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案例帶你瞭解“產業新城”

五個案例帶你瞭解“產業新城”

產業新城模式,是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模式指引下,以“建設智慧生態、宜居宜業的幸福城市”為理念,積極創新升級“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探索並實現產業新城的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和民生保障。隨著“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戰略的穩步實施與加快推進,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調整,產業新城作為“雙創”載體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引擎,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個產業新城的案例

案例一:青島汽車產業新城

青島汽車產業新城位於即墨主城區北部,煙青一級路兩側,總規劃面積93平方公里,是即墨市委、市政府加快實施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戰略,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的現代製造產業新城,是青島市確定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唯一專業功能區,重點發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和銷售。

新城以“一心、三軸、六區”為結構來進行規劃,一心即新城核心,集商務辦公、居住、商業及城市公共服務為一體的城市服務中心。三軸即沿204國道的產業發展軸,將六大片區有機聯繫;沿龍泉河的生態發展軸,將多個組團的生活配套區域串聯;從青龍高速門戶至新城核心的汽車文化軸,以汽車文化休閒、體驗為主要特色。六區即城市功能區、汽車製造西區、汽車製造東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綜合配套區、創智產業區。在發展定位上,確定為全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環渤海汽車產業核心基地、綜合性的生態科技新城。

青島汽車產業新城成立以來,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建立好了完善的工業配套基礎設施,更加暢通了交通網絡。為了滿足市民的居住需求,建設了住宅項目,並引進各類商超、酒店、醫院,形成多位一體的城市化發展格局。

集群化產業配套、多維度生活配套、國際化金融服務以及高水平的教育、醫療、人力資源等功能配套,帶動青島汽車產業新城實現快速發展。

案例二:香河智慧產業新城

香河產業新城位於北京東南方向,距北京CBD僅40公里,處於京津冀核心發展區域、京津“一小時經濟圈”黃金節點。四橫四縱交通路網暢連八方,京哈高速在此設立“河北第一齣口”,具有“半小時進京入衛,一小時上天下海”的區位優勢。

香河產業新城努力建設機器人、電商物流、高端製造三大產業集群,打造香河經濟發展新引擎。依託京津冀,引進龍頭產業,發展上下游配套項目,拉長產業鏈條,創新發展,提升競爭力。

目前,香河產業新城建有機器人產業港和電商綜合產業園。機器人產業港通過搭建孵化加速、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基礎服務、展示交易五大產業促進平臺,佔領國內機器人產業制高點,打造成為機器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園區、京津冀機器人產業標杆、國內重要的機器人研發生產示範區。電商綜合產業園以電商產業鏈條為指引,通過整合雲倉儲、雲配送、產業園服務和供應鏈金融,以及大數據實現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全面打造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電商供需產業鏈。

此外,香河產業新城以五大中心打造城市全新“名片。秉承“以城帶產”的發展理念,以現代化城市建設吸引產業集聚,重點建設城市規劃展覽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體育中心,五大中心構建全新城市公共服務核心,提升城市形象,激發城市活力。

案例三:團風產業新城

團風產業新城位於湖北省黃岡市,毗鄰武漢,位於長江中游城市群沿江發展軸和京九發展軸交匯處。團風地處武漢城市圈核心區和長江經濟帶主軸線上,交通位置便利,東連黃岡市,西鄰大武漢,南與鄂州市、黃石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京九鐵路、大廣高速、滬蓉高速,與福銀高速、京珠高速等國家主要交通幹線緊密相連,發達的交通網絡為團風縣打造產業新城提高優越的區位條件。基於當地自身區域及產業資源優勢,團風產業新城規劃了以生命健康為先導,新材料、高端裝備、現代食品為支柱的產業發展體系,打造工業強基新磁極。產業是新城立足之本,生態是新城生活之基。團風產業新城致力打造產、城、人和諧相處的生態新城。新城規劃以“一核一心·兩軸·多節點”為結構,產業新城核心與配套服務示範中心;南北城市發展軸與東西新城景觀軸;門戶形象節點、產業示範節點、交通節點等多個節點。依託生態基地、文化基調、教育基因,通過城市合夥人戰略,構築武漢工業強基工程的核心磁極;以水系田園構建區域生態基底,打造與武漢大江大湖差異化的親水親湖差異的親水親湖的漫城微生態體系。

案例四:蘇州高鐵新城

蘇州,一個擁有2500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城市,近年來發展迅猛,與此同時,蘇州北站一座新城正冉冉升起。這便是蘇州高鐵新城。高鐵新城規劃範圍東到聚金路,西至元和塘,南到太陽路,北至渭涇塘,核心區規劃範圍28.9平方公里。目前,高鐵新城交通圈覆蓋滬寧杭等長三角核心城市,以高鐵北站為紐帶,蘇州與周邊城市緊緊聯繫在一起。軌交2號線、軌交4號線、中環快速北段在這彙集,聯通蘇州市內各區,交通四通八達。

作為蘇州市“一核四城”的戰略平臺,蘇州高鐵新城是抓搶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歷史機遇,舉全市之力建設的蘇州新門戶,也是推進相城後發崛起的重要引擎。

蘇州高鐵新城肩負著產業新高地的重任,以文化創意為先行,推出文化數字創意產業園AB區發展模式,並以蘇州創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區為契機,著力打造“文化數據資源中心”、“國家數字文化商品傳播監管平臺”、“數字文化商品傳播服務交易平臺”,提升高鐵新城產城融合和輻射帶動能力,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上,加快與蘇州中心城區的多元功能融合。

案例五:阿克蘇紡織工業城

在我國遙遠的新疆,正在崛起一座新型現代化的紡織工業城,那便是距離阿克蘇市中心5公里、總體規格面積54.58平方公里的阿克蘇紡織工業城。走進阿克蘇紡織工業城,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大道、一棟棟標準化廠房……一個建設規模龐大、基礎設施齊備、生產蒸蒸日上的園區映入眼簾。昔日荒涼的戈壁灘,如今正崛起一座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

雖然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全都是戈壁荒灘,但是這裡有著獨有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在資源上,阿克蘇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450萬畝左右,是中國著名的“長絨棉之鄉”,棉花總產佔全疆棉花總產量的1/3,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1/6,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和唯一的長絨棉產區。在區域位置上,阿克蘇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現在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南線中段重要節點。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克蘇借勢發力,加快以紡織工業城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逐步形成了紡紗、印染、織布、家紡、服裝全產業鏈。同時,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將充分發揮浙江省對口援助阿克蘇的優勢,積極推進與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強省浙江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

產業新城未來發展趨勢

(一)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加速產城融合

產城高度融合是產城一體化的重要方向,隨著產業新城的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諸多問題,城市商業和居住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造成新城商業、休閒和居住環境不佳,產業和城市功能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從而使得新城對企業和人才缺乏吸引力。

在產業新城的建設中,要在基本生活配備設施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完善配套功能。通過加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新城內生活服務配套設施的品質,並針對不同生活習慣的人群提供差異化的配套設施,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實現多層次差異化的精準化對接,以人為中心,以產業為發展動力,進一步促進產城融合。

(二)佈局空間更加合理,讓產業高效協調發展

高效利用土地是在土地和生態資源的日益稀缺背景下的必然趨勢,在中國城市不斷擴大、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浪費土地資源的現象。因此,未來的城市規劃應該本著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實行嚴格的土地審批制度,優化新城的功能佈局,提倡土地的複合開發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產業新城規劃中,將更加註重與產業發展的互動,空間佈局更多地結合產業特徵進行規劃,經濟活動與生產要素通過合理的空間流向,使土地承載的產業活動在空間的選擇上更趨於合理化。

在不同的產業中,各個產業都存在分工和協作,因此,需要分析出各個產業的關聯性。根據產業的自身特點,做合理的規劃安排。在空間佈局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來適應未來不確定產業的發展,讓空間佈局與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的動態平衡,高效地佈局空間合理化和協調產業發展。

(三)繼續發展科技力量,打造智慧新城

隨著全球科技化進程不斷加速,創新驅動發展成為當今主題,對於產業新城而言,亟待通過藉助科技創新力量,不斷促使業態結構從低端製造向高端創新升級改造,實現自身產業結構的完善,從而增強自身競爭力。

由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方面興起的“智慧城市”,是高度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城市發展形態,能對城市內的人員、設施、環境等實施精確的監控、管理、操作,從而有效提高各類資源利用率和社會服務管理水平,改善人與社會和自然間的關係。推動智慧新城建設,可以加快企業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技術的研發,提高相關產業的創新能力,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中商產業研究院是一家“產業大數據+研究+規劃+招商+基金”的一體化產業諮詢服務機構,致力於為企業、地方政府、城市新區、園區管委會、開發商提供產業規劃、產業空間、產業平臺、產城運營、產業金融、產業申報及產業升級轉型領域的諮詢與解決方案。核心業務包括: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規劃、產業項目包裝策劃、產業園區升級轉型規劃、產業地產拿地策劃、特色小鎮申報及規劃、田園綜合體申報及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以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撰寫編制、行業研究報告及定製化調研報告、產業白皮書等。

五個案例帶你瞭解“產業新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