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熱鬧的南京夫子廟廟會,小老百姓買了個頭飾喜不自禁


中國人向有“北有天橋,南有夫子廟”之說,夫子廟是南京悠久歷史的市集,集歷史、宗教、建築、文化、藝術、民俗、飲食、商業於一體。政治上有改朝換代,權力有起起伏伏,但夫子廟的繁華卻是超越時代的,彷彿是嚮往繁華的永恆人性的象徵,更有甚者,即使北京的天橋已完然沒落的今日,夫子廟卻是一年比一年光彩奪目,秦淮河畔的盛景較之當年,毫不遜色。

遊人如織。古典戲劇《桃花扇》描寫秦淮河畔:“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一出刻畫南明興亡的歷史劇,以明末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反映大時代中人性的善惡,其中秦淮河畔迷醉對照家國之淪亡,感人肺腑。

小販叫賣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燈飾是秦淮河的盛景之一,明代盛行燈船,穿行河上的船無論大小,均懸掛著彩燈,凡遊秦淮河必乘燈船,只見夜裡彩燈穿行於樓宇之間,如夢似幻,令人流連忘返。


前方可見傳統明清建築,對照著四處懸掛的彩燈,堪為充滿古意的街景。1985年以後,夫子廟地區重建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觀皆重新規劃,許多商店、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以恢復傳統的繁榮景象

一名小販提著燈籠沿街叫賣,燈籠造型較為簡單,應是南京近郊農民利用農閒製作而成,利用元宵節來城市裡賺點錢。



舞獅,有著卡通化的喜劇造型,儘管舞起來缺乏雄赳赳的氣派,卻逗趣一足,設計者也算是別出心裁。

一家彩燈商販在角落桌椅扎彩燈,這是一項傳統民俗工藝,過去農民多能掌握這項技能,利用農閒扎彩燈送到城市販賣,不過造型精緻、體積大的彩燈卻需要高超的工藝,只有專門的工匠師傅才有製作的本事。這張照片紀錄了商販扎彩燈的工作情形,十分珍貴。

鳥販在店裡展示各種珍貴的鳥類,供顧客選擇。儘管在民俗休閒活動,南京不似北京存在一個遛鳥文化,但養鳥、賞鳥亦眾,夫子廟一帶就有多家鳥店,供愛好者挑選。

奇珍異獸展示場,上面打出廣告畫“南洋新到動物團金花大蟒”,以招來客人。遊客只要付錢買票就可滿足好奇心。說來巧合,這類似巨蟒怪物,或天生畸形的獸類,或甚畸形人招攬客人買票觀看的戲法中外 皆然,而且自古代就有,多半是附隨著馬戲班遊走村落展示,或許,利用人性的窺視心理牟利,是不分東西的。


水仙花販賣,傳統中國人過年,客廳會擺上水仙或金桔,以求吉祥。夫子廟一帶有多家花店,鮮花露天擺放,無形間也使得市集變得鮮豔多彩。

一名婦女買了一件小花飾,走出市集時還低頭細看,嘴角不禁露出笑意,似乎顯示濃厚年節氣氛中的一絲幸福感。無論世道如何變化,小老百姓內心所求不過是日常食衣住行的小節罷了

一個外國家庭開著發亮的名貴轎車到夫子廟逛街,中間的女孩手上拿著一支剛買的彩燈,引起路人側目。南京是首都,駐有大批的外國使領館和商社,存在一個外國社區,夫子廟燈會期間常見洋人也來此感受過年的熱鬧。

一名舊書店的老闆與一名顧客講價。夫子廟也有舊貨市集,包括古董和舊書,有些版本古籍具有珍貴的價值,一些文化人常來這裡找東西,憑著有文化底子的慧眼,有時也有重大的文物發現。尤其南京為六朝古都,流落民間的古董文物十分豐富。

擲圈圈遊戲,這也是常見的園遊會遊戲,其微妙處在於利用人性中接受挑戰與冒險一搏的心理。如果商家將這些物品直接銷量,可能乏人問津,可是如果加上擲圈圈的遊戲,顧客便產生某種“贏”的刺激感,即使落空也會帶來驚呼與歡笑,因此顧客看到的並非是禮品的價值,而是付錢購買或得或失的小小刺激,照片中的兩位女士打從心裡的笑容即說明這種遊戲的誘人之處


幾位遊客吹起肥皂泡泡,亮晶晶的小圓球飄浮空中,猶如時代的幻影,儘管政治上有改朝換代,但追求熱鬧繁華似為人性所向,夫子廟五顏六色的光彩是超越時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