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熟悉小旮的朋友都知道,对沈阳城内的各处古迹建筑,小旮有一种情况是不写的,那就是,已经被拆除或是消失的,小旮是从来不写的。

其一,是因为东西都消失了,说起来完全没有意义了,总不能让小旮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说: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这个建筑就在这个街当间儿,还是非常宏伟壮观的。有没有一种科幻片的感觉?其二是因为,这个建筑遗迹,死都死了,你还给你挖出来哀悼一通干嘛呢?除了悲愤难平,还会有什么呢?所以,小旮从来不干这种“挖坟看骨”的事儿。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但是,今天小旮得说但是,今天小旮想例一个外。因为,今天说的这个,对于沈阳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古建筑。因为,她,是沈阳建城时的“心脏”,是沈阳的“脊梁”。她,就是沈阳的“钟楼”“鼓楼”!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对于去过一些古都的朋友来说,钟鼓楼,那是一个古都的象征啊。去过北京的人,哪有不知道鼓楼的啊,后海边的文艺青年,每每忘见夜幕下的鼓楼,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静和沧桑。“董小姐,鼓楼的夜晚时光匆匆,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那时候有一次去西安,西安的钟楼也把我震撼到了。她居然就在整个西安的城市中心点上,而且晚上的时候,那种炫丽的灯光,让人对盛唐长安迷之向往。

其实,作为古都,沈阳各种配置一点儿不差,而且作为满清入关之前的国都,各种配置都是“高配版”。你能想到的国都应该有的,沈阳都有。包括钟楼、鼓楼、天坛、地坛、文庙、风雨坛、六部衙门,全都一应俱全,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小旮会把沈阳作为国都时候的配置给大家都叨咕叨咕。

钟鼓楼,守在“四季平安”的两端

说了这么多,您会问了,沈阳的钟鼓楼到底在哪儿啊?您如果坐过环路车,你一定会在中街附近听过两个站名,一个叫“

中街鼓楼”,一个叫“中街钟楼”。而这两个地方,分别就在现在中街正阳街口和中街朝阳街口。是的,沈阳钟鼓楼还健在的时候,就是分别居于这两个位置的。由于是“暮鼓晨钟”嘛,所以钟楼在东,鼓楼在西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即开始重新规划、改造沈阳城,将明朝沈阳中卫城的两条“十”字交叉大街扩建成“井”字街,将四座城门扩为八座,营造了规模宏大的盛京都城。按照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说法,每座城相对的两门之间,应该有建筑物遮挡,否则就会“漏”或“穿”,即不能留住财富和确保平安。改建后的沈阳城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巧妙。

1637年,两座犹如孪生姐妹的高大建筑耸立起来,东为钟楼(位于今朝阳街与中街交口),西为鼓楼(位于今正阳街与中街交口),两楼相距580余米,两座楼均为正方形底座,坐北朝南,设有四个孔门,孔门担负沟通四面街路的任务,行人车马可从楼下穿过。钟鼓二楼并不奢华,但与盛京城垣及宫廷建筑搭配得浑然一体。从历史照片上,几乎看不出两楼的区别,唯一的差别就在于钟楼内悬挂的是钟,鼓楼内高架的是鼓。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中国使用的是天干地支法计时,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夜则分为五更。白天一般不用报时,但沙漏或水漏等计时器具仍在工作。只是到了晚上大约七点钟的时候,才开始击鼓鸣钟。报时也需按固定的程序进行,一般都是在击鼓鸣钟的同时,各城门敲钟响应。沈阳城由于有八座城门,所以报时的时候也比较复杂,敲

锣是按照大东、小东、大北、小北、大南、小南、大西、小西八门的顺序依次响应,才算完成一次报更。

钟鼓楼上的钟与鼓恪尽职守,伴随着最后一更的敲响,城门缓缓打开,喧闹的一天又开始了,城外的人们蜂拥而至,井字街头熙熙攘攘,那些推车挑担者,进城后直奔钟鼓楼,那是通过繁华的四平街的必经之道,钟鼓楼下的四座连通四街的孔门把人们引入闹市。于是,在文人笔下的沈阳旧八景中,便有了“人从碑下走”这道风景(因为钟鼓楼上都有建楼碑志)。除了报时功能之外,上世纪初,钟鼓楼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殊的功能——通报火警,人们根据“东三西四南五北六紧七慢八”的钟鼓声就可以判定发生火灾的城门方位。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沈阳在盛京时期,中街还不叫中街,而叫作“四平街”,这跟吉林四平可没有任何关系。那时候起名的缘由是“祈愿四季平安”,而钟楼、鼓楼分别居于四平街两侧,是“暮鼓晨钟守护四季平安”之意。

钟打谯楼第几更,八关接续听锣鸣,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霄不断声。”这是清末诗人缪润绂描写沈阳钟鼓楼报更的诗句。这其实是缪诗人所作的《沈阳百咏》一百首关于沈阳的诗句的第四首。而沈阳百咏的第十三首诗这样写道:“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描写的是当时盛京城元宵节时候的盛况。第六十三首诗也对钟鼓楼有描写:茶坊镇日话津津,晚饭归来意更亲,好在二更钟动后,满街灯火闲散人。“

西洋钟普及,沈阳钟鼓楼“开启流浪”

沈阳钟楼里的大钟真是有些来历的,它的历史远比钟楼本身久远得多。公元999年,北方辽兵大举伐宋,将关内乐寿县觉道寺里的寺钟作为战利品运回中京大定(今内蒙古宁城)赐给了当地的感圣寺。1121年,金兵伐辽,大钟毁于战火。大钟的生命本已就此了结,谁知30年后,金朝皇帝却下令重铸大钟,此后数百年,这口大钟又辗转各地,最后流落到辽南盖州。1619年,努尔哈赤兵临盖州,大钟又被人想起,当地人将大钟作为礼物献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视大钟为先朝遗物,十分珍视,先是把它带回辽阳,迁都沈阳后,大钟又随他来沈阳安家。皇太极即位后,同样是“钟”爱有加,钟楼完工之后,这口金朝铸就的、几经周折的大钟最终被悬挂上去,皇太极亲自给大钟命名为“盛京定更钟”。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与大钟相比,鼓楼的大鼓似乎并无特别之处,只是鼓面直径在六尺左右,整张牛皮找起来遇到了不少麻烦。据说,为了击鼓,单是鼓槌就有一丈长、三寸多粗,没有点力气都拿不起来,更别说敲了。

辛亥革命后,沈阳作为清朝陪都的日子也成为过去,沈阳城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沈阳城内的很多人家都有了西洋产的钟表,再也不需要钟鼓楼来报时了。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城内道路不断拓宽,钟鼓楼逐渐成为影响交通的障碍。终于到了1929年,开始有人提出要拆除钟楼鼓楼,因为楼就坐落在十字路口上,来往的人要通过都要在楼下面的拱门通过,过汽车不方便。张学良当时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一些大事是他来批准,最终张学良同意拆除钟鼓楼。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当时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正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对于拆除钟鼓楼极力反对。美国学者费慰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书中提到:梁思成想把它(钟楼、鼓楼)保护下来,他向官员陈述了“毁坏容易保护难。它们一旦消失就不能再恢复了。为什么你要选择把它毁掉呢?”也许梁思成的意见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以致于沈阳市政公所为了拆除钟鼓楼,从1929年起连续三年、三次向辽宁省政府请示,前两次均被驳回,直到1931年第三次请示才获得省政府批准。1931年7月25日,盛京钟鼓楼彻底拆除。

据说“九一八事变”前的沈阳城流传着市井童谣:“金殿开门,大炮轰城”、“钟鼓楼倒,白日鬼号”。1931年9月18日之夜的意外,让当时很多的老百姓深信,这一切是密切相关的。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盛京钟鼓楼拆除后,沈阳市政公所将盛京钟楼碑、盛京鼓楼碑及其石座、被拆除下来的脊上瓦制兽首28块、惊鸟雀铃7个、钟楼内大钟1口等文物,一并转交于当时设于沈阳故宫内的东三省博物馆。如今作为沈阳故宫的十大镇宫之宝之一、盛京钟楼内的那口大钟存于沈阳故宫。

1995年,盘锦市政府筹建“中国辽河碑林”,辽宁省博物馆保存的盛京钟楼碑、盛京鼓楼碑被运往盘锦异地保管至今。

鼓韵钟声,从未离开

2011年3月至4月,在沈阳市某商业公司开发“正阳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盛京鼓楼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鼓楼下部城台式建筑的局部及基础。2012年10月至11月,在沈阳市方城地区地下人防二期工程施工中,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盛京钟楼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钟楼的四角、门洞和底部条石基础等。2011年发现的时候其实是有把地下鼓楼遗迹开发成透明玻璃遗址的,但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个计划就不了了之了。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要知道,晚清到民国很长一段时间,沈阳的钟楼,都是金银钱币的交换场所,因为中街每天的营业需要有兑换和存取的需求,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银钱市集,之后为了便于管理,还专门在长安寺做了银钱汇兑场所,后来发展成为沈阳的”银钱市“,这也是后来沈阳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之后,在长安寺旁边,专门设置了东三省官银号,此后,这里一直都是沈阳乃至全东北的金融中心。也就是说,钟楼附近,一直都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东北CBD”。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对于鼓楼拆除后的记载还是没有钟楼那么多,但是,至少在1980年代开始,一直在中街正阳街口都存在过一个“鼓楼服装商场”与当时的“沈阳文化大楼”隔街相对。所以,你现在能想像当时清朝的古人规划“中街”的意义吗?“暮鼓晨钟”之间,“四季平安”的繁华之所,这,就是沈阳之中,天地之中,所以谓之“中街”。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从1637年建立到1931年拆除,盛京钟鼓楼存续了近300年,这么多年已经过去啦,谁会记得这两个作为“盛求中轴”的钟鼓二楼呢?

现在很多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连钟楼、鼓楼这两个地名都不见得知道了吧。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两个伟岸的建筑,她们真真切切地存在过,虽然年代久远,她们被拆被迁,或碑或钟,或走或留,但这是沈阳城市精神力量的所在。

现在,每当夜幕渐渐笼罩沈阳,天际线上的青色和红色之间渐变出浅绿、浅蓝无数的光,我,仿佛还能听到,中街的方向,钟鼓响起,震动天地,久久在耳畔、在心中,萦绕不去……


【城史】沈阳没有流浪地球,却曾经有“流浪的钟鼓楼”


记录回忆,记录一切,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