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九天130884916


近些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大量進城,農業從業人口迅速減少,農村開始出現空心化,很多地方的土地無人耕種,讓人感覺很心疼。至於這些耕地拋荒反映的了什麼,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種低地收益微薄,外出務工或者從事其他產業,收益更高。我們農民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這麼多年來,糧食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而種地的成本卻不斷攀升,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柴油,....這些生產資料的無一不在漲價。兩者綜合之下,種地的利潤大大降低,收成不好的年份甚至可能出現虧損。近幾年小麥價格持續走低,我們村的很多村名都放棄冬小麥種植,讓田地拋荒,等來年種春稻。而相比於種田的微薄收益,外出務工的收入可能是種田的好幾倍,甚至幾天的工資都能抵得上一畝地一年的收益。農民面對這種利益的權衡時,自然會選擇收益更加豐厚的工作。


二、農村空心化嚴重,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現在農村很多壯勞力都外出務工掙錢,留守的都是一些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孩子和婦女。甚至很多村莊青年婦女也會外出務工,整個村莊幾乎沒有年輕人。像我們村,我爺爺都七十多歲了還在種田。而農業生產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辛苦,耗費體力的行業。這種情況之下,農村根本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所以也會導致一些耕地無人耕種。



三、科得益於技進步,農業生產設施逐漸完善,糧食單產提高。雖然我國的糧食種植面積出現了下降,但是糧食產量總體平穩,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不過無論如何,糧食種植面積的下降不是好事,未來還是要應該加大對農業生產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

四、糧食進口量增加。土地拋荒,種植面積減少,而人口卻在不斷增加,對於我國農業生產還是有一定壓力。雖然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基本自給自足。但是我國糧食進口量還是逐年增加,尤其是大豆,玉米等。國際市場廉價糧食的湧入,對於我國的農產品的衝擊不可掉以輕心。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關乎我國十四億人的飯碗,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農業要強大,農村要振興,農民要富裕,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這個目標艱苦而漫長,未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廣大農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


炊煙漸遠


我是70年代初人,經歷了人民公社,80年初分田下戶,和南下打工這三個時期。士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現在農民已經視田地為雞肋。只因辛苦勞動後無法體面的生活生存。分田下戶是對人民公社模式否定,分田下戶好了一段時間,當城鄉差距增大時,第一次出現拋荒。當時農民要交議購糧和徵購糧,每年底手中糧所剩無幾,養家餬口很難。當北上廣大建工廠後,那些農民子弟為生活離開家鄉重謀新路,這一次拋荒直接迫使政府返補農民每畝200,和強制不許拋荒,如此這般才使拋荒現象有大幅度減少。這次拋荒與頭一次不同之處,至少有這兩點,1改革開放後外出的新中國農民二代回不去了,而三代又無意留意農事。2新中國第1.5代(祖輩,父輩)祖輩已經盍然不在,父輩年老體弱,也就是說能幹農活的不再。

在此借樓主的平臺:感謝天下所有的農民父母,你們有山一樣的脊樑,有桃花水一般的柔情!你們平凡而偉大,為新中國成立捐財捐兒女,為早日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奮鬥,作為你們的兒女,我們攜手奮進。


愛人敬人


目前我國的許多農村確實出現耕地丟荒的嚴重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農民的收入少了,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當前的物質條件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目前的農村的農民多數都是5060多歲的農民了,這些農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沒有留在農村繼續務農,多數都是在城市裡打拼,很多都已經貸款買了房子,光是這個房貸就讓多少中國家庭喘不過氣來了,做為父母一輩子總是替兒女著想,總想著為兒女分擔些壓力,讓兒女過得能夠更加舒心些。


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幫助兒女增加家庭收入了,而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價格著實讓老百姓一頭霧水啊,著實沒有了繼續種地的信心了,多數農民的收入還是得依靠糧食的,那麼,種糧食無法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還不如出去打工賺錢來的實在些,所以就會有很多的農民乾脆不種地了!


二、糧食的價格不高,但是種地的耕種成本都在上漲。做為農民種地,你得買種子吧,你沒有錢的話,又有誰會願意把種子賒給你,想要高的產量,你得用化肥吧,化肥從哪裡來,不還得花錢嗎,要是年頭風調雨順還好些,要是趕上大旱的天氣怎麼辦,總不能讓發芽的苗旱死吧,不還得想法給大地灌溉,灌溉不還得花錢嗎!


雖然國家對於種地的農民有糧食的補貼的,但是對於這些生產成本的上漲,起到的作用不大,家裡的土地面積是一定的,糧食的產量也是一定的,但是價格總是呈波浪式變動,這讓農民都不知道合適賣糧能更划算著,糧價掉一分錢,這對於很多的農民來說真的心上扎針一樣啊,更何況生產成本也是在連年的上漲!

三、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嚴重,尤其是在農村更是突出。現在的很多8090絕大多數都沒有在農村務農,而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多數都已經是養老的年齡了,但迫於各方面的生活壓力還是得繼續種地幹下去,有的幹不動了,就乾脆不幹了,土地能承包出去就承包出去,承包不出去因為自己種不了了,那就只能讓土地丟荒了!


以上都是小閆的個人拙見,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草根小閆


我是一個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深為土地拋荒感到痛心。在我們黔東南山區,地形陡峭,祖宗為開懇一片農田花費大量的心血。以前沒有機械化,都是依靠人工一片一片開懇農田,有的農田甚至於開懇了一輩子都沒有完成。民諺雲:高坡有大田。實際上是有如傳說中的“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才能完成如此的豐功偉業。

但我們不得不放棄農田,因為種田沒有出路,要養家餬口就必須外出務工。

依靠一畝二分地,溫飽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當前的現代社會,你如果只能解決溫飽,那就是就是大問題了。

子女的學費、老人的醫療、正常生活生產生存與發展,都是需要錢,需要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鈔票。但農村賺錢不易,至少我們這裡是這樣的情況。

產業能致富,目前也僅僅是摸擬階段,是起步階段,真正能能帶動群眾致定,好日子還在後頭。但土地大片拋荒的後面,反映著涉及整個社會的一些其它問題。

1、種田經濟效益下限,經濟效益比低,沒有奔頭。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但不得不放棄也是沒有辦法。

2、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主食需要量比例下降,蔬菜水果需求比例上升。水果的生產在山地也可以進行,從而降低了 對於農田的依賴性。

3、現代科技提高了糧食畝產量,糧食生產與市場供應穩定,甚至供過於求,對糧食的重視就顯得忽視甚至於漠視了。沒有饑荒,供應充足,有些農田出於管理成本因素,就不得不逐漸荒棄了。

4、由於大局調控的原因,多年來糧價一直穩居下限,整合成本,種田不能謀利,甚至於虧本。種田已經不再是農民的主業,迫切要求農民尋找新的出路。

5、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形式增多,農民務工形成主流。權衡利弊,人會自動地選擇利益最大化的就業方式與出路。



侗寨行者老潘


現在在我國很多地方,土地大面積丟荒,其實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能養活一家人了。以前工人的工資幾十塊,糧價是幾毛錢,現在工人的工資是幾千,糧價是一塊左右。工人的工資翻了上百倍,而糧價,才上漲一倍。你說讓農民怎麼活。其次是土地過於分散。以前農民都是鋤頭鐮刀,一個人也只能斥候這一兩畝地,可現在已經機械化了,對於農民來說如果只為那一畝三分地修水池,買機械,那是陪本。可如果是幾十畝幾百畝那就可能賺錢。所以我認為國家應該調整農民土地結構。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起來,從新按幾十畝或上百畝那樣從新承包。以現在的工資算種幾十畝地也能底得過工資了。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不用補貼,而且還能收一筆承包費。


有緣286052438


拋荒的情況太多了,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就一個:錢。

看張照片,這是我們當地水稻田8月份收割時候的情況。

照片上看,還好是吧?畢竟有人耕種。但是,我告訴你,這種水田,一年只有4月到8月底才能種,其他的時間全部拋荒,沒人管,沒有要,大隊一半左右的水田芭茅都長了一人多高,你還覺得好嗎?

以我們當地這個四川十八線小城市的農村舉例吧,農村現在純粹靠種田為生的家庭很少了,大部分家裡的青壯年勞力都選擇打工掙現錢。

其中,以裝修建築行業居多。到處擴建的商業住宅持續需要這方面的勞動力,一個掛磚、貼磚的大工每天300-350元,專門混水泥(我們這邊稱為和灰)的小工150元。

如果一家三口專門做小項目,譬如當家的貼磚,兒子學徒加開車,女人做小工和灰的活計,月入上萬輕輕鬆鬆。

而一畝水田的一季稻能產多少米?田間地頭的一點油菜、胡豆、黃豆能有多少產量?你得翻地、育秧、插秧、施肥、驅趕麻雀和撒藥。就照片上這點稻子,就用了幾個壯勞力兩天的時間才割完。這兩天工,直接就掙現錢啦。

缺乏相應的保障政策扶持

如果你的家鄉有修建高速路、硬化土地開設工廠,在家附近就能去工廠打工,月薪1千多到2千,按時上下班,你還會每天早九晚五去務農嗎?

很難,這種太難了。因為除了田地產出的這些作物之外,你購買其他任何生活資料,都需要用錢。而錢,是需要付出額外的勞動去掙到的,田裡不產錢……

頭條號:講故事的貓小姐,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謝絕轉載

講故事的貓小姐


農村土地丟荒,這是一個最現實的嚴重問題。不但,應從國家層面納入計劃改造,更應該從各級地方政府來嚴抓落實好!

一、造成土地丟荒的原因有多種。

現行國家政策,對城鎮一體化的大規模基建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熱的影響下,讓原本種田的農戶人口,大多加入到了城鎮建設當中。

農民種田,一年兩季,以畝產二千斤計,一畝田最多能產四千斤稻穀,除去農藥、化肥,人工人本,最多能變現每畝收入三到四千元。

而隨便找個建築工地,幹上一年,就要上萬,這是最普通的農民工種。若有技術活的,最低收入也有六萬到八萬之間。所以說,現在的農村人寧願荒了地,也想去找一份城鎮工作。

二、徵地拆遷以後,由於各種原因,未能承建的拋荒地,也是一種原因。

在很多的地方,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在一些開發商買下地後,會因為後續資金不能到位,而讓那一片地荒蕪著。有些地方,甚至幾十畝,上百畝的土地空置著,長上荒草。農民又不能耕種,開發商又無資金啟動,這是普遍存在於全國各地方的現象。

三、對城市生活的嚮往,都成了年青一代農村人的標普,能脫離農村,成為城市人,成了年青一代農村人的奮鬥目標。

但凡能夠賺到些錢的農村人,都想著到擠身到城市、城鎮當中去,買上一套商品房。即能彰顯身份的向徵,也是時下里,農村人成功人士的體現。所以在農村種地的,基本上都是50後、60後,70後,這一年齡階段的農村人口。但凡種兩季的,也都只能種一季了。到底種地,插秧,打穀,都是重體力活。而這一眾農村人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顯得力不從心。

四,城市城鎮建設的不長遠規劃,也是當下造成拋荒地的一方面原因。

在許多地方的新城區建設,由於地方政府,政績工程的盲目開發,造成大面積的良田、土地,在徵地、折遷以後,三、五年內無法啟動基建項目,至使讓人看到整片的地,和零星的地,茅荒草長。而多數在徵地範圍以外,附近的農村土地,也隨之一起荒蕪了起來。

照這般發展下去,我們這個有著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將來最大的困難,一是無人種地,再就是人都不會種地。

民以食為天!

說出來,這不是危言聳聽,但願,國家和人民,各級政府,在實施國家五年計劃當中,實實在在地,辦好這一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

否則,就算是今後的中國人,個個億萬富翁、千萬富翁、百萬富翁,都還不是隻能喝西北風,活活餓死!


龍平永


說話要講求實事求是,不要亂講,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一是真相。

真相是,那些連片的真正的良田,沒有哪個村幹部或鎮幹部敢讓它們荒廢。

而這裡所說到的荒廢地,其實並非是良田,只是因為在那個生產技術水平比較原始的年代,在一些水利條件並不是很好,土質也不最適宜種主糧食(以南方為例,水稻),因為糧食短缺,上級對糧食任務的指標重,而不得不種植些主糧,甚至不惜動用最繁重的原始水車用勞力的方法車水去灌溉這些收穫也不怎麼好的田地。反正,那時候,勞動力也不值什麼錢。

而現在,體制不同了,當勞動力和報酬不相適應時,農民就有權作自由選擇。於是不適宜種植主糧的土地,首先被淘汰了。

網友們所看到的土地荒廢的第二個原因,與他們大都只是鍵盤客有關,並沒有深入瞭解到原因。以前因為糧食短缺,產量也低,大部分地方都是種植兩季(廣東等地甚至種植三季)。而現在基本上就是種植一季(單季產量超過六,七十年代的產量。當然這要歸功於袁隆平等人),所以大部分時間去鄉下看到的都是貌似荒蕪的現象。

至於真正荒蕪的,還真的只是一少部分而已。畢竟,現在農村人也會算帳,誰也不會傻得死守這一年兩三千塊錢的種田收入而放棄了進城打工獲得更大的收入。


草齋聊賦


關於農田耕地丟荒問題,參與討論的人很多,說明了這個問題很普遍。

但是,耕地丟荒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有人認為種田不賺錢,所丟荒耕地。事實上是這樣嗎?顯然不是!相比以前,現在種業發達得多,農業技術也不是以前能比得了的,農業單產提高,種田效益比以前高得多,而且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各種補貼,現在農業生產環境比以好多了,顯然農業不賺錢講不過去。

也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怕吃苦、不願耕田,這種說法也講不過去。事實是,不只年輕人,很多青壯年、中老年人都不耕田,都打工去了。況且,很多農民工相當辛苦,有的工種辛苦程度一點都不比干農輕鬆。

那麼,農田耕地丟荒背後原因是什麼?

第一,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過去,工是工,農是農,城鄉涇渭分明,農業占主導地位,農民佔總人口的絕大數,種田是滿足溫飽需要。現在,經濟結構實現歷史變革,農業基礎不是削弱而是更加鞏固了,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感受得到。但工業逐步邁向中高端,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產業。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農業從業人員投身到經濟社會的建設大潮中來,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發展的必然。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小時候的記憶)

第二,需要深化農村改革。很多農田耕地丟荒,表面上看是種田不賺錢、年輕人不種田,表面的背後是現行的一些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發展需要,必需進行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例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權流轉,完善支持保護農業制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加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等,通過改革激發農業生產活力。



(高鐵路過的村莊,金黃色的稻穀是腦海裡最美的記憶)

第三,需要振興鄉村。中國要強,農業要強;中國要富,農民要富;中國要美,農村要美。目前,城鄉之間醫療條件、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差距還是相當的大,雖然有些地方農村尤其是江浙一帶農村搞得比較好,但總體差距還是相當的大。只有鄉村振興了,才能留住人,農田耕地撂荒的問題自然也得到解決。



(鄉村振興,讓村裡人留下來,城裡人常到來)

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人,每次回家看到公路兩旁丟荒的田地,心裡說不出的滋味。藉此,希望更多的人關注田地撂荒問題,盡己之力,減少田地丟荒之痛。


三農通訊員


它反應的是農民種地賠錢,在農村已近生活不下去,必須出去找出路。

這裡存在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不重視農民的收入,你可以一塵不變的領75塊養老金,你申請低保必須得達到什麼苛刻的條件。也就是說整個上層沒有人去思考農民的變化,農民只能跟著社會的發展自己改變。這幾年農村的學校也不知被那個出歪點子的給搬離了,導致年輕一代都跑了。沒收入沒學校,不跑還等什麼。

日本不想工作的都有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日本更有領美國人羨慕的農業,導致日本農業繁華的主因就是保證農民的收入。我們可以學習日本,學習日本很難嗎?社會資金用到農民身上不行嗎?

我們有很多提高農民收入的辦法,但一個也不用,提高75塊養老金的更是有很多人反對。我們每年補貼虧損單位很多很多錢,為什麼就不能補貼民以食為天的農業。每年扶貧,但越扶越貧,也不去思考為什麼,,最終農民只能無奈的離開,如果依然一意孤行,將會有更多的土地被撂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