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在攝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樂趣,

如今卻無意間為大家或小家

留下了凝固的瞬間。”

——周海嬰

周海嬰

周海嬰(1929-2011),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獨子,自幼喜歡攝影,用鏡頭記錄了近70年時間跨度的廣闊社會圖景,從家庭到社會、從個人到集體,不少政治事件的場面和細節也穿插其間。

時值周海嬰先生誕辰90週年之際,中國美術館與魯迅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記憶星塵——紀念週海嬰誕辰九十週年攝影藝術展”,其家人也特別將周海嬰的部分遺作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此次展出的百餘幅精選經典作品,既展現了周海嬰作為一名攝影師的審美和情懷,也呈現出照片所凝固的諸多特殊歷史瞬間。


周海嬰的作品內容主要包括幾部分,

一是40年代的上海生活;

二是民主人士從香港到東北解放區的照片;

三是50年代北京的生活,

包括輔仁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大量照片。


1960年,周海嬰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成為無線電領域的專家。但除此之外,他從14歲便開始學習攝影,一生拍攝了數萬張底片。作為舊新社會的見證者、親歷者,周海嬰對社情民生異常敏感。在他的鏡頭裡,既有上海里弄中產階級的生活,也有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他拍攝的《難民》系列,原汁原味反映了底層人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此外,社情民生、婚喪習俗、勞作方式等,他均有涉獵。在不經意之間,他留住了一個個鮮活、充滿生命力的歷史瞬間,其作品《熟食小販》《修鞋匠》《南貨擔子》等就是這樣產生的。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8年 · 上海,姊妹淘。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9年 · 上海,私人診所醫生在為病人打針。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9年 · 上海,霞飛坊弄堂裡的熟食小販 。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9年 · 上海,淮海路發大水。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9年 · 上海, 蘇州河畔。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50年 · 上海,上海解放週年慶遊行花車上的形體展示。

由於母親許廣平是民主人士,周海嬰有機會為這個群體留下影像。從1948年8月起,在中國革命勝利形勢的激勵下,遠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籌備新政協、共商建國大計,紛紛踏上了到解放區去的征程。周海嬰跟隨母親也在其中。

周海嬰回憶:“我當時19歲,是抱著一種科學救國的想法北上解放區的。”民主人士北上對外嚴格保密,沒有攝影記者跟隨。周海嬰所拍攝的照片應該算做唯一歷史見證的“孤本”,彌補了中國現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影像空缺。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8年 · 瀋陽,民主人士在瀋陽鐵路賓館討論新政協召開事宜。

1949年起,周海嬰與母親許廣平定居北京,學業之餘,他的鏡頭對準了上世紀50年代北京街頭巷尾的社情民生和高校生活。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49年 · 北京,啟明茶社的相聲表演。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53年 · 北京,搖煤球。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75年 · 北京,“觀戰” 。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82年 · 北京,故宮開展古建保養修繕工程。

作為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兒子,周海嬰一生都活在父親的“人場”裡。魯迅留下了遺囑告誡他,“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我是在一個‘人場’的環境下長大的,父親一直在鞭策著我,同時也給我壓力。”

周海嬰曾說,“我受父親的影響很大,當年他對底層人民的關愛,特別是替受傷的黃包車伕包紮傷口等情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這種潛意識中的教育對我影響極為深廣,可以說是父親教我怎樣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視角去關注社會和關愛大眾。”

在今天看來,周海嬰的攝影作品似乎沒有太多技巧,但他鏡頭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瞬間卻透著敏感與活力。其子周令飛回憶說:“父親反對擺拍,要求真東西,他不喜歡為了拍照而去拍照。他不拍坐在那裡等待擺拍的人,而是等人動起來以後再拍,他喜歡這種感覺。”周海嬰喜歡抓拍,用鏡頭定格所經歷的歷史瞬間。周海嬰曾說“我不為了‘獵奇’,只希望讓它們證明時事。


周海嬰早期攝影集


1982年 · 浙江紹興,魯迅在多部作品中生動描寫過的咸亨酒店。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周海嬰的攝影,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歷史深層次的東西。對於瞭解魯迅同時代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攝影評論家劉鐵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