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金融资产规模也急剧扩大,外储规模、央行资产规模及储蓄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让金融焕发出活力,在中国经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让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实体经济作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金融业的发展需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金融始终也应辅助或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稳固,金融产业发展方可持久稳健。缺乏实业支撑的金融产业非理性扩张,金融产业可能会时兴旺发达,但从长期来看则会贻害无穷。此外,如何创造个刺激内需的长效机制,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都必须依靠本国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都需要放到总体金融战略层面来加以考虑,因此,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对于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以及微观主体而言,却依然感受不有资金的浇灌。当前,中国经济不是缺少流动性,而是过度租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利率信号装置失灵导致的资源错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甚至存货作抵押,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借到钱。普通制造业在我国早已产能过剩,因此企业必须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加大,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和预期,升值预期进一步 导致国际游资的流人,流动性加剧。而科技企业既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创业初期也没有现金流;服务业有现金流,但缺少固定资产,因而它们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怎样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流向经济金融的末梢循环,必须依赖更多的微观和结构层面的改革。

只有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相匹配,金融业才会获得更大的活力和经济效率。金融如何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其中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是当前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国现在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而转向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的金融体系。这类创新型产业的金融体系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投资体系,通过运用政府财政投人、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投人、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投人、资本市场融资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体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设立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法国的中小企业设备贷款银行,加拿大的联邦企业发展银行,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都是政府设 立的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可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型银行体系。由于中小型银行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中小企业有着更多的直接接触,尤其是小型地方银行与此中小企 业本身就有着产权关系,内部有着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还要从当前货币信贷的结构性矛盾入手,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做好存量货币信贷的“加减法”,盘活存量资金,防范金融风险。既要将部分资金从低效行业或不合理领域退出,又要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

金融改革,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动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