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蒲縣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紀實——洗去“黑顏”換“綠裝​”

山西省臨汾市蒲縣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紀實——洗去“黑顏”換“綠裝​”


山西省臨汾市蒲縣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縣份,全縣含煤面積136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0%以上,煤炭產業比重接近80%,是山西省重點產煤縣。

蒲縣還是一個農業資源稟賦獨特的地區,有耕地32.2萬畝,林地181.28萬畝,林木覆蓋率58.8%;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發展生態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

把地下的煤挖上來,把地上的樹留下來。可以說是山西在發展經濟和涵養生態上的最佳方式。但是,在粗放式發展的年代,山西人的這一夢想和生態一樣,變得支離破碎。

2017年12月,這一老問題新課題,隨著蒲縣被確定為國家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擺在了蒲縣縣委、縣政府的面前。

“堅持走綠色循環路徑,在優化產業佈局、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產地環境、修復生態系統、推進綠色生活等方面先行先試,通過三年左右的努力,將蒲縣建設成山西一流、全國領先、具有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特點的旱作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成為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示範樣板區。”對於試驗示範區建設,縣委書記薛鳳奎這樣說。

沿著這一理念設計的路徑,山西蒲縣開始了一個縣域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之路。

一棵生態樹引發的養殖新革命

構樹原先是一種生態樹,隨著科研的進步,該樹富含蛋白質的特性得到市場化開發。構樹扶貧後來成為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

2015年,蒲縣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同中科院簽訂技術合作協議,引進了中科宏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著手進行雜交構樹全產業鏈開發。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在蒲城鎮茹家坪村3000畝構樹產業示範園區,中科宏發公司配套組建了院士工作站、專家樓,飼料加工車間和養豬養牛養羊示範基地,育苗1000餘萬株,全縣推廣種植1.3萬餘畝。

2018年6月,雜交構樹“無抗”飼料在中科宏發公司研製成功,這種以構樹為原料、輔以多種中藥材和益生菌的飼料可保持多年不變質,填補了國內這項技術的空白,從源頭上解決了飼料安全健康的問題。

“無抗”生物發酵飼料的研發成功,讓“林料畜”“種養加”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愈走愈寬。

2018年12月,李德發院士工作站落戶蒲縣,加快了“無抗”生物飼料的深度研發開發,為該縣可持續發展試驗試點工作再添新動力。

如今,在蒲縣除了茹家坪構樹產業園區的生態養殖基地,還有蒲城鎮城關村黨支部書記崔保彥的豬場,或在喬家灣鄉前進村李玉文家的豬舍等生態養殖示範點。“無抗”飼料餵養的生態豬,體格健壯而不臃腫、精神煥發撒歡麻利、毛髮光溜肌肉緊緻。飼料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發酵酒糟味,豬舍內也遠沒有想象中的臭味異味。

“我們餵養的豬在6個月到8個月的飼養週期內,不打任何疫苗,不喂任何抗生素,不用任何添加劑。這種生態養殖生產出的豬肉,每公斤在本地就可賣50元左右,比普通豬肉高出一倍的價錢,還是搶手貨。”前進村養殖戶李玉文說。

據蒲縣農委主任張德祿介紹,從種植構樹到養殖構樹豬,農民在循環鏈裡開始有了經濟效益,僅此一項可輻射帶動當地1000餘戶農民增收。

一株秸稈撬動的生態循環之路

在克城鎮,農戶將田裡的玉米秸稈送至茂洲東辛莊牧場,每噸至少可賣160元。

在喬家灣鄉雙富養殖有限公司,工人們將收購來的秸稈打捆、運輸、粉碎。據公司負責人介紹,收儲2000立方米秸稈可以讓農民收入增加19.6萬元,此項工作可帶動26人務工,人均增收約7600元。

將秸稈變廢為寶是蒲縣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上的又一亮點,和著名的晉南黃牛養殖相結合,成為另一條循環發展的路徑。

山西茂洲農牧公司董事長呂懷信原來經營一家鋼鐵企業,因為看上了蒲縣獨特氣候和豐富的玉米秸稈,在2017年來到蒲縣,將蒲縣作為晉南牛育種育肥的主戰場,立志為晉南牛的保護、繁育、育肥、改良做貢獻。

短短兩年內,茂洲農牧公司建成了集種植、養殖、旅遊觀光、冬季滑雪為一體的克城東辛莊現代化科技牧場和黑龍關中垛牧場,同時投資1400萬元建成了一座可容納2萬噸的縣級飼草站。

把秸稈變飼料,促進種養循環,激發了當地養殖戶收儲秸稈、購買機械、建設青貯池的迫切願望。如今,全縣有百頭牛以上的規模養殖企業11家,新建秸稈青貯池1.5萬立方米,新增秸稈處理設備43臺(套),年完成秸稈青貯、黃貯飼料化利用0.88萬噸。

目前山西省已確定在蒲縣規劃實施集保種繁育、養殖屠宰、加工貿易為一體的晉南牛產業化工程,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市場營銷網絡體系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延伸“林料畜”“種養加”綠色產業循環發展新路。

“我們正在啟動晉南黃牛、蒲縣構樹黑豬的地理標誌認證,同時還規劃建設有機肥生產線和沼氣生產項目,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能力短期內將明顯提高。”蒲縣畜牧局局長郅世林介紹說。

一個技術集成推動的有機旱作農業

2018年,蒲縣有機旱作蘋果封閉示範項目在古縣鄉實施,一個集地膜覆蓋、節水灌溉、測土配方、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等綜合措施的技術集成開啟了該縣蘋果產業的升級轉型之路。

1100餘畝果園增施有機肥308噸,通過項目實施,平均畝增產150公斤,總增產165噸,增收80萬元左右,同時促進了均衡增產,降低土壤汙染,全面提升了蘋果綜合生產能力。

“口感好,從樹上摘下來不用洗,就可直接吃,找到了小時候吃蘋果的感覺。”在古縣鄉下劉村駐村幫扶的臨汾市交警支隊民警介紹說。

“全縣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積將達到18萬畝,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面積達8萬畝,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75%;每年機械化秸稈還田5萬畝左右。”張德祿說,秸稈綜合利用的項目實施,從源頭上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種養循環綠色發展。

據瞭解,為了推動循環農業,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該縣每個鄉鎮都要建設生態牧草站,2018年開始推廣加厚標準地膜和試點可降解地膜,2020年全縣將推開可降解地膜,現有農膜殘留物全部回收。同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萬畝,改造中低產田6萬畝,復墾開發3000畝荒坡及工礦用地。

此外,蒲縣創造性地推廣鄉村“道德銀行”,在所有農戶中開展“思想進步之星”“增收致富之星”等十星級農戶積分評定活動,同時設立“同心圓夢超市”。

農戶每月25日可在“同心圓夢超市”開放日憑道德積分卡進行積分兌換,每一分對應一元人民幣,兌換相應的洗衣粉、毛巾等生活用品。

此舉花小錢辦大事,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倍增效應,通過培育引導,蒲縣從根本上改變了直接給群眾送錢送物的方式,變“要我幹”為“我要幹”,變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幫扶隊伍由“運動員”變為“裁判員”,大大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為農村社會的可持續掃展探索了新的路徑。

記者採訪時看到,目前全縣93個行政村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已全部實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住房安全、路網通達、飲水安全、網絡覆蓋,“人在林中、林在村中、村在畫中”的美麗鄉村在蒲縣成為現實。

由此,山西蒲縣的產業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社會可持續漸入佳境。從煤炭到生態可持續產業,從“黑色”到“綠色”的轉變正在悄然進行。


鄉村振興/農業規劃諮詢

座 機:010-82388252

吳女士:13910786667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號中國農業大學東區1958信箱

郵 編:100083

電 話:010-62736917;62329109

傳 真:010-62329109--8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