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張小強 劉文斌 燕譽頡 常曉 王婧禕 楊凌燕 熊卉 李青彤 李雙 劉鈺汶 程褀 王婷婷 李雨佳 左宏

“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期畢業的博士。”一直以來,坊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如今,不僅博士生畢業困難逐漸常態化,“研究生分流”更是出現在官方文件中。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指出,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由學校規定。原則上,碩士生延期最長不能超過5年,博士生不能超過8年,各大院校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調整。比如重慶大學對博士生學習年限就有著更嚴格的規定——“博士研究生(含直博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含休學和保留學籍)為6年”。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預計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165296人,實際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56451人,未正常畢業率為65.85%。根據早前國務院學位辦的全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數據庫顯示,全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平均學習年限為4.3年。

博士生畢業究竟有多難?博士生分流的提議是否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帶著疑問,研究團隊選取了教育部2013~2017年統計數據與部分“雙一流”高校近年來博士錄取數據和畢業數據進行分析,帶你直擊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注: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數據較難獲取,這裡選擇數據較全的學校與專業。此外,華東師範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的招生人數來自計劃招生數而非擬錄取人數,可能與真實錄取人數有偏差,但根據實際情況,這種偏差一般不會太大,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全國高校數據分析

在全國高校數據分析上,研究團隊選擇了教育部官網公佈的數據,博士生延畢率計算公式為:延畢率=(預計畢業生數-實際畢業生數)/預計畢業生數,由此得出2013~2017年全國高校博士生延畢率(圖1),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隨後,我們對不同學科的延畢率進行進一步統計分析(圖2)。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1. 2013~2017年博士生總延畢率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2. 2013~2017年學科延畢率統計

在教育部公佈的13類專業中,歷年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是工學,延畢率最高的專業是軍事學,2013年延畢率達到0.84。

總體來看,學術型學位延畢率較為平穩,處於緩步上漲中,專業性學位延畢率則波動較大,2015年延畢人數達到近幾年最低值,隨後快速上漲。

歷史學、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延畢率逐年穩步增長;哲學和工學延畢率在2015~2017年基本持平,延畢率並無較大變化。

教育學、文學、理學、醫學延畢率浮動較大。2015年,這四個專業延畢率均達到近幾年最高值。

農學平均延畢率最低,且2016~2017年延畢率呈下降趨勢。軍事學和藝術學延畢率波動次數頻繁且波動範圍較為明顯。除此之外,我們還將不同區域的高校博士生延畢率進行了對比(圖3)。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3. 2013~2017年區域延畢率統計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我國各地區高校博士研究生統計數據可知,我國各地區高校博士研究生的延期畢業率基本上已經達到了0.5以上。由此可見,大量博士研究生因各種原因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正常畢業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從地區分佈上來看,東北地區高校博士生延畢率在0.6或0.7左右;華東地區延畢率在0.4到0.7之間,其中,安徽以0.5左右的延畢率連續五年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而華北地區除北京、天津博士生延畢率較低外,山西、河北、內蒙古高達0.7左右;華中地區除河南外,鄂湘兩地博士生延畢率基本在0.7或0.8左右;華南地區,廣東的博士生延畢率較低,在0.6以下,但廣西、海南相對較高,在0.7或0.8左右,海南的博士生延畢率更是在2016年升至0.86;而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地區,博士生延畢率除重慶的0.5左右外,基本都高達0.7以上,不過西藏博士生延畢率起伏很大,目前已知的最低值(-0.2,即受博士生提前畢業等因素影響,預計畢業人數少於實際畢業人數)和最高值(0.88)均出現在西藏;西北地區,除寧夏以不到0.3的延畢率成為全國博士生最容易畢業的地區外,陝西、甘肅等地的博士生延畢率都較高。

可見,不同地區高校博士生延期畢業率和該地區的經濟與教育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係。以華北和西南地區為例,北京、天津、重慶的博士生延畢率遠低於同地區其他城市,這與其獨特的區域規劃、優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分不開。大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教育資源匱乏,博士畢業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雙一流”高校分析

在“雙一流”高校中,我們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15所高校為例,分析2015~2018年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總趨勢(圖4)。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4. 2015~2018年部分“雙一流”高校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總趨勢

在上述15所高校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而畢業人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且畢業人數遠低於招生人數。可見,博士生畢業越來越難,寬入窄出現象愈發明顯。此外,將15所高校2015~2018年的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進行K-均值聚類分析,經過反覆調試,選擇將聚類數設為5,迭代次數設為10次,最終聚為以下五類(表1)。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由圖表可見:

1.東南大學自成一類,其2015~2018年的畢業人數遠高於招生人數。經考證,其2011~2014年招生人數基本在650左右,可知其近些年延畢現象呈逐年減弱趨勢(注:由於條件有限,東南大學招生人數來源於其計劃招生人數,可能會偏低於實際招生人數,造成一定誤差)。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湖南大學為初始聚類中心成為一類,這些高校的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相對較少,但延畢率較大,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以三年作為畢業週期,第二類高校的延畢率可達到40%至50%。

3.吉林大學為第三類,其招生人數居高不下且逐年遞增,但畢業人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可見其與東南大學相反,延畢現象越來越嚴重。

4.復旦大學為第四類,其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數據均波動不大。經考證,其招生人數從2011年的1051人至2018年的1582人,人數呈緩慢上升趨勢,對比畢業生人數可知,其延畢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在15所高校中延畢率最低。

5.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南大學以中南大學為初始聚類中心成為一類,其招生人數與畢業人數均呈上升趨勢,且將2015年招生人數與2018年畢業人數作對比發現其延畢率不高,可見其一邊進行博士擴招,一邊注重保證博士按期畢業。

以四年為週期計算博士生畢業情況,比如將2011年招生人數與2015年畢業人數作對比,估算出未畢業的大致人數(圖5)。可見,招生人數在逐年上升,但畢業人數卻處於波動中,甚至有緩慢下降趨勢,這與博士招生人數的情況相矛盾,最大可能性就是招生人數增加,但更多博士生無法畢業。

通過估算,可得出2015~2018年畢業人數與未畢業人數佔總數的百分比(圖6),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未畢業人數的比例一直佔據總人數的30%至40%,即“雙一流”高校博士生延畢現象已經接近或超過四成。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5. 2015~2018年部分“雙一流”高校畢業人數和未畢業人數估算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數據圖: “雙一流”博士生畢業到底有多難


圖6. 2015~2018部分“雙一流”高校畢業人數與未畢業人數佔總數的百分比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雲南大學9所高校的數據為樣本,分析其2013年招生人數與三年後、四年後、五年後畢業人數的相關性,結果均表現為較強的正相關關係,即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相關性係數分別為0.840、0.754、0.889(p<0.01),事實上也應該如此,因為當年所招的學生正是從2016年開始陸續畢業。

從數值來看,五年後畢業人數與2013年當年招生人數相關係數最高。由此可以推測,五年後畢業的博士生最多,但這需要進一步的數據驗證。

(本期內容由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小強傳播團隊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