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 教你如何避開維修服務陷阱

維修服務領域在服務價格、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問題。在尋求維修服務時遭遇陷阱,消費者的態度和解決方法也各不相同。應該如何避開這些陷阱?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遇到售後維修服務問題,與商家不能協商解決時,52.9%的受訪者會向有關部門投訴,51.9%的受訪者會告知周圍親友不要再購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建議,消費者在尋求維修服務時要注意預防風險,在維修進行過程中注意監督維修人員,如果上當受騙要積極維權。

戴少凡在北京做武術教練。去年他的手機屏幕壞了,因為去該品牌店鋪維修比較慢,戴少凡就選了另外一家品牌授權的維修店。“當時我前面等待維修的只有三個人,我卻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終於輪到我了,服務人員卻要求檢查很多東西,還要我找當時的電子發票,服務態度極差。他們花了3個多小時才把我的手機修好”。

戴少凡還告訴記者,他發現電腦等大件電子產品需要送到網點維修時,往往都需要郵寄,運輸途中存在再次損壞的風險,而且如果保修書丟了、發票不見了,就難以享受到優惠服務。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到附近維修點自費維修,但很容易上當受騙。

杭州某企業白領王依(化名)經常遇到手機黑屏的問題,“有一次我手機突然黑屏,我找了家附近的維修店來維修,維修人員說需要完全拆開來排查問題,我就答應了。大約15分鐘後,他告訴我修好了,我問什麼原因,他說是屏幕的供電線路接觸不好,然後說要收200元維修費,我很吃驚。把手機拆開,把一個線摁緊一點,就要收200元,實在太黑了”。

調查顯示,遇到售後維修服務問題,與商家不能協商解決時,52.9%的受訪者會向有關部門投訴,51.9%的受訪者會告知周圍親友不要再購買該機構或店鋪的服務,40.9%的受訪者會向媒體曝光。

王依遇到售後維修服務問題時,一般會先和廠家進行溝通或者向廠家投訴,“大部分情況都能得到解決。另外,我也會給周圍朋友一些忠告,告訴他們某個企業、品牌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提醒,需要售後維修服務的時候,消費者要多個心眼兒,“首先要看一看售後服務有沒有選擇,有的企業會指定自己售後中心來做,有的是委託給其他特約經銷機構。要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有資質的、可靠的服務機構,找商家自己的機構還是最合適的”。

關於維修服務價格,劉俊海提醒,消費者一定要事先確認價格,根據價格收錄表進行選擇,優中選優。另外,可以先在市場上詢個價。“比如車尾燈不亮了,考慮到4S店換個尾燈,那就先找幾個地方問一問價格,然後再問4S店,為什麼你這麼貴。他如果解釋合理,說別人都是假冒偽劣的燈,我這邊是好的燈,這也是一個說法,但你得有證據證明你給我提供的燈比別人家的好,原產地證明、質檢合格證等都得要有。消費者自己要未雨綢繆,要學會預防風險”。

“另外,消費者在維修過程中、維修結束後也要多加註意。”劉俊海建議,消費者除了要學會預防風險,在維修進行過程中也要注意監督維修人員,以防維修人員將完好的部件偷換成二手部件,“可以拍照、錄像,即使你不懂,看著也總比不看強”。另外,如果發現在購買維修服務時上當受騙,要主動向受僱人員所在機構投訴,“如果所在機構負責任,就會對服務人員進行調查。如果企業‘護短’,消費者可以投訴到消協,如果消協調解不成,只能訴諸法院。作為法院,對於這種小額消費糾紛,要做到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旗幟鮮明、滿腔熱忱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受訪者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28.4%,二線城市的佔48.0%,三四線城市的佔19.8%,城鎮或縣城的佔3.4%,農村的佔0.4%。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王一帆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