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農村故事:渤海路街道姜楊李村

姜楊李村,位於經濟開發區西部,縣城西郊3公里處。東鄰解集,西鄰菜王、松樹高,南鄰養馬王,北鄰竇家村。全村128戶,380人,共有姜、解、於3姓,皆為漢族。耕地320畝,人均0.9畝。

庆云农村故事:渤海路街道姜杨李村

據傳,明永樂七年,朱棣南巡路經此地,高燒不退,幸得當地生薑,服用後病癒,賜村民姓“姜”,村民以姓名村,村名“姜家莊”。後陸續遷入楊姓、李姓,村名遂改為“姜楊李”。清末,楊姓逐漸外遷,李姓也於清末民初搬至鄰村竇家村。同期,解姓由解集遷入,遂形成現在的“解、姜”二姓格局。

民國時期,屬慶雲縣第六區;

新中國成立後屬解集區解集鄉;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屬解集人民公社柳家管理區;

1965年本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屬解集公社;

1984年社改鎮,村屬之;

1989年,解集鎮與小鄭鄉合併為慶雲鎮,村屬之;

2005年7月,設立渤海路街道,村屬之;

2013年8月,“兩區一辦”合併為慶雲經濟開發區,村屬之。

庆云农村故事:渤海路街道姜杨李村

全村從事農業150人,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年產200餘噸;養殖以雞、豬為主,未形成規模。2005年發展狍子養植,存欄40頭,成立狍子養殖合作社。70年代初期,姜楊李村白鐵產業逐漸興起,產品主要以煙筒、糧囤為主,遠銷青縣、泰安、博興等地。經過政府的規範引導,逐漸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成為魯西北地區最大的白鐵市場。現有從業人員200餘人,年產值2000餘萬元。還有很多業戶在天津、北京等地開展加工、銷售業務,提升了姜楊李村白鐵市場的品牌效應。(2013年數據)

解玉凱:創辦玉凱鋼結構有限公司,從事鋼結構加工及銷售,淨資產1000萬元,產品銷往河北、山東等地。(2013年數據)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對村內主幹街道進行路面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原有村小學,1995年撤併,現學生多就讀於第二實驗小學。截止2013年,全村共有大中專以上畢業生9人。村民姜利民考入山東大學,成為本村第一個大學生。(2013年數據)

小紅閣:村東頭原有一寺廟,名叫“小紅閣”。因地勢較高,當時綁匪大大都將人質帶到此處撕票。寺廟損毀年代已無從考證。

1949年建立村黨支部,歷任支部書記:姜奎珍、姜福琴、劉秀清、解福華、解俊義、姜利民、解忠新等,現任支書解玉生。(2013年數據)

解茂德(1921-1938),任慶雲縣“青抗先”隊長、縣自衛隊特務隊副隊長、二區區長等職。在艱苦的環境中,他積極發展黨組織。在百餘人的姜楊李,發展了八名黨員,是當時黨員最多的村莊之一。他曾親自除掉兩名漢奸,使這個在敵據點、崗樓之間的小村莊,成了抗日的堡壘村,縣委、地委經常駐在這裡。他除奸反特,蒐集情報,瓦解敵人,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行動,於1941年12月被敵人殺害於縣城西關橋。解小成(1924-1944),任渤海軍區特務二團戰士,陽信大桑落樹戰鬥中犧牲。

姜金霞: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供職於縣檔案局。長於文學創作,現為山東省作協會員,先後出版長篇小說《蓖麻花》《女槍王》等。

姜晶:中國司法部教育司司長。(2013年數據)

慶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總監製:王洪亮

監製:高紅星

中心主任:劉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