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60、70年代過來的人,對於“木屐”這種生活用品肯定記憶尤深,可以說是伴隨我們走過了童年少年。在我們兩廣地區,“木屐”的叫法比較普遍,而在別的地方叫“呱噠板”,都是指這種木拖鞋。

我們岑溪鄉下,對“木屐”更是情有獨鍾,把它叫做“木咯”、“木拖”。那年代,大家都窮。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是穿這木拖鞋。

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這木拖鞋製作簡易,不須什麼技術。把木板曬乾之後,用鋸鋸成板子,並用刨子刨平,然後直接用腳踩在板塊上,用黑碳在上面勾出輪廓,再把周邊多餘的鋸掉,做成鞋坯兒。為了防滑,一般都把鞋坯兒的底面做成前後兩個“屐”,依據前後腳掌長度比例,中間部份留空,這樣既符合人的腳板生理特點又美觀大方。最後在前端釘上一條較寬的有彈性的膠皮。這樣,一木屐就由生產領域直接進入消費環節。

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木屐容易製作,甚至連小孩子都會做。穿壞了,就隨手一丟,找塊木板再做一雙。那時候,我們鄉下有的是木材,常用那些老出格了的杉木、苦練木製作,既輕便又耐磨。木板好找,膠皮卻難求!記得小時候,為了得到一塊橡膠車胎皮,從鄉下到岑溪樟木“趁圩”時,專門到汽車修理店求修車師傅給,好心大方的師傅會把廢舊輪胎讓我們剪割,要多少拿多少,但是這樣的師傅很少,大都是不願意把廢舊輪胎白給我們的,往往是我們用一雙雙木屐換取,或者幫他做點重活來交換。

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這木屐很有意思。每走一步,“嘎咯”一下,走在不同的地方就會發出不同的響聲。一般是走在石板上的聲音最為清脆,走在磚地上聲音稍弱,而走在土地上聲音更要小得多。左鄰右舍對木屐聲音熟悉了,很多時候憑著木屐聲音的輕重快慢,就能辯別出是誰誰來。

現在想想,那時一陣陣此起彼伏的木拖鞋聲,嘎咯嘎咯,嘎咯嘎咯,那是多麼美妙的樂曲啊。

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那時候家中也有自制的布鞋,但都是在冬季才穿,其餘春夏秋三季,大多是穿木拖鞋。儘管舒適度上可能會差一點,但它簡易、涼爽、耐穿,非常適合我們鄉下人。據說,長期穿木板鞋,對治理腳氣、腳沙蟲等疾病很有幫助。

現在,各種各樣材料的拖鞋,五花八門,而木屐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岑溪人,還記得那些年你穿過的“木屐”嗎?

割捨不了木屐情懷的,也不會自己去製作了。在岑溪有好幾處專賣農用品的店鋪,那裡還有木屐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