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從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說起

從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說起

朱文傑

朱文傑:從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說起

X

《唐·反彈琵琶圖》為敦煌壁畫中標誌性的繪畫作品,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此圖見於甘肅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淨土變》的一部分。

畫面上伎樂天舞中奏樂,舉足旋身,一個出胯,精形亮相,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一瞬間驚世駭俗,好像時間都停滯了,整個天宇佛國為之震撼。人物造型豐腴飽滿,質感逼真,線描寫實明快,筆筆呈飛動之勢,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

這幅《唐·反彈琵琶圖》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舞蹈特色。整個畫面,華麗中顯典雅,勁健中見嫵媚,迅疾中展飄逸,令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創造出了敦煌藝術中舞姿最優美的經典,同時表現了盛唐對外交流景象的繁榮興旺,成為大唐文化在歷史上永恆的符號。

該作品表現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別饒清韻。佇立畫前,給人一種驚豔的激動。

2012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絲綢之路》特種郵票,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就被搬上了郵票小型張上。

“琵琶”屬撥絃類弦鳴樂器。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木製。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彈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撥彈。可獨奏、伴奏、合奏。“琵琶”二字中的 “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絃等列”。“巴”指演奏時樂器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

唐代詩人描寫“琵琶”的詩不少,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為最優美最膾炙人口的精品,以及“摹寫聲音至文”。

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作於元和十一年(816)。詩中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 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 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詩中主人公彈琵琶者“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其中“蝦蟆陵”也是長安城中董仲舒墓的“下馬陵”,陝西方言把下馬念成蝦蟆。而“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則證明當年長安城梨園教坊學彈琵琶之盛況。再有“初為《霓裳》後《六么》”中的《霓裳》曲,那可是名震京城長安,傳為唐太宗所創,唐玄宗最喜歡,楊貴妃隨之起舞的大麴呀!白居易詩中有關對彈琵琶描寫形容,什麼“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門前冷落車馬稀”“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叩人心扉的上佳之句已成千古絕唱。

唐代詩人詠琵琶的還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一)》:“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翰 《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些詩詞流傳千古,都寫得堪稱經典。讀之讓人欷歔哀傷復讚歎不已。

佛教四大天王是中國漢傳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稱,四大天王中的東方持國天王就手持琵琶,“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東尊王用法音來護住眾生。2005年蒙古發行郵票《佛教四大天王》,第1枚就是“手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 用法音來護住眾生。

琵琶被稱為天使的音樂。《民族樂器~撥絃樂器》和《龜茲石窟壁畫》郵票中都繪有飛天手執琵琶的圖像。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陝西關中地區正式發掘的唐代有壁畫的墓達一百多座,其中30多座有關於樂舞的壁畫。在這些樂舞圖中琵琶是經常出現的樂器。例如2014年西安發掘唐宰相韓休墓的墓室內,發現了保存千年而不褪色的精美壁畫。其中墓室東壁為樂舞圖。樂舞圖中女樂為典型的唐人形象,男樂為胡人形象,演奏琵琶、箜篌等樂器。

另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於西安東郊,1952年發掘的蘇思勖墓的《樂舞圖》,畫面的主角胡騰舞者居於畫面正中,兩廂烘雲托月的樂隊,所執的九種樂器,既有西域使入內地的胡樂樂器如琵琶、箜篌、羌笛,還有漢族傳統樂器箏、笙、排簫和拍板。據考證,演奏的音樂應當就是唐玄宗新創的“胡部新聲”。另外,陝西富平朱家道壁畫墓墓室東壁繪製了一幅樂器豐富、且歌且舞、盛況空的樂舞場景。有一樂伎抱曲頸琵琶在演奏。有專家評說此壁畫應該作為國寶級的文物,並當之無愧。

琵琶,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中原,最早的記載見於《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於京都長安,併成為隋唐九、十部樂中西涼、龜茲、天竺、疏勒、安國和高麗諸樂的主要樂器。這裡面體現了東方長安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之量和消化之功。大唐長安作為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吸引著世界性的音樂,而世界性的音樂反過來影響著長安。

大唐盛世之時,需要符合這個時代的音樂和樂器,唐代胡樂入華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事件,外來音樂和樂器傳入中原在唐代進入高峰時期。

於是,華麗的琵琶等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西域樂器散發出奪目的光彩,脫穎而出,與中原本土樂器融為一體。傳說為唐太宗夢遊月宮,醒後譜下之曲的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主奏樂器。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喜愛,自然引動朝野之人的極力追捧,同樣在宮廷燕樂大麴中成為主奏樂器,今天的長安古樂就被公認為唐代燕樂的活化石。可以說外來音樂和樂器在唐代社會各階層中傳播最廣,影響最深。至此,胡樂在隋唐燕樂中的地位得以空前提高,影響到了宮廷音樂的各個方面。

這裡我們當然要記住活躍在大唐長安樂舞中的琵琶,是它們的加入才奠定了大唐長安樂舞影響世界的歷史地位。


朱文傑:從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說起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