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農“聯姻”催生教育扶貧新模式——黔西南實施“校農結合”走筆

“要積極探索集團化推進‘校農結合’,大力推廣黔西南州‘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校’工作模式,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創新探索‘校農結合’新路徑,努力實現全省教育系統‘校農結合’全覆蓋。”2018年12月14日,省委書記孫志剛在全省教育大會上對黔西南“校農結合”扶貧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來,我州積極探索“學校十公司(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方利益鏈接模式,形成黔西南州“校農結合”教育扶貧新模式,在調整地方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地方合作社發展及農民收入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多贏局面。

2018年,全州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1344所(其中學前教育階段370所、義務教育階段974所),享受學生41.2萬人(其中學前教育階段8.2萬人、義務教育階段33萬人),下達資金2.23億元,全州基本實現了學前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試點縣興義市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三個全覆蓋”,為全州實施“校農結合”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貞豐縣龍山陽光田園綜合體“校農結合”基地,是按照4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的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省級重點高效農業產業園,面積3萬畝,覆蓋貧困村5個,貧困戶923戶3643人。該縣以“配送中心為基礎,以基地為抓手”,實現了“爸爸種菜、媽媽做飯、孩子吃飯”的食品安全主觀防控理念。

同時,貞豐縣利用“三新”(新技術、新鏈條、新農民)創新實現“四助推”(助推產業發展、助推農民就業、助推農民增收、助推精準脫貧),隨著配送中心、蔬菜種植基地、村種養業合作社的建立,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了增收致富。

“實施‘校農結合’這種模式可以實現多贏目標,催生出教育扶貧新模式,真正實現菜農用心、娃娃開心、父母舒心、學校省心、政府放心。”興義市捧乍中學負責人在談到“校農結合”時說道。

2016年,興義市捧乍鎮堡堡上村成立了“興義市保富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115萬元,流轉土地90畝,建成蔬菜大棚38個5000平方米,豬舍2個,年產蔬菜100多萬斤,專門提供給全鎮中小學食堂,當年吸納11戶貧困戶通過“特惠貸”46萬元入股,戶均年固定分紅收益為5000元。

從2017年9月起,全州基本實現學生營養餐集中配送“五心”(企業用心、孩子開心、家長舒心、學校省心、政府放心)模式全覆蓋,省教育廳把我州義務教育階段“校農結合”精準扶貧“五心”模式作為全省推進“校農結合”五種模式之一在全省試點推廣。

截至2018年底,全州實施“校農結合”學校1450所,覆蓋學生51萬人,與基地、合作社、公司或個人簽約2499個,累計採購農產品達6.3萬噸,銷售資金4.8億元。通過實施“五心”營養餐、“校農結合”扶貧模式,為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助推農村經濟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關於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確保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我州明確把“校農結合”工作作為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專門成立了“校農結合”專班,開展教育扶貧工作,各地亮點紛呈,各有實招。

安龍縣創新探索“五注重”“三結合”工作法,創建了“易地扶貧搬遷九龍社區蔬菜種植基地”“安龍縣神農綠野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貧困農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脫貧道路。

義龍新區建立多部門監管機制,組建工作專班負責“校農結合”工作,制定《義新區教育局2018年“農校結合”工作實施方案》,保障了“校農結合”過程中食材及貨源渠道的安全檢測,讓學生吃上安全的營養食品,為“校農結合”助推脫貧攻堅提供堅實保障。

望謨縣“校農結合”以郊納鎮郵亭村為示範點,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學校+農戶”的模式,2016年成立合作社,承包土地200多畝種蔬菜,為郊納鎮所有學校食堂提供農產品食材,在解決蔬菜銷路問題的同時,學校師生也吃到了真正的無公害、新鮮蔬菜,帶動了近300人就業,銷售額達24萬元,帶動50戶農戶參與分紅16萬元。

2018年以來,我州大膽探索,合力攻堅,堅持面上推進、點上突破、點面結合、不斷深化的要求,大力推進“校農結合”工作,按照實施“校農結合”的目標性和重要性要求,通過“學校+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教育扶貧新模式,全面推進農業發展,保障學校食堂農產品供給穩定安全,真正發揮“校農結合”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最大作用。通過開展“一月一研討、一縣一小結”現場活動、教育扶貧“夏秋攻勢”等方法,助推“校農結合”穩步實施。

我州結合實際,科學謀劃“校農結合”基地,不斷增加基地數量,在管理上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從粗放型管理轉向科學化精細管理,把“校農結合”基地做大做強做優,從縣城延伸到鄉鎮、村,擴大基地面上規模,不斷滿足學校就近取材需求。

同時建立健全“校農結合”風險防控機制,杜絕在“校農結合”實施過程中出現貪腐行為,降低廉政風險,制定“校農結合”各種安全風險管控預案,加強對產品交易、集中供給等全過程的監督和管控,充分利用好國家有關安全保障政策,著力防範化解安全風險,堅決遏制各種事故發生。

我州將繼續做好“校農結合”教育扶貧現場研討活動,縱深開展“校農結合”助推產業扶貧,不斷探索全州義務教育階段“校農結合”“五心”扶貧模式,督促配送公司加強規範管理,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合作,明確學校、公司(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間的產品供需關係,解決在“校農結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加大對蔬菜基地或合作社的培植力度,積極尋求“校農結合”基地建設的有效方法,全面執行大宗食材訂單種植、定向採購、定點服務,與公司、合作社、農戶簽訂訂單式農產品購銷合同,根據季節及學校食材需求,及時調整種植養殖產業,不斷提高供給能力。

今年,我州以培育“基地”為龍頭,實現農村經濟振興,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原則,每個縣(市、新區)至少要打造一個基礎好、條件優、規模成型、滿足學校需求的大宗農產品規模基地,把“校農結合”基地做大做強,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助推精準扶貧,實現農村經濟振興,助推同步全面小康。

“校農結合”模式是州委、州政府推動產業脫貧、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舉措,是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保障學校食堂供給的有力抓手,我州將不斷推進“校農結合”工作,堅持需求引導與產業培育有機結合,堅持建基地與搭平臺有機結合,堅持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在實踐中總結形成“校農結合”精準扶貧機制,發揮“校農結合”作用,提高教育扶貧效率,為黔西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作出應有貢獻。(周 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