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北汝河的源頭

北汝河源頭

汝河的源頭在哪裡?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汝水西出魯陽縣大盂山黃柏谷。” 酈道元生活在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他在魯山郡做太守期間,覺得前人關於汝河發源的說法多有參差,遂親尋其源頭。後人在《水經注疏》中說,“水出嵩縣西南分水嶺”,遵循的就是酈道元的說法。汝河古稱汝水,元代初期汝水在偃城澧水口處被人為截斷,上源稱北汝,即今日之北汝河。《寶豐縣志》記載:“發源於河南省嵩縣車村鄉(現已設鎮)慄樹街村分水嶺摞摞溝。”

仲秋時節,我們決定循前人舊跡,以窺源頭神秘。8月14日下午3時到達平洛交界木札嶺,進入嵩縣境內。1個多小時後,我們抵達車村鎮慄樹街。村南有山,展開《河南省地圖》,標示汝河的藍線細細的,鞭梢一樣輕輕甩在慄樹街的南面,源頭就在南山中。我們決定沿河溯行,追根求源。

約前進3公里,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迎面撞來,把山谷一分為二。汝河分成兩股細流,爬進東西兩道小山谷中。究竟哪一支是汝河的主流呢?我們沿路進入東山谷,緣水而上,前行不遠處有幾戶人家,一位叫周明華的當地居民說:“這是汝河嶺脊,是汝河的上游。我們村是慄樹街村分水嶺組。”原來,把山谷一分為二的小山就是分水嶺。在得知我們要去找汝河的源頭時,他表示很樂意做嚮導:“就在摞摞石下面。”

嚮導所說的摞摞石,是兩塊摞在一起的巨石,石因形名。一路上,我們身旁的山峰不停變幻,這兒的山不具有北方山脈連綿不絕的特點,而由很多小山峰組成。據地理資料記述,這些山應該屬於伏牛山系。

遠遠看見了摞摞石,果然是摞在一起的兩塊石頭,不過摞在上面的那塊要小得多。走近了,只見摞摞石把守住山谷口。周明華說,這道山谷就叫摞摞石溝。但水流卻不是盡頭,它被雜樹和灌木叢掩蓋著,從南高北低的摞摞石溝裡緩緩流出。我們鑽進樹叢中,一步一撥掛在身上的灌木,鑽進山谷深處,天頓時暗了下來。

約前進200米,摞摞石溝掉頭向東。我們沿著水流,一路走到水盡頭處。藏在陰暗樹叢中的巨大山石溼溼的,罅縫中滲出的山水從兩塊夾成“V”形的石頭中間流下來,形成一汪清水。這真的是汝河的源頭嗎?陽光靜靜地灑滿山頂,上有兩頭黃牛在陽光下悠閒地啃著青草。

採沙――汝河之痛

8月15日早晨,我們被窗外的秋雨敲醒。247省道剛好沿汝河北行,這可讓我們少吃不少苦頭。

車村鎮至汝陽縣上店鄉,青山夾谷,谷中一半是河水,一半是鵝卵石灘,汝河在谷底蜿蜒迴旋,由於不斷接納支流,水勢漸旺。其中嵩縣黃莊鄉至汝陽縣竹園鄉河段,汝河拋開247省道,在山谷中扭曲而行。我們不得不下到河灘裡,緣山腳前進,所幸山腳即將修路,擋道的山坡已被炸開,只是不時有一塊稜角尖銳的大石頭正立在頭上,路上落下新鮮的碎石塊,讓我們好不擔心。這段路最為艱險,“山石犖确行徑微”。

由於汝河河道幾乎全是石頭,極少有土壤,河水長年沖刷,形成了現在由鵝卵石與白沙構成的河灘。汝河沙沙質好,是很好的建築材料。近年來,人們大規模進入汝河採沙,破壞河床構造。水利部門稱,河道採沙需要嚴格的論證和評審,目前的採沙行為大都屬於非法,由於非法採沙有很大的隨意性,對河道正常洩洪、堤壩安全以及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都有不利影響。

但我們沿途發現,幾乎每一個能進入河灘的入口附近,都有挖掘機、採沙船不停忙碌,拉沙的卡車在河道里顛簸,車輛過處,濺起道道水花。洛陽境內,儘管是山谷,但採沙者幾乎不放過每一個河灘入口。

進入上店,汝河兩岸山峰漸息,河床一下子開闊起來。在汝州市臨汝鎮王莊村南一里,汝河進入平頂山境。

洗耳河與慶陽古城

洗耳河是汝河很重要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嵩山腹地,全長36公里,自北向南縱貫汝州城注入汝河。洗耳河的得名,來自上古時代的一個傳說。陽城(今登封)有高士名許由。堯聞其美名,欲以君位傳之。許由為避禪讓,連夜逃到箕山。堯不甘心,又以九州長聘之。許由清高,認為此話汙了他的耳朵,就跑到山下河邊清洗,洗耳河便由此得名。如今,始於廟下鄉的幸福渠修復後,引汝水入洗耳河,河中清水長流,成為汝州市區一景。

16日下午,在廟下鄉杜莊,我們從幸福渠引汝水處出發,順流而下,探訪慶陽古城遺址。慶陽古城遺址位於王寨鄉樊古城、楊古城、王古城三村之間,古城據說為周代最後一個天子周郝王所築。從近代採集的實物標本看,古城可確認為戰國晚期至漢代城址。

汝河水很清,唐代詩人孟郊曾贊曰:汝水無濁波。諺語也說:汝水百步淨。謂河沙即使被水衝起,一百步的距離就會沉澱恢復清澈。樊古城是個小村,早已沒有慶陽古城的原貌。在路邊一座老式的門樓前,幾位老人搖著蒲扇乘涼。

據記載,周赧王姓姬名延,他在位期間,王室衰落,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還分成“東周”和“西周”,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於“西周”。當時秦國已攻佔了韓、趙、魏的很多地方,眼看就要欺上滅君,姬延終日憂心忡忡。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姬延發動東方各國合縱抗秦,但響應者寥寥,抗秦失敗。秦以此為藉口,派兵連攻城池。赧王勢單力薄,不得已到秦營中投降。後來,秦王見其非常可憐,便把洛陽東南的梁城(即慶陽)封給他,供其養老。同年,赧王崩,葬於蟒川。

據樊古城村中老人介紹,村南還餘有古城牆,以前挖地道時,挖出來一層層夯得很結實的泥塊。但我們去探訪城牆時,只見一段高高的土堆掩藏在玉米林裡,上面野草萋萋,2000多年前的天子之氣蕩然無存。

沙疙瘩――孤島人家

汝河從汝州市南郊的汝河大橋至入郟縣境,囿於地勢,散為多股,形成網狀河流。還沒入郟縣境,我們就聽說,汝河中有一個叫沙疙瘩的村莊,四面環水,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是汝河中唯一的孤島村莊,現在行政歸屬寶豐縣大營鎮。19日仍是雨天。我們來到汝河南岸,探訪沙疙瘩。尋路問津,我們手上這張《平頂山市政區圖》上有很多村莊缺失,早在探訪慶陽古城時,這張地圖就讓我們叫苦不迭,尋找沙疙瘩亦然。

我們越過村南的一道枯河灘,進入村裡,沙疙瘩和普通的村莊沒什麼兩樣,這讓人有點失望。向北走出沙疙瘩,就看見了汝河,水勢依然很急。沙疙瘩,已不是孤島,早已移到了汝河南岸。但我們還是不甘心。按照指點,我們來到村西邊眺望沙疙瘩時,竟然發現我們剛才路過的枯河灘本來有水,只是被一道壩給攔住了。這麼說,沙疙瘩的孤島村仍然名副其實。在河灘裡放羊的姚大媽說,今年7月發水時,河水衝進了村南的河灘裡,養的魚都給沖走了,那可真變成島了。

雖然仍是孤島,但沙疙瘩的確發生了南移。姚大媽今年62歲,嫁到沙疙瘩已經40多年了。她指著汝河北岸說:“汝河原來在那片楊樹林裡,我們村在現在的水裡;我嫁到沙疙瘩時,俺家在村最南邊,現在變成了最北邊。俺村人都姓肖,人家都說,水一到你們村就消了。”

汝水秋聲

“汝水秋聲”是郟縣八大景之一,即深秋晴天的夜裡,汝河流水的聲音悅耳動聽,能傳數公里,類似武俠小說裡的“千里傳音”,似乎有一種穿透力。它發生的河段就在汝河支流――石河上下。石河在郟縣汝河大橋東500米處匯入汝河。石河南岸的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故鄉。崔琦1939年生於範莊,12歲才離開故鄉。

石河入汝水口,一塊大姜石首當其衝。石因形名,像吃的生薑一樣,溝溝回回,充滿罅隙。據說,姜石裡面還有中空的部分,所以又得“姜石棚”之名。姜石之大,儘管處於要衝,卻水流石不走。姜石水域,深且險,有漩渦。據說,當年日本鬼子在此過河,逼迫一當地人趟河試水。這人卻好水性,會踩水。他下面踩水,上身露出水面游到北岸。鬼子見水淺,遂下水過河,不料,前面幾名鬼子“撲騰撲騰”掉進去,捲進漩渦去了。等鬼子明白過來開槍時,這人早已潛入水底,游到下游老遠了。

姜石上下的河段,河道寬闊,枯水時節若不斷流,則是淺灘,這對“汝水秋聲”的形成有無因果關係呢?19日晚上,我們住在汝河北岸的郟縣王集鄉吳樓村,聽當地人講汝水秋聲的故事。姚大媽今年60歲,孃家住在汝河北1公里的王集鄉柴堂村。據她講述,她十幾歲時,夜裡在家中就能聽見汝河水聲,聲音清越,悅耳動聽。但只有秋後天晴的日子裡才能聽得到,“夜裡只要一聽見河水響,就知道第二天肯定是晴天。”她說。

不知何時開始,這種天籟之音消失了。

儘管汝河漲水,20日上午,我們還是趕到“汝水秋聲”處,看一看河水,能否找到汝水秋聲之秘。水勢依然很急,有水擊石之聲,但此聲已非彼聲。我們站在北岸,隔岸就能望見大姜石,青草萋萋,像個半島伸進水中。

汝水為什麼會有秋聲?我們猜測,由於此段河床寬闊,水清且淺,遍佈鵝卵石;秋後汛期已過,河水更淺,秋聲應該是汝水沖刷鵝卵石的聲音。但這種聲音為什麼能傳很遠,而且只有在晴天才能遠播?我們推測,大概是秋後之晴天,空氣乾淨,氣壓平穩而少風,所謂秋高氣爽。這時,聲音才能遠播。然而,秋聲為什麼又自行消失了呢?大概是近年來,河道內採沙者眾,河床被改變,再加上喧囂日甚,這種天籟之音逐漸被淹沒了。

汝河的航運

北汝河上的西長橋碼頭。

汝河東流至郟縣堂街鎮,以孔灣村和龍王廟為西、東拐點,向北拱出一個“幾”字。“幾”字包圍的地方,就是郟縣聞名的河裡圈,裡面坐落著13個村莊。

8月19日下午,我們站在汝河北岸,對面就是孔灣村渡口。擺渡人不在,我們過不了河,只有順流而下。行1公里又是一個渡口,一條粗鐵絲橫在河上方,擺渡人拽住鐵絲,手在鐵絲上行走,船頭劈開水面,慢慢靠岸。

我們渡到河對岸,去拜訪近處山上的廟院。守寺的老人告訴我們說,山北腳有一個碼頭,航道直通大龍山北麓,曾經非常繁榮。但水名卻叫汝陽江。老人說了句諺語:打開龍門口,旱乾汝陽江。從這句諺語,我們推測:汝陽江大概由古時黃河決口漫流而成。因為打開龍門口,等於把黃河的決口引到了別處,汝陽江沒水了,旱乾了。不過這一干,卻是水落良田出。如今河裡圈盛產菸葉,其葉片肥厚、色澤金黃、氣味芳香,馳名中外,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但這個水路碼頭畢竟像個傳說,汝河到底有沒有碼頭呢?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還有過非常繁榮的歷史。它的起點在“幾“字頂部的長橋鎮西長橋村。

20日下午,空氣冷颼颼的。我們來到西長橋村,經人指點,來到了老碼頭舊址。水面不過百米,河岸高出水面三四米,不斷往水裡坍塌,水中的殘土上,野草探出水面,頑強地生長著。一條鐵船,靜靜停在渡口。這哪裡還有碼頭的影子!算盤、大洋、貨行……俱往矣!什麼商賈雲集、千帆待發,都已付諸東流。

據文史資料記載,汝河水上航運的衰落,原因在於河道的改變:上游沙石淤積,河床增高,水量漸小。西長橋村70多歲的司大爺指著300多米寬的河灘說,碼頭原先一直延伸河灘邊,河水則在對岸的楊樹林裡;後來,碼頭一直往水裡塌,慢慢就沒有了。

航道的歷史則可追溯至明代。西長橋小學現存的碑文中記述:“自明萬曆年間至今有360年的通航歷史。” 萬曆是明神宗的年號, 始於公元1573年,終於1620年。該航道在1960年代才完全終止,據此推測,應該存在了400年左右。然而昔日之繁榮,只能問諸水濱了。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