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记录汉字的载体

漫谈记录汉字的载体

中国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又创造了记录这种文字的载体。在中国记录文字最普遍的载体,最初是竹、木,然后才是甲骨、金石。因为竹、木隨处可取,先民记录文字便离不了它。

王充说:“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论衡·量知》)

在竹简上书写文字,先要用火炙简除去水分,好像人出汗一样,简干则易写,并可免虫蛀,故曰“汗青”。后世把著作完成称为汗青,亦称“杀青”。汗青也有“史册”的意义。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里的“汗青”就是这个意思。

竹简、木简是秦汉时代最常用的记载文字的工具。前者称“简”,后者称“牍”。将简编联起来便成为册。简的长度大约有69、56、28、23、18、13.5厘米左右等几种,分别相当于当时的三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一尺、八寸、六寸。

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用最长的二尺四寸简写。《孝经》用一尺二寸简写。《论语》用八寸简写。六寸简只用在符信和算筹上。

每简所写的字数因简的长短而不等,但大体有所规定。用丝纶或麻绳将零散的简编成册。通常是先编联,后书写。

简写就或刻就后,便是当时的书籍。《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即指五车简书。《史记》称秦始皇理政为“衡石量书”,也是指简书。

漫谈记录汉字的载体

古人用竹简或者木简作为载体

简册书写的文字内容极其广泛,包括经典、书籍、诏书、律令、公文、名籍、帐簿、历谱、药方、书信等。

云梦秦简以秦代法律、文书为主,包括《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答问》等。秦律的内容远远超出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以刑法最为成熟。

近代最早发现的汉代木简为敦煌汉简,书有诏书、律令、牒书、劾状等公文,以及《尚书》《论语》等经书与《急就篇》《苍颉篇》等启蒙读物。

居延汉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简牍,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与私人信件等。

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书令简和医药简。后者共92简,其内容都是医方,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和五官科等。

江陵凤凰山汉简为乡里名籍和关于赋税、徭役、贷粮、钱财收支等的帐簿。

临沂银雀山汉简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书籍及历谱。

秦汉时代中国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基本上奠定了此后历代的疆域。隨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与发展,文化艺术方面也渐趋统一,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但由于气候、地理、产业、民族和民俗等的差异,各地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地方性。

关中和广义的中原地区,包括现今陕西省中部、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重心,也是文化中心所在。新兴的文化形态大抵首先在这里开始,然后影响到各地。

新疆地域广宽,民族众多,各地土著文化的面貌互不相同。西汉中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中原器物如丝织品、漆器、铜镜等颇多传入此地,而中亚、西亚的文化艺术对这里也有相当的影响。

周朝末年中国人就已经在白绢上书写文字,以辅助行、木之所不及。写在白绢上的文字称“帛书”。《墨子》一书不止一次地将“镂之金石”与“书之竹帛”相提并论,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帛书已甚为流行。

漫谈记录汉字的载体

古时的帛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约12万字,是迄今所见最完整、最丰富的古代帛书。这批帛书大多无书名,整理时根据内容定名,分成28种。依《汉书·艺文志》归为6类: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与地图。

六艺类4种:《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诸子类两件:1.《老子》甲本和卷后佚书4篇;2.《黄帝四经》和《老子》乙本。甲、乙两本《老子》是目前所见《老子》的最古本子。乙本不分章,甲本的段落分合与今本有一些差异。

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种三件。数术类共11件,其中《相马经》与今本有很大出入。方术类共5件,均无篇题。整理者定名为《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经》《阴阳脉死候》。这五本书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医学著作,成书年代或早于《黄帝内经》。从内容看,全然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

地图两幅,一幅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所绘范围为今湖南省南部潇水流域及邻近地区,主区部分画得相当精确,一些水道的曲折流向,与现今的地图大体接近;一幅称《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所绘范围为今湖南省江华县的沱江流域。这两幅地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如此大比例的实用地图在世界上也是年代最久的。

马王堆3号汉墓的入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则大部分帛书的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在位(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和汉文帝初年(公元前180-公元前167年)期间。

3号墓的墓主大概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儿子。这批帛书可能是供他参阅的读物。

汉代人写书,竹帛并行,写在竹上的书论“篇”(“篇”字从竹),写在缣帛上的书论“卷”。《汉书·艺文志》著录群书,或称“篇”或称“卷”,但总起来看,以卷计的不及以篇计的一半,说明竹简多于帛书。

汉代用以写字的缣帛,亦称“纸”。这个“纸”字从系,与从巾的“帋”字,在汉代是有区别的。“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刘熙《释名》)显指缣帛。《汉书》《后汉书》每以“简纸”连言,足见“纸”是缣帛的代名词,与现今通用的纸张没有关系。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中常侍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并奏报朝廷。时有“蔡侯纸”之称。

西汉末年曾出现一种簿纸叫赫蹄,为漂絮时积留在箔上的残丝。这种纸造价昂贵,不能大量制造,也不宜广泛使用。蔡侯纸问世后,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开来。这种纸价格低廉,适于书写文字,以后在全国普遍制造,产量增多。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造纸技术渐趋完善,到东晋末年,纸完全替代了简帛,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中国的造纸术往后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和东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怎样记载文字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怎样传播文字的课题提到了国人的眼前。当时传播文字是非常艰难的,所有的书籍都要动手抄写。一个人要耗费太多的宝贵时光抄书,从而限制了读书人求知的领域和进度。

秦代以前文字的形体极不统一。秦朝虽统一了文字,但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难免脱文误字。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皇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46块石碑,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约200911字。熹平石经对维护文字的统一和扩大文字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省减抄写校对的麻烦,读书人发明了摹拓法。这种传播文字的方法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印刷术。摹拓前先在石碑上涂层墨,然后在上面蒙一层薄纸,再轻轻拍打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不过,这种文字都是反的。后来人们发明了补救这种缺陷的方法,不把墨涂在碑上,而是先将白纸在水里浸湿,再贴在碑上,然后用布包着茧絮在上面压几遍,遇着碑上有笔画的地方纸就凹进去了;等纸张干了,再用另一个布包蘸上墨,在纸上轻捶,使有笔画的地方沾不到墨,再揭下来,便是一张黑底白字的拓品,文字不再是反面的了。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采用。许多碑帖和金石刻辞,都是用这种方法传播的。

纸在社会上流行以后,人们都用纸来写信,不需要用绳捆、用泥涂了,逐渐形成了在信纸上盖印的方式。道教徒仿照印章的办法,率先用木板来雕刻符咒,使简易的印章逐渐变为成文的雕刻。后来佛教徒也用这种方法雕刻佛经。到唐代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印书。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监本。各地官府也刻印书籍。各地民营书坊刻印的书,称坊本。南宋地方政府、寺院、书坊都刻印书籍。

北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排印。雕版印刷费用大、人工多,经济上不合算,毕昇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副活字版。他用胶泥做成小的方块,刻上一个凸出的反体字,然后把它们放在火上烤硬,便成了一个个的活字。印书前先排版。在铁板上涂一层松脂蜡与纸灰制成的东西,然后在板上放一个铁框,把活字排列在框里。排满后放在火上烤一烤,使活字牢固地黏在铁板上。这种印刷术后来逐步改良到足以大量印刷的地步。

毕昇用胶泥刻字排印,对后世木活字、铜活字的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宋时周必大用胶泥活字和铜版,印刷自己的著述《玉堂杂记》。到元代,王桢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法,弥补了胶泥活字要用火烤的缺陷,也降低了活字制作的成本。

毕昇的发明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早400年。

漫谈记录汉字的载体

毕昇

文字的传播持久至远,远胜于语言的传播。在中国,文字传播的主渠道是史书。

早在商代中国就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持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非专司记事,而首先是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天人,其次才是讲述故事,记录时事,编次与保管文献简册。

春秋时期各国的史书,名称不尽相同,但多以“春秋”名之,而不称为史。以史称史书,似始于司马迁。《太史公书》中凡称“史记”者,盖指古人所作史。

“史”由史官而兼指史书,盖始于秦汉之际。﹙参见李宗侗《中国史学史》﹚

真正有系统的古史,现有者当以《春秋》为首。这是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经孔子整理。所谓孔子因鲁史旧文而作《春秋》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孔子作《春秋》之原意,孟子以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沿袭其意而推广之:孔子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作为一个商遗民作《春秋》,却站在周天子之立场上,故其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孔子是鲁国人。鲁为商遗民之国。鲁国的统治者是周人,其国民则为商遗民。

《春秋》问世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记叙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典籍。其中《左传》一书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司马迁、班固皆以为《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但两书颇有不同之处:《春秋》之文字极简,《左传》记事较为繁杂;且所记事项与《春秋》不等,如隐公元年,《春秋》记事七项,《左传》则十三项。其中有《春秋》有而《左传》无者,亦有《左传》有而《春秋》无者。

秦汉时期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两部史学巨著。《史记》的著述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部史书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于一体的纪传体通史体例。全书130卷、52万余字,记事起于传说时期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刘彻,跨朝越代首尾3000余年。《汉书》100卷,80万字,“文赡而事详”,仅记述西汉一代史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史记》《汉书》简称“史”、“汉”。两书各有短长,思想倾向不同,文风各有特色。

汉唐之际产生了不少纪传体史书,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部: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这两部史书和《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含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分别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吴、蜀君主即位,皆记魏国年号,以明正朔所在。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断代史,共120卷,包括纪10卷、传80卷、志30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

范晔撰《后汉书》前,已出现多部后汉史书。范晔在各书基础上,博采众长,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后汉书》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此后上述史书,除袁宏《后汉纪》外相继失传。

唐初百年间有八部史书问世。其中官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和《隋书》;私人修撰的有:《南史》《北史》。从此,纪传体史书代代续修,其体例大体定型。

唐朝始设史馆,并形成修史制度。首先是纂修实录,即以编年体记录每一帝王在位期间的大事。唐宋两代的实录已散佚,明代和清代的实录基本完整。史馆还修国史即当代史,但多已湮没。其次,纂修前朝历史。历代史馆无不例外,直到清代修成《明史》,从而完成了后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其中除《史记》外,皆是以朝代为断限的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所谓二十四史的形成历经二千年,其间变化甚大,水平亦参差不齐,但这套史书至今仍是传播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

与正史相对应的史书称野史、杂史和别史。这类史书成于私人之手,并非官修,故又称“私史”。但三者又有不同。野史体例不一,或编年,或纪传,或杂记一代史事,其中多奇闻异事、民间风俗、宫廷秘闻逸事,故多被统治者视为禁书;杂史一般只记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别史内容通常限于杂记历代或一代史事。上述史书虽有史实不确之处,但往往可补正史之阙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史学家继承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优良传统,考察研究历史的种种变化,编成多部分门别类、综观全局的史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通”,即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凡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这部史书虽由司马光总其成,实为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全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经常用追叙或终言的方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读者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其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为此,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该书由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绝笔。

史书亦包括经书。孔子以前,有《易》、《书》、《诗》、《礼》、《乐》、《春秋》诸书,但未见经名。儒家谓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经圣人之手,故谓之“经”。西汉时,《六经》或称六艺。“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史记·滑稽列传》)。

其后,《乐经》失传,遂以《孝经》《论语》配五经,称为“七经”。到唐代,将《春秋》《礼经》析分为三,前者分为《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三经,后者分为《礼》、《周礼》、《礼记》,立“三经”、“三礼”之名,合《易》、《书》、《诗》为“九经”。

北宋初叶,加以《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之名,遂一定而不可复易矣”。(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经书也是史书,这个命题最早是由清代章学诚提出来的。他写道:“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纶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也可以说,六经都是古代政府里的档案,或说是当时衙门官吏的必读书,即所谓“王官之学”,或曰官书,并不是“空言”义理的书。然后才有“六经皆史”一说。

关于“六经皆史”这个“史”字,章学诚有明确的讲法,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史释》的文章专门来解读这个“史”字。

文中写道:“法显而易守,书吏所存之掌故,实国家制度所存,亦即尧汤以来因革损益之实迹。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文史通义》)

意思是说,六经都是古代衙门的“官司掌故”,相当于现在政府所存的档案。这种档案叫“史”,即“掌故”,而掌管这些档案的人也叫“史”。

所谓六经,便是古代衙门所掌管的一些文件,所以说是王官之学。真要弄懂这门学问,就要到现代政府的官司掌故中去寻求,而不要到古代经书的故纸堆中去寻求。(参见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主张“史学所以经世”,意在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