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蒲水人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日本是發達國家了嗎?不是,日本是掉入了中產陷阱的國家。

日本最為發達是上世界80-90年代的時候,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第二大世界經濟體。這種情況下,大家都以為日本要成為發達國家了。

但是,日本的房地產的泡沫戳破之後,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危機,日本的經濟衰退。即使到現在,日本依然沒有緩過來。1995年的時候,日本的GDP已經是5.45萬億美元了,到了2017年,竟然倒退到4.87萬億美元。

所以,日本是發達國家嗎?不是,這不過是準發達國家而已。英國、德國這些發達國家是因為本身老牌的發達國家,憑藉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搞起來了,底子好得很。但是,日本完全是靠二戰之後的工業發展起來的。

在二戰之後,日本在輕工業上獲得的進步舉世矚目,加上房地產泡沫才能做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的經濟失去了活力。

經濟失去了活力,很難孵化出先進的行業。而且,日本這個國家十分講究輩分。所以你發現很多日本企業都是墨守成規的,因為日本的領導具有很高的話語權。對於互聯網這種新企業,日本自然是會慢一拍。

不過,日本也有一些有眼光的投資者,你看阿里是我們互聯網行業的龍頭。日本的軟銀集團是阿里的最大股東。

不過,總體上說,日本的輕工業發展很強勢,基礎真的非常好。但是在互聯網這些新行業上,日本真的沒有多少聲色~


太平洋電腦網


不僅僅是日本,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都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

造成這個現象是由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決定的,信息技術跟製造業和農業不同,滿足一個國家的工業品和農業品需要許多的工廠,許多的耕地,以及大量的從業人員,但是互聯網產業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一個社交軟件,一個購物網站從技術上服務全世界毫無障礙,而且互聯網產品存在著適用人數越多,價值越大,這造成了互聯網公司贏者通吃,根本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

比如可口可樂排名第一,百事可樂雖然排名第二,但是活的也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不存在這個情況,某一個商業模式只有一個成功者,阿里和騰訊模式有沒有跟他們相同模式排名第二的公司?

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引領世界,包括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絕大多數源自美國,也是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因此美國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領導者是水到渠成,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某些技術性原因,造成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獨立發展,但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模仿美國的模式,

這自然造成了下張圖片的結果,全球前20名互聯網公司,美國11家,中國9家,



萬事皆空70


這不是日本的問題,歐洲也沒有。不服氣給你十秒時間,說一個著名的德國互聯網公司,趕緊想。有沒有?想的起來沒?

日本互聯網不行就是不行,不要因為它是日本,所以它互聯網不行都要吹一波。吹的中國人也尷尬,日本人也尷尬。

這是日本的app store排行榜


看到畫圈的兩個了麼?一個是抖音,看到沒?

所以抖音不一定能讓日本崛起,但是抖音可以去佔領日本市場啊。日本人不服氣自己也做個抖音嘛。

再看付費榜,這可是真金白銀


看到熟悉的臉了沒?“荒野行動-東京決戰”,那家公司?網易。

以我看到的日本鋪天蓋地的廣告,網易必然還會利用《第五人格》照樣在日本擼錢。

這不是第一家中國公司跑到日本大賺特賺了,上一個是《碧藍航線》,還有《崩壞學園》,再上一個是《奇蹟暖暖》,反正我也不知道日本人口味怎麼這麼獨特,喜歡這類遊戲。

這可是日本,這可是當年號稱遊戲王國的日本。


還有一個是paypay,paypay排名日本第一,這個公司到底做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呢?

看看新聞啊

日本巨頭扎堆進入移動支付
日期: 2018/12/06 16:03 閱讀: 174
由日本雅虎(Yahoo)與軟銀共同推出的智能手機二維條碼支付服務“PayPay”,從12月4日起到明年3月底,展開總回饋金額達100億日元的推廣活動。
這100億日元由PayPay全額負擔。活動期間,用戶使用PayPay進行支付,其賬戶就會收到支付款項20%的回饋款。每人每月回饋上限5萬日元。另外,有大約1/40的幾率,可以獲得當次消費全額免費的中獎機會,回饋金額上限為10萬日元。此次推廣活動,在回饋金額累積到100億日元時,將提前結束。

這是什麼?日本支付寶。

這個日本版的支付寶剛上線,於是就


看得出來吧,12月8日,也就是昨天的新聞,說用不成,為什麼用不成?

被愛立信坑了,愛立信公司的通用交換機中的軟件故障造成了這次事故,不但是日本,還有英國越南等11個國家都出現這個問題。

這就是日本的現狀。

paypay是由日本雅虎和日本軟銀共同推出的,屬於成熟公司推出來的


日本是一個非常講究規矩的地方,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非常注意流程問題。

注意流程好不好?對於傳統產業來說,太好了,所以今天日本的汽車業非常強勢,豐田本田賣到全世界。

對於新產業來說,比如說互聯網,一共也就20來年,對於互聯網來說,哪來的什麼“流程”,什麼“秩序”?今天的秩序,今天的流程,明天就變成了“守舊”和“落後”。

關於日本保守的問題可以說上很久,比如說在日本公司的職員不敢去推動創新,也沒有動力去推動創新。

日本的天使基金也不夠活躍,對待創業者不太友善。

對於盈利要求過於苛刻,缺乏前瞻性的眼光。

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過於亦步亦趨。

等等等等。

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很難說是某一個問題引發的,這問題不僅存在於日本,連歐洲也是這樣,最近印度的互聯網倒是搞的風風火火的。


李建秋的世界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首先,必須要承認日本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我也去過日本很多次。我給大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日本目前還是比較喜歡用現金付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日本人錢包都很厚的原因。而並不是說日本技術不成熟。只不過是消費時代不同。

第二,互聯網畢竟是屬於服務業,就像有些答友說的,美國有11家,中國有9家。而且日本是比較喜歡用雅虎瀏覽器來搜索的。目前也逐漸有很多人越來越喜歡用谷歌瀏覽器。所以,日本只要享受這個服務業就好。

第三,相信大家還沒有忘記中興的事件吧。那次事件中,有很多文章系統地描述了日本的製造業的先進。那其實也就充分反映了日本的實力,畢竟用手是上不了互聯網的,還是需要硬件設施來,而日本就在硬件設施上,技高一籌。連歐美國家也難以望其項背。

第四,日本的每一個科技發展的進步,都是要先考慮倫理和法律,而不像我們的某度和莆田系那樣。

歡迎大家探討。


本來世界觀


20年前的今天,日本曾是世界互聯網的中心。那個時候,日本電信運營商第一次推出了移動上網模式,雖然網速慢,但確實將移動互聯網更貼近人們的生活。通過日本上網模式,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訪問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也可以下載音樂,日本的I-MODE模式,第一次將“通話手機”進化為“信息手機”。


然而在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20年間,日本互聯網似乎還是徘徊在原地。適應了國內手機APP的快捷生活,在日本你就會感覺到日本互聯網是多麼落後。它們沒有社交網絡巨頭,沒有電商網絡巨頭,沒有出行網絡巨頭,雖然日本人也在用類似的APP,但都不是日本本土公司提供的。日本互聯網之所以發展到如今,和他自身的關聯還是密切的。

日本人的性格使然。日本人講究工匠精神,做事情慢工出細活,所以才會誕生索尼,松下,本田等“橫行世界”的公司。而互聯網講究膽大,快速,更新,這和日本人骨子裡的保守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所以在這樣一個“以快為王”的領域,日本人的過度鑽研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日本在相關方面缺少需求。比如說日本的出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出行模式已經很完善了,他們出門就有公交和地鐵,班次也非常密集,這個時候你還需要滴滴嗎?當然不需要了。正是由於日本社會的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化水平高,所以相當限制日本互聯網公司的發展。

另外中國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和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有很大關係。中國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是圍繞著中國的一畝三分地在打拼,比如百度,滴滴等。而美國互聯網發展起來是因為佔到了互聯網經濟的先機。日本和中國,美國相比,兩個優勢都沒有,後發制人就更難了。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不僅是日本,還有歐洲,同樣作為發達經濟體,都沒有在互聯網時代崛起,我們看一下,世界前十的互聯網公司都被中國和美國所瓜分,那麼日本和歐洲作為發達經濟體,在技術方面是具備一定的潛力的,為什麼沒能夠產生大企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

它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基礎設施,這方面發達國家都沒有問題,所以非發達國家也沒有建立起真正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而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是非常多的,具備了互聯網成功的基礎。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寡頭壟斷的特徵,因為互聯網的邊際成本是隨著參與人口的遞增而遞減的。實際上服務10億人和服務5億人,在成本上的差別並沒有很大,但是收益就差很多了。這又反過來增加寡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互聯網的參與人口越多,效率才會越好。


反觀歐洲,雖然人口是足夠了,但是語言和各種制度不統一,而歐洲又是屬於英語體系,一旦美國率先成功以後,就迅速在歐洲擴展,當地也就沒有機會了。而日本的總體人口太少,而且老齡化嚴重,老齡人口是保守的,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在行業擴展的時候會慢得多。


以股易金


我只是在日本呆過幾年,也不是什麼編緝、記者,我只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所以我不希望受到網絡成員的攻擊。我認為日本不發展互聯網,就那麼幾個原因。l.從日本的性格來講,日本人的血型大部是A型,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導致不喜歡互聯網產業這種投機取巧的東西。骨子裡喜歡保險,做事按步就搬,所以日本人血液裡早把自己定位在傳統制造業國家。

2.日本人口少,玩不起。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傳統的實業上,在日本人眼裡,搞互聯網沒什麼必要,日本人很擅於總結失敗的經驗,自從日本吃了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虧,20年日本DGP沒什麼増長, 加上心裡也認為互聯網產業也是玩虛的,沒有實實在在為科技和經濟進步做貢獻,所以日本限制互聯網領域發展。

總之日本的國情、民心,加上日本人的性格,決定了日本搞不起互聯網產業。所以那些中國用了支付寶、微信等,我看也只有在中國比較行得通,在日本也僅用於方便中國人結帳這個功能。








光影自賞


對這個問題做了回答之後發現篇幅還不小,索性整理出來一篇文章發了。篇幅過長這裡只發了大概,想了解詳細內容的可以去文章查看。

確實相對於日本在製造業的各個細分領域都有多家享譽世界的知名公司而言,日本的互聯網公司並不出名,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也遠遠不及中國。最明顯的對比應該就是中國因為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種移動支付方式的興起,開始進入無現金社會。所以從我們的角度看,還在使用現金的日本就落後了,甚至給人感覺不處於同一時代。

首先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很難做到全面的回答。很多同學和專業人士主要是從互聯網行業本身探究了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日本社會的特性對這件事的影響可能遠遠大於互聯網行業本身。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做一下分析吧。

1.需求大部分被滿足,留給互聯網的創業空間不足

日本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建設和各行各業都高度發達,再加上日本向來善於摳細節,又極具服務精神,各行各業的服務做的細緻入微,面面俱到。需求很大程度被滿足,行業和模式也不存在較大問題,沒有留有多少空間。這也是很多人認可的一個原因,認為日本實體過於發達,打壓了互聯網的創業空間。

2.創業氛圍不足

日本除了在戰後重建過程中因為巨大的社會需求,催生了一批著名企業家創立了一批知名企業之外,現在的日本並沒有濃厚的創業氛圍。不管是現實的產業構成也好,國家和國民的意識也好,製造業才是日本的立國根本是普遍認識。就像國內的實業家曹德旺,董明珠,宗慶後看不起互聯網企業一樣,你想讓有著深厚製造業基礎,對製造立國根深蒂固的日本社會突然轉向互聯網並不容易。

3.創業配套(資源)不足

日本就缺少類似中美的融資環境,創業企業的融資沒那麼容易。在日本網站查了一個數據,2015年VC投資金額美國是590億美元,中國是390億美元,而日本僅為12億美元。

4.個人創業意願動力不足

從國民性而言,泡沫破裂之後的日本國民普遍希望穩定,不願挑戰有風險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

相比創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言,更多的日本人則會更偏向從事穩定的職業。雖然日本的終身僱傭制也開始動搖,但是在一家公司從一而終還是大多數日本人的選擇。

5.市場自由競爭

日本市場是相對開放的,第二點也提到互聯網在很多領域的應用都是原創於美國公司,而日本人對美國的或者說外國的互聯網服務並不牴觸,所以當有擁有先發優勢的美國公司到了日本之後,並不會給日本本土創業公司機會。所以當Youtube,Facebook,Twitter進入日本之後,很難有日本同類創業公司出現。

6.對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認可

開始靠燒錢補貼用戶搶佔市場,期望有一天熬死對手獨佔市場,誰知有一天壟斷市場之後才發現還是不盈利。或許互聯網的這種商業模式本身就不被日本人認可。

7.法規制約

互聯網在各個方面的創新應用,必然會出現跟現行法制法規相牴觸的情況,這個不只是日本,全球都有這個問題。但是國內相比日本而言更懂得變通,靈活應對。

同樣的問題在日本可能並不會這麼輕鬆,效率也不會有這麼高。對於向來遵紀守法的日本人來說,如果是違法的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考慮去做。

8.創業成功的榜樣互聯網公司少

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相比美國的Google,Facebook,Amazon,中國的BAT,日本大到能起到榜樣作用的互聯網公司太少。

互聯網公司在日本相對於豐田,索尼這些日本知名的製造業公司而言存在感低,也是日本互聯網創業氛圍不足的原因。很多日本大學生終極目標就是進入一家大公司而不是選擇創業。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歡迎指正評論!


日本雜談


《日本體制僵化,社會死氣沉沉》

……在日本社會,存在另一個社會詭異怪象,為什麼沒人關注?……諸位見過幾位年青的日本企業家?見過多少年輕的知名高級工程師?

……互聯網企業的主力軍,大多是年輕人!日本有麼?

……日本社會不僅老齡化嚴重,而且人才晉級體制僵化!在各大企業當家的幾乎都是些“糟老頭子”!這樣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還有創新能力麼?

……不要認為日本這幾年收穫了幾枚“諾貝爾獎章”就以為日本還在進步!那是二三十年的老底子!

……日本確實是失去了二十年!

……日本只有“老帥”,缺乏“少帥”!


花果山人家Zy


部分贊同題主的提問'因為互聯網技術分為2種,科學互聯網的和應用互聯網,你所見到的大多是應用互聯網。而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日本在基礎科學任然保持著優勢,應用互聯網的發展本身是速度決定的。在這個行業裡沒有長尾市場,只有一家通吃,這和傳統行業區別在於,互聯網只有最後一家或者少數幾家公司存在,根本原因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互聯網公司的規模趨於後面邊際成本約小。二是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市場的獨特性。當年中國國家網絡築起高牆時,卻無心插柳造成了中國國家互聯網企業與美國企業的寡頭之爭。中國市場,外國互聯網公司進不來,無異於把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圈起來保護了,這對於早期互聯網公司來說,可以免受市場競爭和國外巨頭打壓的困難,而中國人口眾多,人口結構年輕化,更是互聯網公司成長的沃土,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自己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騰訊,阿里瘋狂發展,這個獨立的生態系統由於中國國家人口多,市場大,整體來說基本和全世界的網民市場不分伯仲。當保護牆打開,國外企業已經看到的是龐然大物,不可撼動。

而日本,歐洲基本上,政府沒做多少干預,所以美國公司憑藉獨特的創意,先發優勢和執行力。基本拿到了互聯網巨頭的第一張船票。美國巨頭在其他國家市場無所匹敵,本土企業基本被掐死在搖籃裡,包括日本。而中國市場的獨特性,他們則表現的水土不服,這裡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生態環境,沒有競爭對手,沒有天敵,而政府的支持,人口基數的肥沃,本土企業風口發育,最終形成了中美兩國互聯網寡頭的格局。說實話不得不佩服國家的先見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