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博!”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情况:大家可以叫我Vivian,本科985,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考研没有达到目标院校复试线,调剂到了一所211,专业是教育经济与管理;目前读研二下学期,欲考博。

01、我是一个温柔、开朗、认真且不轻易服输的女孩。从小到大,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念书起,学习、班干以及竞赛使得证书、奖状装了好几个收纳箱。高考如愿考到了魔都学习,似乎终于达到了理想目标。但本科期间似乎“放松过度”,到了考研成绩下来时,生活才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人生的逆境似乎才刚刚开始。考验调剂的岁月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依稀记得考研成绩排名出来的那一刻,我有些昏——第四名,这是什么结果?总成绩按照往年进复试的经验来讲还差了一分,只有前三名才能进入复试,心很痛很难受。那时的我坐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里,看着电脑,眼泪不止地往下流,却还在不停地找调剂院校,桌旁的客人可能以为这个小姑娘失恋了吧。好在有学校接受了我,我被调剂到现在读的院校。

就是这样一个我,开始读研的那一刻,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博考走,心理的落差使我在读研的每一刻都不忘记努力读书学习,每一天都尽力地用书籍来填充自己,每个月撰写的上万字的学习生活总结到现在,可以写成一本书了。每当跟导师谈起想考博的事宜,总会以“现在不着急,多读书”为建议,我也就默默地多读书学习。就这样,第一学年的学习生活就以两篇论文的发表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的获得作为结束。

时间总是以流水般从身边溜走,转眼间我已到了研二下学期,必须要为考博做准备的时刻。今年娱乐圈引发了学术圈的“升级”,“非升即走”的职称考核制度以及高校非事业编的改革,种种事件似乎都在表明:考博做学问越来越难了。但我似乎没把这些当回事,当多次跟导师谈起自己想要读博考博时,年过半百的他借着谈另一个正在读博的学姐,“你知道XX吧?看她现在被读博搞成什么样了!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博啊!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不好吗?!”我当时就瞬间石化呆住了,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他说这样的话。我被导师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击到了。

02、其实回头想一想,从研一的时候导师好像就不是很支持我们读博,那个时候他的话比较温和,“读博不是你想的那样,要想好再做决定。”嗯,那个时候我就是单纯地想,导师是想让我们多多考虑一些情况,不能轻易盲目地做决定。后来,导师还以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己就后悔踏上这条不归路。”我们也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这或许也就是导师让我们好好考虑再做决定的原因吧。但是到了现在,听到导师的话,我有点茫然了,我是哪里做错了么?难道是我没有读博的潜质?

其实看过很多关于读博考博的文章,我也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我适不适合读博?我到底为了什么考博?我读博的SWOT分析是否足够让我不后悔地去考?也听过很多人考博的原因:想进入高校工作;为了减轻目前的就业压力;想有一个更高的起点;等等。我呢,一方面是不很满意目前的状态,想要更好一点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喜欢在高校里教书育人的工作状态,觉得这样的人生意义会更大,且这种与朝气蓬勃的青年交流的成就感会让我感到其他工作都无法带给的快乐,我喜欢分享,喜欢与人交流思想。这两点正好契合之前有博圈分享的文章里谈及到的“读博的推力和引力”。

那我一个女孩子适不适合读博呢?咦,为什么以女孩子看作基准条件呢?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读博的年华正值25-30岁,是一个女孩最好的年纪,不论是结婚生育还是发展事业。而一旦选择了读博就意味着这几年直至接下来的余年或许都要为学术做贡献,这是一个寂寞孤独且困难的道路。

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说,“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现代这个社会中,似乎“思想者”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问题者”,有的时候觉得似乎很不能理解,但是回头想一想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某些思想的出台或发布是具有危险性的,就像人类文明必然走的步履蹒跚一样,思想自由必然伴随着艰难斗争。而这正需要教育的力量,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明教育的作用的;《学记》里说,“君子如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乎。”《大学》里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在说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教育在这个社会中做点什么,需要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来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博士生正是这不同思想的结合体,我所追求的也是如此。


“你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博!”

03、导师说:“你如果想追求名利和荣誉就不适合读博,因为读博享受的是能够坐冷板凳的苦日子,没有所谓的名誉。”

在原初意义上,教育是引导者,它引导追求美好生活;教育是选择者,它让人可以选择城市或者乡村生活,只要你愿意并且为之奋斗的话。但是,谁算的上是精英,谁又算得上是弱者呢?每个来到社会中的人都值得尊敬,如果一个地方能够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也能够有寻找工作和安居的机会,那么我认为这个地方可以算得上一个宜居地了。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的便是一个精神食粮的角色,人的本质也可以算得上一种精神存在,因为你的开心或孤独都是由你自身对于外部世界的反应,外部世界的客观虽然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但是当决定在众人面前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展现自我的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你自己的内心精神。也正因为有精神存在,所以人的一生,才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也或许是短暂的一瞬。尝尝听到有人抱怨生活的不顺,或许你越想在自己的一生中过的好一些,那么好像就会有更多的不如意出现在你的日常中,搞的像闹着玩似的。但是读博做学问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个必须考虑成本得失的事情。

是啊,就像导师言:“不想做学问就不要读博”。

教育可以是成就精英的火焰,也可以是淹没庸众的海水。一旦占据教育资源的精英群体被自恋和贪婪左右,被安排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合法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合法武器。就如前文所言,教育的本身是一种精神教育,这种精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不,它理应当是自由的。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公平性可以体现在: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以及选择需要。它可以让一个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动态,当然也可以让人有更多的选择的自由。但是更多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挖掘这教育其中的精神宝藏,因为它是那么的迷人和难以寻找,就如同在选择读不读博面前迷茫的我们。

04、在《见证蛇口》的跋中,袁庚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1878年,爱迪生在门罗帕克实验室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八分钟的光明,但是这短暂的八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最初的那个灯泡,它的纤弱的灯丝在何时烧断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确确留给了人们对于不足的探索,和对未来的希望。”在美好的生活意义上,

选择一种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精神自由,或许会像爱迪生,也或许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埋于创造思想的孤独者,但是以后呢,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某些东西就成为了对社会极为重要的一个小旗子。就像四川大学蒋晓玲教授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是活着,而创造社会财富需要增量与存量的有机结合,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我们应当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发觉自己思考的维度,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这就是所说教育思想的自由与创新,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应当做的事情。

面对世界的变化,我们不应该是去想着随之变化,而更多的则是在于,“我们自身代表什么,我们为什么而存在”。马克吐温说,我往往在机会离去时,才发现这是个机会。我们何尝不是呢,因为教育的自由思想让我们大部分人穿梭在理想与现实的生活状态中,我们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交流着不同的思想,我们似乎让社会有了点改变,但是然后呢,怎么还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耳边?怎么还会面临读博迷茫不知所措?孙存昌老师讲,最好的社会状态应该让所有的声音都能够被表达,都能被听到,且被安排以合适的方式去处理。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呈现方式吧。

思考过往,反观当下,总有很多地方相照不宣。在自我的认知探索中,裹挟着每个人的奋力前行,谁都无法逃脱得掉。

“你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