、葉落歸根,但時代跟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導致他們最終無法完成生前所願。

比如當年數百萬敗退臺島的國府高官、將領,以蔣介石為代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至死也為無法葉落歸根而惆悵萬分。

一彎淺淺的海峽,阻斷了多少鄉愁,讓親人葉落歸根、骨肉團圓,這也是@頭條尋人 @兩岸尋親 致力於兩岸尋親服務目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